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卡是目前手機中不可缺少的卡,有了它,手機才可以真正的叫做手機,發揮手機最根本的功能。日常我們使用手機,SIM卡是必須,沒有了它就不能接入網絡運營商進行通信服務。SIM卡作為網絡運營商對于我們身份辨別的證件,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客戶識別模塊)的縮寫,也稱為智能卡、用戶身份識別卡,GSM數字移動電話機必須裝上此卡方能使用。它在一電腦芯片上存儲了數字移動電話客戶的信息,加密的密鑰以及用戶的電話簿等內容,可供GSM網絡客戶身份進行鑒別,并對客戶通話時的語音信息進行加密。
SIM卡主要用于GSM系統,但是兼容的模塊也用于UMTS的UE(USIM)和IDEN電話。有人把CDMA2000和cdmaOne的RUIM卡和UIM卡,也稱作SIM卡,雖然兩者作用類似,并遵守了一樣的所有機械、電氣標準和部分軟件標準,但是上層應用并不一定兼容。SIM由CPU、ROM、RAM、EEPROM和I/O電路組成。用戶使用SIM時,實際上是手機向SIM卡發出命令,SIM卡應該根據標準規范來執行或者拒絕;SIM卡并不是單純的信息存儲器。
SIM卡在GSM系統中的應用,使卡和手機分離,SIM卡唯一標識一個客戶。一張SIM卡可以插入任何一部GSM手機中使用,而使用手機所產生的通信費則自己記錄在該SIM卡所唯一標識的客戶帳上。SIM卡容量有8K、16K、32K、64K,其中512k以上的大容量的SIM卡統稱為STK卡。
SIM卡的主要功能
SIM卡最重要的一項功能是進行鑒權和加密。當用戶移動到新的區域撥打或接聽電話時,交換機都要對用戶進行鑒權,以確定是否為合法用戶。這時,SIM卡和交換機同時利用鑒權算法,對鑒權密鑰和8位隨機數字進行計算,計算結果相同的,SIM卡被承認,否則,SIM卡被拒絕,用戶無法進行呼叫。SIM卡還可利用加密算法,對話音進行加密,防止竊聽。
數字移動電話手機只有裝上SIM卡后才能使用,否則只是一部“裸機”,只能撥通網絡中心許可的幾個緊急號碼,如110、119等。當SIM卡被插入任何一部符合數字移動電話系統規范的移動電話手機時,就可接打電話。通話費自動記入持卡人的帳單上,而與移動電話手機無關。
為了防止手機丟失后被盜用,每張SIM卡都可設置一個密碼,即個人識別碼(PIN碼),用來對SIM上鎖。它是由用戶自己設定的,且可以隨時更改。只有當用戶輸入正確的密碼后,手機才能進入正常使用狀態。連續三次輸入錯誤的個人密碼,手機便會將SIM卡鎖住。要解鎖,必須使用解鎖碼。如果你忘了這個號碼,或SIM卡丟失,則需帶齊開戶資料,攜機到當地的無線營業廳解鎖或掛失。
SIM卡內部結構及原理
拆開SIM卡,里邊有三種材料:表面金屬線路板、IC集成電路、黑色保護硬膠。三種材料各司其職,表面金屬線路板負責IC與手機的傳輸工作,黑色保護硬膠純為保護IC,而IC正是整塊SIM卡的靈魂所在。
現在SIM卡擁有四種的物理結構,最早的版本的尺寸是與標準信用卡相同(85×54×0.78毫米),觸點則符合ISO 7816對ID-1型IC卡的規定。
由于手機小型化,目前的SIM卡,又稱“Mini SIM”,一般裁剪為25x15毫米的插入式。發售時一般嵌在一個ID-1型卡中,使用前沿著預制切口取下。
2010年,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再從Mini SIM發展出縮小為15x12毫米的“Micro SIM”卡,Micro SIM卡首次使用在蘋果公司所推出的iPad及iPhone 4,后續iPhone 4S、iPad 2等眾多智能手機都有采用。
