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頻率在6 GHz 以下的黃金通信頻段,已經很難得到較寬的連續頻譜,嚴重制約了通信產業的發展。
比之下,毫米波頻段卻仍有大量潛在的未被充分利用的頻譜資源。因此,毫米波成為第5 代移動通信的研究熱點。
相對于微波頻段,毫米波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毫米波具有更短的工作波長,可以有效減小器件及系統的尺寸;其次,毫米波有著豐富的頻譜資源,可以勝任未來超高速通信的需求。此外,由于波長短,毫米波用在雷達、成像等方面有著更高的分辨率。
太赫茲研究主要集中在0.1-10 THz 頻段,這是一個覆蓋很廣泛并且很特殊的一個頻譜區域.其低頻段與電子學領域的毫米波頻段有重疊,高頻段與光學領域的遠紅外頻段(波長0.03-1.0 mm) 有重疊。
起初,這一頻段被稱為“THz Gap (太赫茲鴻溝)”,原因是這一頻段夾在兩個發展相對成熟的頻,即電子學頻譜和光學頻譜之間。
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通信領域都開始著力研發毫米波和太赫茲技術,希望可以率先獲得突破。
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毫米波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各種毫米波系統已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第5 代移動通信、汽車自動駕駛、安檢等民用技術的快速發展,毫米波將被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以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航天科工二院、首都師范大學等一大批高校院所,積極布局毫米波和太赫茲相關技術、器件和系統的研究,希望可以在這一嶄新的領域為中國爭得自主可控的一席之地。
太赫茲科學綜合了電子學與光子學的特色,是典型的交叉前沿科學領域,該領域蘊含著原創性重大機理和方法并亟待突破,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必須凝聚整合全國的優勢力量,才能助推我國太赫茲研究持續、健康發展。
最為典型事件是,2012年太赫茲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開始成體系地開展相關科研協同工作。
該創新中心由電子科技大學牽頭號,集成了包括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英國皇后大學和埃塞克斯大學、德國洪堡大學、德國國家技術物理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應用物理所、列別捷夫研究所和日本大阪大學等國外研究機構。
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設立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管理咨詢委員會,并下設三個研究方向。
在協同中心的組織和協調下,相關成員機構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果。
2018年5月,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成員、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莊松林院士領導的太赫茲研究團隊的陳麟教授和朱亦鳴教授,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張偉力教授,和東南大學崔鐵軍教授合作發表的研究成果“Defect-Induced Fano Resonances in Corrugated Plasmonic Metamaterials”,被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選為2017年發表的最佳論文(Highlight as best of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該論文通過在周期結構金屬粒子中巧妙引入缺陷,實現了高Q值的多極子Fano效應的激發,其FoM(Fano強度與Q值的乘積)是普通的分裂環微腔結構(SRR)的2.5倍。利用這種人工粒子,不僅可以探測附著在人工原子表面的薄膜(物質)的光學特性,還可以通過將原子的Fano振蕩頻率設計在接近物質吸收峰的臨近位置來探測樣品的性質以及監控分解物層的降解特性和固體(液體化合物)的動態化學反應過程;此外,通過結構化的表面與特異性噬菌體結合,可以實現細菌的選擇性檢測,從而實現細菌病原體的高效無標記檢測。
-
移動通信
+關注
關注
10文章
2601瀏覽量
69796 -
毫米波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916瀏覽量
64707 -
太赫茲
+關注
關注
10文章
336瀏覽量
29138
原文標題:【業內熱點】中國正在加大力度推進毫米波太赫茲技術研發
文章出處:【微信號:ChinaAET,微信公眾號:電子技術應用ChinaAET】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