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手機虛擬卡的發卡量已經與押金卡持平,遠超此前定義的異形卡,對Andriod手機交通卡沿用“異形卡”規定并不妥當。不過上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要更改這一規定可能會遭遇較大的阻力,“最初的押金卡,有多個部門監管,用戶押金不可挪用;現在改為不可退的‘服務費’,金額總量不低于當初的押金,但卻沒有那么多監管了。”
曾經困擾消費者的“公交卡退押金”難題,在步入移動支付時代再次出現。
近日,“華為北京一卡通”的用戶陳先生在更換手機時發現,其在華為手機上開通、已經使用了一年半的交通卡無法轉移到新手機上,卡內近200元余額無處退費、最初辦理該交通卡的押金也不支持退還。
“華為北京一卡通”是安裝在華為手機上的一張虛擬交通卡,得益于NFC芯片的普及,目前包括華為、小米、三星、Apple在內的手機均可開通虛擬公交卡。以北京市交通卡為例,將手機與交通一卡通合二為一、實現“手機一卡通”的機型超過160余款。
記者瀏覽華為、三星、小米手機的相關業務須知發現,消費者在手機上開通虛擬交通卡時,最初繳納費用名為“開卡服務費”,而非購買實體卡時繳納的“押金”。三家終端公司均表示,“開卡服務費一旦支付不支持退還”。同時,虛擬卡內余額也沒有退款途徑,終端公司在業務須知中提示“請先將余額使用完畢”、“可通過消費方式處理卡內余額”。只有因手機售后問題導致虛擬卡損害的情況下,開卡服務費、余額可支持退還。
交通卡一直是終端公司、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嘗試進軍移動支付的突破口,在2016年全國部分城市開通手機交通卡、二維碼乘車等虛擬卡服務之后,交通領域移動支付開始迅速爆發。
根據中國交通一卡通技術服務中心官方微信近日發布的一篇文章,2016年,全國新增交通卡中虛擬卡占比尚低于5%。但2017年,接近6000萬的發卡總量中,虛擬卡占比已接近40%。以此計算,2017年,全國包括NFC手機交通卡在內的虛擬卡發卡量總計約2500萬張。
按照目前趨勢,手機交通卡數量仍會高速增長。但如果延續手機“開卡服務費不予退還”的政策,未來將有數千萬級用戶在更換手機時遭遇此類問題。
手機交通卡暫缺管理標準
根據華為、三星、小米手機用戶反饋,記者發現,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上述手機辦理的交通卡均不支持退卡,手機開卡服務費不可退還。
其中,華為、三星、小米在北京市最新的開卡費分別為16元、29元、29元,在上海市開卡費分別為27元、29元、29元,在深圳市開卡費均為25元。此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卡服務費均在20元以上。雖然此前華為、小米曾限量邀請用戶免服務費開通交通卡,但僅提供了數十萬免費名額,按照目前千萬級手機交通卡用戶計算,全國已繳納、不可退換的開卡費至少已達3億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MIUI論壇上,小米公交官方團隊介紹,手機上的交通卡,屬于對應城市卡公司的“異形卡”。
與常見的押金一卡通不同,異形卡是一般具有藝術造型、特殊定制的交通卡,發行量遠低于常見押金卡。需要指出,異形卡與押金卡的管理辦法存在差異,按照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官網顯示,異形卡作為特種卡,不可辦理退卡、換卡業務。
但是,與諸多Andriod終端公司迥異,蘋果手機交通卡卻不在“不可退還”之列。2018年3月,Apple Pay首次在北京、上海兩地支持交通卡業務,蘋果手機的交通卡辦理界面直接提示,消費者在北京、上海開通蘋果手機交通卡時均收取“20元可退服務費”。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官網提示,消費者在不使用蘋果手機交通卡時“可通過‘上海交通卡’APP辦理退卡”。
顯然,手機交通卡作為新興虛擬卡,并沒有統一的管理辦法,各地交通卡管理公司對蘋果手機用戶與Andriod手機用戶執行的管理辦法并不相同。
“從技術上來看,Apple Pay支持銀聯HCE,可以在云端管理,交通卡可以注銷之后重新發卡,卡片可以實現遷移、重復利用”,知情業內人士透露,“不過,技術并非能否退款的主要原因,這取決于交通卡公司與終端公司、支付公司的協商,要看卡公司是否愿意開放退款的管理權限。”
目前,手機虛擬卡的發卡量已經與押金卡持平,遠超此前定義的異形卡,對Andriod手機交通卡沿用“異形卡”規定并不妥當。不過上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要更改這一規定可能會遭遇較大的阻力,“最初的押金卡,有多個部門監管,用戶押金不可挪用;現在改為不可退的‘服務費’,金額總量不低于當初的押金,但卻沒有那么多監管了。”
錯綜利益鏈制約NFC
找不到解決途徑的陳先生致電華為客服,經協商之后,陳先生同意“可以注銷刪除卡片,在20個工作日內按照充值路徑退還余額,但根據規定不能退回開卡費。”但隨后,客服又通知“因刪卡系統出現問題,無法提交成功,煩請耐心等耐。”
需要指出,除了“退卡”、“退費”難題之外,國內多個城市上線的一卡通APP、二維碼乘車等移動支付業務均出現“掃碼失敗”、“已扣費但充值失敗”、“多扣費”、“客服無響應”等一系列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是錯綜復雜的產業鏈制約了NFC的發展。
早在2005年,日本電信運營商NTT憑借NFC開始主導移動支付產業鏈,其時NFC產業尚未成熟。2014年,蘋果發布iPhone 6時推出基于NFC的Apple Pay業務,如今已發展近1.3億用戶。
在國內,電信運營商、銀聯在2010年就相繼以NFC進軍移動支付業務,今時今日大行其道的二維碼支付在當時遠未興起。然而,包括運營商、銀聯、終端公司、收單機構在內的冗長產業鏈卻始終難以達成統一標準。如今,二維碼在支付寶、微信的推動下已幾乎一統江湖,而寄希望NFC進軍移動支付的各方卻仍在相互博弈。
而交通卡領域,由于歷史原因,牽涉部門眾多,原本就執行多套標準、規范并行。如今移動支付時代,隨著終端廠商、支付公司入局,復雜的標準規范、產業體系、業務系統與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移動支付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愈發明顯。
目前,2017年開通手機交通卡的消費者大多尚未進入換機階段,按照國內一年半至2年的換機周期來看,“退卡”、“退費”矛盾或將在今后逐漸爆發,并演變為移動交通的一大制約因素。
-
手機
+關注
關注
35文章
6851瀏覽量
157412 -
nfc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617瀏覽量
18039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