現在SIM卡均提供多種尺寸選擇。2011年,蘋果公司提出“Nano SIM”卡(8.8x12.3毫米)標準,經過2012年的一番競爭,該標準被歐盟采納為4FF標準?!癗ano SIM”卡最早被應用在iPhone 5與iPad mini。
SIM卡實際是裝有微處理器的芯片卡,在這里面存儲了數字移動電話客戶的信息,加密的密鑰以及用戶的電話簿等內容,可供GSM網絡客戶身份進行鑒別,并對客戶通話時的語音信息進行加密。
它的內部有5個模塊,并且每個模塊都對應一個功能:微處理器CPU(8位)、程序存儲器ROM(3~8kbit)、工作存儲器RAM(6~16kbit)數據存儲器EEPROM(128~256kbit)和串行通信單元。這5個模塊被膠封在SIM卡銅制接口后與普通IC卡封裝方式相同。這5個模塊必須集成在一塊集成電路中,否則其安全性會受到威脅,因為芯片間的連線可能成為非法存取和盜用SIM卡的重要線索。
SIM卡的供電分為5V(1998年前發行)、5V與3V兼容、3V、1.8V等,現在的Micro SIM與Nano SIM卡均是1.8V,要求手機產生的SIM卡供電電壓與該SIM卡所需的電壓相匹配。SIM卡插入手機后,電源端口提供電源給SIM卡內各模塊。
SIM卡在與手機連接時,最少需要5個連接線:電源(Vcc) 、時鐘(CLK) 、數據I/O口(Data) 、復位(RST) 、接地端(GND),如下圖:
對于一個用戶號碼來說,IMSI和KI碼是唯一的。TMSI是隨時變動的。但IMSI很用以被復制。KI碼需要攻擊算號才出來。TMSI是電信服務商發給的。
1. 手機開機后會從SIM卡中讀取IMSI(15個數字)和TMSI(4字節);
2. 手機登錄網絡時,將會IMSI或TMSI發給網絡;
3. 網絡判斷到該IMSI或TMSI有效,要生成一個128bit的RAND,然后發給手機;
4. 手機收到RAND后,將RAND發給SIM卡;
5. SIM以里面的KI為密鑰對RAND進行A3A8運算,生成(SRES+Kc);
6. 手機讀取(SRES+Kc)(32bit+64bit),并將SRES發給網絡;
7. 網絡自己進行一次A3A8運算,如果結果與手機返回的SRES相同,則認為該用戶合法。
SIM卡保存的數據
SIM卡存儲的數據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固定存放的數據。這類數據在移動電話機被出售之前由SIM卡中心寫入,包括國際移動用戶識別號(IMSI)、鑒權密鑰(KI)、鑒權和加密算法等等。第二類是暫時存放的有關網絡的數據。如位置區域識別碼(LAI)、移動用戶暫時識別碼(TMSI)、禁止接入的公共電話網代碼等。第三類是相關的業務代碼,如個人識別碼(PIN)、解鎖碼(PUK)、計費費率等。第四類是電話號碼簿,是手機用戶隨時輸入的電話號碼。用戶全部資料幾乎都存儲在SIM卡內,因此SIM卡又稱為用戶資料識別卡。
這些數據都存放在各自的目錄項內,第一類數據放在根目錄,當電源開啟后首先進入根目錄,再根據指令進入相關的子目錄,每種目錄極其內部的數據域均有各自的識別碼保護,只有經過核對判別以后才能對數據域中的數據進行查詢,讀出和更新。上面第一類數據通常屬永久性的數據,由SIM卡生產廠商注入以后無法更改,第二類數據只有網絡運行部門的專門機構才允許查閱和更新,再第三、四類數據中的大部分允許用戶利用任何手機對其進行讀/寫操作。
SIM卡的歷史及演變
SIM卡的歷史可要遠短于手機出現的歷史。歷史上的第一代手機僅支持’嵌入式’通訊標準:入網參數被硬編碼到手機終端內存中。
類似于NMT-450這樣最古老的模擬標準并未采用任何安全保護措施:訂閱數據可任意被復制到另一部手機,如此便能以機主的身份免費撥打和接通電話了。
之后不久便推出了第一代被稱為’用戶識別安全(SIS)代碼’的安全保護措施 —總共有18位數字,每一部手機都擁有唯一的SIS代碼并被硬編碼到應用處理器內。SIS代碼被均勻分配給了各家手機供應商,因此任意兩部手機的SIS代碼都不會重復。此外,手機處理器還保存了7位RID代碼,一旦用戶在蜂窩網絡內注冊即會被發送到基站。
