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態,城市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不斷進化。
自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在經濟發展、國家政策和城鎮化建設等多種力量的推動下,城市的規模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擴張。現代化的都市已成為人們生活、發展的向往之地,但是,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也隨之而來。
現在,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人類正在解開這些困擾城市發展的癥結,為城市進化論書寫全新篇章。
“傳感城市”作為一種最新的城市形態,近日入選了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城市升級為了一個能夠感知環境信息和人類行為數據的“智慧體”,人工智能成為城市治理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助力。杭州的“大腦”
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可以說是傳感城市的一個樣本。
初來杭州的人,總想一覽西湖“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柔美,但又不堪忍受被堵在湖畔南山路上的煩悶。杭州城區景區疊加,城市空間狹窄,道路彎多路窄,加上機動車保有量的逐年攀升,城市治堵是大難題。
自2016年底開始,杭州市政府會同阿里巴巴等高新企業,以及浙江大學等高校研究力量,在杭州主城區、蕭山區和余杭區引入“城市大腦”項目,以互聯網、計算和數據為基礎,著手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痛點。
在杭州交警城市大腦實踐基地,一整面墻的大屏展示了“城市大腦”治理下的杭州。大屏正中電子地圖用不同顏色標注了道路實時交通狀況,滾動顯示日交通量、市區擁堵指數、全市延誤指數、主干道均速等信息。
下圖視頻報警輪播顯示了機器視覺自動識別的交通異常事件,就像人工智能在上千個攝像頭中玩“大家來找茬”的游戲:紅色小框不斷圈出擁堵、路口打結、違章停車等交通異常事件,以及行人穿路、非機動車逆行等危險違規駕駛行為。
城市大腦視頻算法工程師鄧兵向《環球》雜志記者介紹,“城市大腦”可實現24小時全年無休的監控,發現異常事件20秒內即可通知到指揮中心,并能達到95%以上的準確率。一些老舊的攝像頭畫質比較差,人眼無法識別的模糊場景都可以被機器識別。這減少了交通路面巡邏工作量,也將交警從盯監控的瑣碎任務中解放出來。
事實上,“智慧城市”概念已火了近十年,但全球轟轟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設,大多流于新裝攝像頭、大屏幕等硬件設施,并未讓城市真正“動”起來。而杭州的“城市大腦”沒有新建任何硬件設施,而是以城市原有的攝像頭、信號燈等為“觸手”,利用云平臺實現對整個城市交通的運籌帷幄。
“我們是在別人鋪設的感知網上,讓城市‘感動’,即先感知然后行動。沒有新增一個探頭,而是把數據的價值利用起來,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增量空間。”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對《環球》雜志記者說。
在城市大腦研發者的身份之外,閔萬里作為一名普通市民體驗了一次乘坐救護車的獨特經歷,令他“十分震撼”。“信號燈就像聽你命令似的,在車快到的時候突然變綠。可以想象當病人家屬坐在救護車上看到一路綠燈為了他們默默開放時的心情,一定會對政府和新科技充滿信任。我覺得研發過程吃了再多苦都值了。”
得益于“城市大腦”,杭州蕭山區實現了120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優先調度。一旦急救點接到電話,“城市大腦”會實時計算,自動調配沿線信號燈配時,為救護車定制一路綠燈的生命線。據測算,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可縮短一半。
為幫助城市大腦更好“進化”,杭州市交警仿佛和算法工程師實現了“角色互換”。
每天早上,阿里云算法工程師王佳瑋都要到杭州市交警大隊指揮中心“上班”,學習交警對交通信號燈的調控,用于訓練機器。“我們會記錄人工調配紅綠燈的經驗,并對有效經驗作規律性分析,知道哪些動作可以使交通狀況達到最優。然后再讓機器學習反饋,自動根據路況設置信號燈的綠性比,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智能交通效率。”王佳瑋說。
在杭州主城區,“城市大腦”調控了莫干山路區域24個紅綠燈,通行時間減少15.3%。當“城市大腦”升級為2.0版本后,還會實現對某一特定區域上千個信號燈的聯合調控,以及對車輛的動態誘導。
