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同時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軟實力”,那“硬實力”也很難上去。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除了科技上要領先,文化上同樣要先進。
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2016中國工業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堅持文化自信 建設制造強國”作為主題,探討了在工業領域堅持文化自信、塑造中國工業新形象、助力制造強國建設等內容。
制造強國的基礎是工業文化
中國的產業結構經歷了幾次變遷,在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型中,我國走的有些急促,對工業化中至關重要的工業精神沒能足夠重視。西方工業社會的重要推動力是它的工業文明,而中國目前還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工業文明。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路甬祥在“2016中國工業文化高峰論壇”上表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核心是科技創新,基礎是培育和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他認為,制造業以實體經濟為主,國家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我國的工業發展已經進入依靠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工業文化是伴隨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優秀的工業文化,在促進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完善發展環境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工業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建設制造強國的精神動力,也是提升中國工業軟實力和塑造中國工業新形象的重要手段。”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歷史的經驗已經充分證明,先進科技文化是科技與產業創新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基礎,是支撐一個國家工業創造力、競爭力、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文化根基,激勵創新的制度和文化是科技與制造強國崛起的根本保證。
“世界工業強國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是技術、產品、管理等方面的競爭,實際上,其核心部分卻是文化的較量。工業文化在工業化進程中衍生、積淀和升華,也必將在未來現代化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首先得把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建設好。”品牌中國戰略規劃院副秘書長劉如君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指出。
對于如何培育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路甬祥表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各國工業文化的精髓,適應知識網絡時代和全球制造發展的大趨勢和新要求。
“要踐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敬業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誠實守信、開拓進取的企業家精神。要圍繞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堅定自主創新、跨越引領的文化自信和開放理念。”路甬祥說道。
工業和信息部總工程師張峰表示,加快工業文化的培育和發展,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一定要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重點加強工業文化對工業軟實力提升和制造強國建設支撐作用的研究,建立工業文化資源庫,健全政策標準體系,推動形成支持工業文化發展的產業、財稅、人才、土地等政策體系。
據了解,為了推動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的發展,工信部透露,將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設計集群,培育一批示范性創新創業區域和大師工作室,研究建立國家工業博物館,支持打造一批工業創意園區和工業文化特色小鎮。
工業文化發展應從企業做起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工業文化發展水平與世界工業強國相比,與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而企業作為工業文化的載體,肩負的歷史使命。企業文化的培養將對整個工業文化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企業文化中的效益、按勞分配,產品周期和更新換代及可持續發展等一旦形成,將直接推動整個企業向前發展。
而在當前,個別企業用于品牌建設的手段只剩下一條,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作廣告,做宣傳,講究的是快速占領市場。可以不擇手段,不計成本,不計后果,只要轟動。然后就是缺乏誠信,偷工減料,惡性競爭,缺乏社會擔當,將企業文化荼毒殆盡。
此外,一些企業簡單地認為保持企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就是給員工“漲工資”,而忽視了企業文化建設。不是漲了工資,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在加薪的同時,企業還是要致力于改善管理方式,營造更加人性化的企業文化。世界上一些傳承下來的大企業,都有著完整的企業文化。沒有文化底蘊的企業注定是走不長的。
劉如君指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前,很少有企業考慮過文化的問題,文化在中國社會建設過程中是缺失的,在很多企業中也是缺失的。現在很多企業家談富貴,其實是富而不貴,因為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層面的。企業文化的缺失直接會導致品牌文化的缺失,對企業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從國際上,先進企業發展的軌跡和演進的過程來看,一般都是從國內的企業到國際企業,再到跨國公司,再到全球公司,秉承的發展理念是從最早只是為股東負責,追求的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進而提出來了要承擔社會責任,要承擔經濟社會環境的責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在論壇上說道,“作為跨國公司提出文化的理念,到現在全球公司的階段已經提出來了,要法規、規制、規范,也就是合規文化的執行者。”
朱宏任強調,以誠信合規筑牢企業文化的基礎,在工業文化的發展中通過理論界、社會各個方面、企業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工業文化能夠更好地發展。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前,很少有企業考慮過文化的問題,文化在中國社會建設過程中是缺失的,在很多企業中也是缺失的。我們很多企業家談富貴,其實是富而不貴,因為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層面的。
培養工匠精神塑造企業新文化
工業文化是推動工業發展的原動力。在我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需要筑牢精工精神,營造工業文化和大環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刻在全國得到響應。正是因為我們缺乏這種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中“工業精神”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內涵十分豐富: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保質保量、不投機取巧,耐心專注、不斷完善,專業敬業、力爭第一。
有分析指出,工業發展有三個要素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技術、文化,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資源非常重要,在一定階段之后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家都有了資源、有了技術后最后就是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羅民認為,當前中國很多企業產品質量上不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短期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
“德國現在是制造業強國,這與其形成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他們眼中,技術、工作本身的意義高于經濟利益。有時候為了精益求精而不計成本。正是這種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造就了德國制造業的神話。這種企業文化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深思。”西安巨匠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總監何力昉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制造強國建設是技術創新、匠藝精進的過程。企業要獲得發展,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需將工匠精神置入企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服務等各個環節,在“專一、精細”方面狠下功夫。
此外,文化基因對工業化進程和產業變革具有基礎性、長期性、決定性的影響。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就要充分認識到工業文化的支撐作用。在“中國制造2025”全面落實階段,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傳統的繼承,還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更是提高工業主體主導力和競爭力的有效保證。
-
中國制造
+關注
關注
11文章
465瀏覽量
26551 -
制造
+關注
關注
2文章
503瀏覽量
23970 -
工業
+關注
關注
3文章
1783瀏覽量
46408
原文標題:【深度】打造制造強國需解工業文化薄弱之“憂”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