基站收到后則會隨機創建一組數字,與唯一SIS代碼捆綁后被回復到手機內,SIS處理器就用這兩組數字來生成授權密鑰。
盡管密鑰和數字相對較短,但對于1994年來說已足夠安全—但不出意料,系統隨后即被破解,在這之后三年GSM(全球移動通信系統)標準出現了。GSM標準設計本身就較為安全,采用了類似于SIS但更加隱秘的回復授權系統。該標準的安全性在當時可以說是無可匹敵。
這意味著整個授權過程完全在集成入智能卡的外部處理內進行。現在人所共知的SIM最終成為了解決方案。隨著SIM卡的推出,入網不再需要單純依靠手機,手機用戶因此能頻繁更換手機,只需保留擁有移動識別功能的SIM卡即可。
SIM卡基本上來說就是一種 ISO 7816標準的智能卡,與其它接觸式基于IC的卡并無太大差異,例如:信用卡或電話卡。第一代SIM卡甚至在外形尺寸上也與信用卡相似,但外形縮小的整體趨勢使得更新且結構更緊湊的SIM卡應運而生。
由于傳統的大尺寸1FF(第一代形狀因子)SIM卡已不再適合插入手機,因此通訊行業發明出了一種簡單且緊湊的解決方案:尺寸更小的SIM卡(mini-SIM,又稱為2FF或第二代形狀因子),也就是我們目前廣泛使用的SIM卡。一般在新的SIM卡周圍均連接了一個1FF大小尺寸的塑料框,更新的形狀因子將芯片和觸點排列限制在一個很小的卡片內,因此也方便于從手機中拔出。
盡管在這之后還陸續推出了micro-SIM(3FF)和nano-SIM(4FF),但無論是形狀、觸點排列以及嵌入芯片的特性仍然和25年無太大差別。
SIM的替代者——eSIM卡
目前個頭最小的Nano SIM卡從誕生至今也已經有好多年了,而根據如今的科技水平一項將能全面取代實體SIM的可以的出現也是理所當然的,eSIM卡就是其中一項。
eSIM卡又稱嵌入式SIM卡,簡單的說就是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也就是沒有實體卡,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用戶無需像現在一樣插入物理SIM卡
而eSIM卡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而不是作為獨立體單獨配備。這一做法不但可以讓用戶更加靈活的選擇運營商套餐、隨時更換運營商不在受到網絡制式的限制,還可以省去SIM卡制作的成本,用戶也不必擔心卡芯的損壞等問題。
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更是針對智能手表、健身追蹤器和平板電腦發布了eSIM卡遠程配置規范,雖然該規范目前并不適用手機,但GSM協會也表示使用手機的eSIM規范將會發布,該規范更是得到了全球超過30家運營商、芯片商和設備商的支持,這也預示著未來我們將進入無SIM卡的時代。
eSIM卡相比傳統sim卡的優勢
1、不占空間
因其在制造過程中被嵌入到設備中,相比實體卡eSIM卡片能夠節省更多的空間,
也可以節省設備的耗電量。
2、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解決了暴力插卡問題,可以減小手機的返修率,減少了開孔的面積,有助于提升設備的防水性能。
3、提高靈活性
可以靈活的選擇運營商網絡、OTA空中下載方式動態寫入用戶簽約信息,可以實現產品銷售后的用戶自主激活,在也不用煩那個運營商比較適合自己了。
4、能適應異常惡劣的環境
與設備集成的方式相比較插拔式的傳統SIM卡,能夠耐高溫、防塵、抗震、具備適用面更廣的電氣特性;
eSIM卡的意義
