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汽車的安全技術可以分為主動安全技術和被動安全技術兩大類,汽車主動安全技術是指汽車通過ESP車身穩定系統、ABS防抱死系統以及最近幾年才面向市場更高級的四輪循跡系統、盲區監控系統等,是通過車輛積極主動地介入控制避免可能發生的事故或傷害的技術。而被動安全技術則主要包括碰撞安全、碰撞之后傷害減輕以及防護等技術。在上一期技術文章中我們已經介紹了新奇駿在主動安全技術這塊的表現,本期我們將目光聚焦在性命悠關的碰撞安全,從白車身看新奇駿在安全性能方面表現如何?
● 白車身掃盲知識普及
一般來說,車身包括白車身及其附件,而白車身則通常指的是已經焊裝好但還沒有進行噴漆的白皮車身(Body In White, 簡稱BIW),白車身除了有我們熟悉的底板總成、側圍總成以及頂蓋總成外,還包括翼子板、發動機蓋、車門、行李箱蓋等裝配件。按承載方式不同,可將車身分為承載式、非承載式和半承載式三大類。由于承載式車身本身所承受的沖擊較大,故要求組成承載式車身的總成結構具備相當的強度。
當車輛發生碰撞的時候,為了保護車輛內部成員的安全,乘坐艙不應該發生過多的變形,像發動機、變速箱和輪胎等硬物是不能夠擠入駕駛室的,至于乘坐艙之外的部位(像車頭和車尾)則應該要盡可能多地潰縮變形,盡可能大地吸收沖擊能量,從而使得作用于乘員身上的力和加速度不會超過人類忍耐的極限。
為了達到以上的效果,從安全的角度來設計車輛,應盡可能把高強度的材質包圍乘員艙,諸如A柱、B柱、頂蓋和底板等地方對保護乘員艙安全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那么,新奇駿白車身設計是否遵循這個原則?抑或會在此基礎上做出強化?
● 50%車身比例高強度鋼運用
一般來講,影響白車身碰撞安全的主要部件從前往后依次為前防撞梁、前縱梁、發動機蓋、A/B/C柱、車門防撞梁、底板、后縱梁以及后防撞梁等。這些部件往往是車輛發生正面/側面碰撞時候主要的受力點,一般對組成這些部件的材質有高強度以及快速傳導沖擊兩個要求。
新奇駿有50%組成車身的材質屬于高強度鋼,涵蓋了大部分以上提到的部件,特別像A/B柱、底板側梁等地方均采用了980 MPa超高強度鋼材,能夠有效提升整車抗撞擊力。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新奇駿吸能盒通過螺栓和車身以及防撞梁相互連接,這樣設計使得更換和維修更加方便。在車輛發生正面碰撞的時候,前防撞梁能夠將碰撞的能量均勻地傳給車輛左右前縱梁,隨后傳遞至車輛A柱,接著是底板以及車頂總成。在這樣一條傳遞路徑上,吸能盒以及前縱梁起到了吸能的作用,而A柱以及底板總成等則起到了抵御變形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新奇駿980 MPa超高強度鋼材會布置在這幾個地方。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底板高強度鋼的布置,呈橫豎相間排列狀,首先這樣布置的好處是使得乘員艙更加牢固,更加不容易變形,其次當沖擊力從A柱導入的時候能夠被迅速引導至車輛尾部,不會在乘員艙做過長時間的停留,對車內乘員起到保護作用。
防火墻有利于發動機以及車輪在發生位移或者因緊急事故著火的時候起到隔斷的作用,給車內乘員騰出足夠多的生存空間,從而起到安全保護的作用。
新奇駿前車門內置防撞梁數量為2,后車門為1,是為用來加強車輛在發生側面碰撞時候車身的強度。和前后防撞梁不同的是,車門防撞梁位于車門內部,由于安裝空間有限,故對其防撞強度要求更為嚴苛。配合超高強度鋼質A/B柱,車輛在發生側面碰撞時候側圍變形較小(測試結果請參考美國IIHS安全碰撞美版奇駿測試),對車內乘員起到保護作用。
可見,無論正面還是側面碰撞,新奇駿乘員艙四周都有堅固的超高強度鋼材保護,包括A/B柱,底板總成以及車頂總成,車輛在發生碰撞的時候,這些部件極小幅度的變形能夠給乘員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間。
● 延續日產ZONE BODY技術
新奇駿延續日產ZONE BODY區域安全車身技術,其實就是我們上面所介紹內容的大匯總。ZONE BODY區域安全車身技術分為兩大塊,分別是位于車頭的前縱梁三叉結構以及位于乘員艙的多通道沖擊力分散結構。
其中,三叉構造牢固地支撐前縱梁,保證“緩沖區”的碰撞沖擊吸收效果,有效分散碰撞沖擊力。而多通道沖擊力分散結構,是在底盤輔助了多條安全縱梁,使碰撞能量能夠快速、合理地分配到安全縱梁上,減少乘員艙的變形。
ZONE BODY區域安全車身的好處在于,可以提升車輛撞擊時的受力分散效率,確保撞擊能量的快速分散與吸收,保證無論哪個角度的碰撞,都最大限度減少車身變形,切實保護車內乘員的安全。
總結:可以看到,新奇駿在車輛被動安全這塊的功力還是十分深厚的,憑借超高強度鋼的大面積運用以及ZONE BODY理念的貫徹實施,美版新奇駿于今年獲得了由美國IIHS碰撞中心頒發的“安全碰撞頂級安全車型”稱號。
-
ABS
+關注
關注
2文章
161瀏覽量
34597 -
ESP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1瀏覽量
33885 -
奇駿
+關注
關注
0文章
8瀏覽量
281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