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咖袁嵐峰最近在視頻節目中談論“中興、芯片和技術戰爭”。大包基本認同他的主要觀點,比如“中興事件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社會對于自主創新重要性的認識”。但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袁嵐峰說:
中國的芯片業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嗎?依我看,完全有可能。實際上,任何一個科技領域的發展,關鍵都在于人才。如果像一般行業那樣,拿著歷史數據外推未來趨勢,很可能會失效。道理很明顯:錢學森、郭永懷、鄧稼先等人的回國,把中國的技術能力一下子推進了多少年?潘建偉的回國,把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能力推進了多少年?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科技方面是最明顯的。如果有一個或者一批芯片業的領軍人才為國效力,中國的芯片業會一下子前進多少年?既然知道芯片的重要性了,還有什么理由不去以最大的努力吸引人才呢?
這段話有幾個問題。
一是將芯片業這種垂直分工,同時包括技術(IC設計)、資本(IC制造)、勞動力(IC封測)密集型的龐大產業,同個別的科研項目混為一談。集成電路工序多、種類多、換代快、投資大,技術(流片)和市場都存在很大風險,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分工轉移尚且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整個20世紀下半葉),這與當年人才回國就能“推進多少年”的科研項目完全是兩回事。
即便是科研項目,中國今天的問題也不是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我們早就有了對海歸人才挑挑揀揀的底氣,不是領軍人才中國還不要呢。
二是錢學森等科學家回國的例子并不恰當,兩彈一星并不會受制于知識產權、應用生態、市場需求等因素,而芯片業要另起爐灶,僅依靠領軍技術人才,仍有太多無法解決的困難。即使只談技術,核心技術花錢買不到,那把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都引進到中國來就行了?中國芯片業有整體性的不足,哪有這樣的捷徑和好事。
三是過高評價了潘建偉的科研貢獻,量子信息研究顯然不能和當時兩彈一星的地位相提并論。不知道袁嵐峰把自己同校的潘建偉和錢學森、郭永懷、鄧稼先放到一起相提并論,有什么依據,這里還是要說清楚,量子信息不管進步多少年,相關技術都不能代替現在的通信技術和計算機,不存在什么彎道超車的事情,因為根本不是在一個軌道上,大家不要被國內一些不負責任的科普忽悠了。
以目前的情況下,吸引人才或者說挖人肯定是中國芯片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引進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哪有這么容易,認為中國芯片就此便能跨越式發展,更是太樂觀了。
說到底,你不能幻想人才回國能和錢學森當時的作用相比,幫你省下這場技術戰該有的資金和時間成本。
如果袁嵐峰實在要舉一位自己的校友,在這里,尹志堯明明是一個比潘建偉更好的例子,而且他和袁嵐峰還是一個專業的。
芯片業涉及太多環節,我們先不說芯片設計、晶圓代工、原材料、封測等等,就只說芯片制造設備。要造出先進的集成電路,需要有1000多個工藝步驟,其中,刻蝕步驟最多可達100多個。你知道光這100多個步驟,涉及到的設備刻蝕機,中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就需要一個領軍人物,加15位相關頂尖人才一起回國,歷經十多年,才實現。
這就要說到尹志堯,他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專業,文革后第一屆研究生進北京大學化學系,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化學博士,最后誤打誤撞進入英特爾,從事了自己本來一無所知的芯片制造技術的研發。
尹志堯
他分別在美國的應用材料、Lam Research和日本的東京電子工作,2004年8月,年屆六十的尹志堯和15位在硅谷主流半導體設備企業工作過15到20年的資深華裔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回國,創立中微半導體。
中微半導體現在做到了什么程度?16nm刻蝕機實現商業化量產并在客戶的生產線上運行,7-10nm刻蝕機設備可以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確實,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成績。
最近還發生了一件事,大家都注意到了,美方涉嫌侵犯中微半導體專利權的設備即將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進口,中微隨即向上海海關提出扣留侵權嫌疑貨物。這件事揚眉吐氣,就是因為背后中微半導體的技術實力。
但中微走到今天,該交的學費還是要交,應對美國公司的訴訟中,中微僅僅律師費這一項就耗費了兩千多萬美元巨資。
好了,做制造設備(注意只是刻蝕機,很多人和光刻機混淆了)的尹志堯很厲害,做晶圓代工的張汝京也是領軍人才呀。可是,張汝京三起三落,中芯國際和上海新昇,現在還是離先進水平差得很遠。這就涉及到半導體產業的規律,到了量產的時候,你即使研發過關,但在量產時總有障礙,而且試錯的時間和資金成本特別高,排錯難度特別大。
張汝京
“潘建偉的回國,把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能力推進了多少年”,這個例子姑且不論對不對,但到了半導體產業就沒用了。
當然人才要引進,可是這和錢學森等科學家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完全是兩碼事。我們看到紫光砸錢,要在存儲上率先突破,紫光確實挖來了***DRAM教父、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前華亞科總經理梅國勛自鎂光退休后,又在高啟全牽線下,加入紫光集團。但紫光該備足的彈藥,總計3700億人民幣的底牌,是不能少的,否則比起三星的投入,你怎么和人家干呢?
高啟全
那么,美國可能回國的華人,半導體產業的“張汝京”還有多少呢?
恐怕有這個水平又有這個志愿的,不會有多少了。
這樣的人才本來就少,美國政府對華人參與關鍵器件的研發控制嚴格,對學習這些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更嚴格審查,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華人就更少了。這當然有眾所周知的原因,但也要怪一些華人工程師當了害群之馬。
這些人和錢學森當年回國,根本不能相提并論。首先這些人帶回技術資料,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次他們是為了個人利益,騙財騙名,而不是為了國家的發展。
2002年,陳進托他在摩托羅拉的前同事私自下載了MOTO dsp56800E的源代碼,但是陳進不是科班出身,偷了代碼依然搞不定。后來的漢芯事件,大家都知道了。
還有許多東窗事發,讓美國政府更加提高對華裔工程師防范的事情,比如2009年,ADI的李云初博士,偷偷將高性能DAC產品的原版GDSII文件帶回國,以及應用材料的4個工程師盜竊公司16000多張圖紙用于自己中國和美國的創業公司。
最近,卻還有大V在說,他們的例子表明中國芯片產業起步艱難。這讓人實在無力吐槽。這些害群之馬騙到經費,讓國內真正自主研發、潛心多年攻克技術難關的人才,反而受到打擊。
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中興事件,太過著急,也不要被“推進多少年”的盲目樂觀誤導。前途是光明的,但我們還是要遵守產業的規律,還是要從特殊領域開始,“農村包圍城市”,逐步實現國產化替換,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前進。
-
芯片業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6328 -
量子信息
+關注
關注
0文章
52瀏覽量
12740
原文標題:領軍人才歸國,就能讓中國芯片業跨越式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