而杭州交警中甚至有人啃起了算法書,還在實際操作中指出了算法工程師的錯誤。交警們并不擔心人工智能會讓自己失業,反而感謝它能將自己從“臟活累活”中解放出來,開始興致勃勃擁抱新技術。
治理交通擁堵只是“城市大腦”邁向城市治理的第一步。在閔萬里的愿景中,“城市大腦”未來還要幫老百姓解決很多城市服務難題,“比如去社保局等政府部門辦事總要跑很多趟,去醫院看病掛號難、等候時間長等,‘城市大腦’希望打通多個部門數據,做到‘讓數據多跑、人少跑’。”
未來,“城市大腦”還可以用來輔助城市規劃。過去,對于人們曾在城市規劃中犯過的錯,只有到圖書館發黃的檔案中去尋找,效率低下,以至于現在一些城市仍被錯誤規劃或重復建設等問題困擾。
“‘城市大腦’希望回答的問題是,城市的自我進化如何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吃一塹,長一智’。以往城市規劃是靠經驗,現在我們要把經驗數字化,做到城市的‘優生優育’,把城市新規劃與老城區協調起來。”閔萬里說,“甚至還有可能把城市建筑從造價、規劃到建筑過程全部數字化。”
AI多倫多
如果說杭州的“城市大腦”是在城市原有基底基礎上的革新,那么加拿大多倫多市“從頭開始”打造全新智慧社區的計劃則顯得更為激進。
多倫多老舊的城市碼頭將迎來一場“華麗轉身”。這片位于城市東部、毗鄰安大略湖的土地被廢棄已久。
現在,谷歌旗下“人行道實驗室”(Sidewalk Labs)正和加拿大政府合作,計劃在這里創建高科技社區Quayside,重新思考應如何建設和運營一座城市。“人行道實驗室”將在多倫多斥資5000萬美元規劃這一項目,項目預計在2019年開始施工建設。
“人行道實驗室”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丹·多克托羅夫撰文稱,“人行道實驗室”成立的初衷就是堅信新興技術有助于解決全球最具挑戰性的都市病。他們設想的全新居住地能夠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經濟、健康、綠色、便利和激動人心。
在“人行道實驗室”的規劃概念圖中,這里將成為綠色宜居的AI烏托邦:水岸綠地和岸邊的共享單車、高空纜車相映成趣;模塊化住宅頂端是綠色的空中花園;地下隧道實現了讓碼頭區垃圾機器人、自動駕駛車輛和行人分流;戶外隨處可見的Wi-Fi標志顯示了這將是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
“谷歌今天有了相當強大的AI能力,就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互聯網中,一定會從虛擬世界做到現實世界,所以選擇在加拿大城市落地。”閔萬里說,“今天的城市一定是個巨大的網絡,也是產生海量數據的地方。在充分保障數據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AI一定要到數據密集的場景中去,這一點我們和谷歌的判斷出奇地一致。”
很明顯,谷歌的規劃是從城市頂層設計開始進行“傳感城市”建設。項目計劃利用數以百萬計的龐大傳感器網絡收集空氣質量、噪音水平、人口活動等多種數據,作為指導城市設計、政策和技術決策的“感知”基礎。然后,在“感動”層面,私家車將被自動駕駛的公共汽車和共享汽車取代;AI將賦予交通信號燈自動跟蹤和追蹤行人、自行車及車輛移動的能力;地下隧道里將穿梭著運送郵件和垃圾的機器人;可擴展的模塊化建筑將滿足不同公司或家庭的需要;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使這里成為氣候友好型社區……
與以往“智慧城市”建設的不同之處,還在于社區居民、工作者、訪客這些城市的使用者可隨時提出改善需求。比如,“人行道實驗室”表示將開放對該公司軟件和系統的訪問,讓其他公司可以在此基礎上開發服務,就像第三方為智能手機開發應用一樣。
谷歌希望“傳感城市”能夠成為可被復制到全球的“城市操作系統”。據悉,為支持這一項目,谷歌加拿大總部將搬到這個區域。谷歌方面表示,未來該項目將從東濱水區擴展到整個大多倫多地區,最終散布到全球更多城市。舊金山、丹佛、洛杉磯、波士頓等北美其他城市都正在與“人行道實驗室”接洽合作事宜。
不過,如此密集的城市數據收集、越來越多的“無人化”操作,也讓人們對于隱私保護、機器失誤可能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的擔憂不斷增加。“人行道實驗室”表示,該公司將與社區和當地政府密切合作,加強對居民隱私信息的保護。閔萬里則表示,“當科技深入生活,和幾十億人出行相關,我們需要逐步迭代,小步快跑,用更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創新帶來的技術挑戰。”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9瀏覽量
237567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47瀏覽量
97127
原文標題:“傳感城市”實驗進行時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