從最直觀的方面來說,如果使用eSIM卡手機中將可以取消掉傳統的SIM卡槽,而節省出來的空間則可以讓手機進一步變得纖??;而且不用擔心經常換卡插拔會損壞SIM卡及卡槽。不但如此,其還帶來了更高的運營商切換自由,用戶無需進行復雜的銷號再入網就可以進行運營商網絡的更換,并且在出國后不用面臨高額的漫游使用費,只需選擇當地運行商網絡即可。
另外,使用eSIM卡的設備直接輸入賬號和密碼登錄之后就可以上網了,意味著,只能使用手機進行上網語音通話的時代即將終結,將會有更多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實現功能獨立上網及電話。語音將不再是手機專屬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切移動電子裝備均可實現語音通話、上網瀏覽等等功能。
eSIM卡帶來的影響
對運營商的影響
由于eSIM卡將對部分運營商的現實利益帶來負面影響,靈活的運營商切換和變更可能導致用戶的分流、運營收入的降低和系統建設成本的高企,因此實施難免面臨著一些挑戰與阻力,從而導致各大運營商都是默默觀望,既不抵觸也不全力改革。反觀在蘋果的iPad Air2推出了AppleSIM之后,加入Apple SIM的運營商只有4個——美國的AT&T、Sprint、T-Mobile和英國運營商EE,得益于GIGSKY的業務覆推廣至93個國家。但是,這93個國家并不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即便是四家支持者對Apple SIM也并非全力支持,必須是從AT&T、Sprint手里買的iPad才能使用它們的服務,且無法切換到其他運營商。
對芯片廠商的影響
金雅拓、捷德、歐貝特等大型卡商大力推動eSIM研發部署,已經能夠提供包括eSIM卡和管理平臺在內的完整解決方案,可實現eSIM遠程激活、管理和注銷; 愛立信 、蘋果、三星等設備和終端廠商積極展開專利布局并竭力推動eSIM應用,以期在產業發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對民眾生活的影響
相比傳統的實體SIM卡,使用eSIM技術的設備能夠獲得不少優勢。從物理層面來看,eSIM卡相較于實體SIM卡可以減少高達90%的空間,因為它已經在制造過程中被嵌入了設備之內,用戶可以進行遠程激活連接。而從技術角度來看,使用eSIM技術后可以令消費者能夠自由切換運營商,用戶無需進行復雜的銷號再入網就可以進行運營商網絡的更換。
eSIM面臨的問題及壓力
盡管對于用戶益處多多,但對于運營商,eSIM普及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情。當前的環境下,憑借SIM卡“一對一”的綁定:一張卡只對應一個號碼,運營商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戶數據、控制資費套餐等等,換卡所帶來的一大堆麻煩事使得用戶不會輕易的換卡。對于運營商而言,SIM卡實際就是一塊“擋箭牌”。
而eSIM的普及將會打破這個局面,用戶將可以像切換Wi-Fi一樣無縫切換數據網絡,這將讓一直由運營商牢牢把握的主導權被用戶搶走,對于運營商而言,這顯然是它們不想看到的。
同時,如果手機出現問題,用戶無法快速換到另一部手機上使用,而手機要是丟失,補卡又要怎么解決,這都是用戶所關心的問題。
相對傳統實體SIM,eSIM卡還是有著許多明顯的優勢,技術的發展總是在向前的,更好更新的技術取代淘汰之前的事物也再正常不過。相信eSIM卡技術也將成為包括手機、智能穿戴、物聯網、車聯網等行業的一個共同發展趨勢。
-
SIM卡
+關注
關注
6文章
284瀏覽量
28601
原文標題:與手機形影不離的SIM卡 如今是否漸行漸遠?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