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國內新能源車政策一片利好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展出自家在新能源車方面的研發成果無形中成為各大廠商無聲博弈。所以,在今年的上海車展各個展臺上,幾乎都可以找到與新能源相關的技術或車型。奧迪這次推出三款全球首發車型(奧迪A6L e-tron、奧迪Q7 e-tron 2.0 TFSI quattro和奧迪prologue allroad)中,兩款均為新能源車,與此同時展出的還有奧迪A3 e-tron的底盤解剖模型。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奧迪A3 e-tron的動力系統是如何運行的。
● 奧迪e-tron系列簡介
奧迪“e-tron”是奧迪電動車型的統一名稱,它來自于英文“電子(electron)”一詞。從2009年法蘭克福車展奧迪首次推出e-tron概念車至今,目前奧迪旗下已經相繼發布了包括A1 e-tron、A3 e-tron、A6 e-tron、Q7 e-tron等多款e-tron車型。
2009年法蘭克福,奧迪發布了采用四輪輪轂電機驅動的純電動超級跑車——奧迪e-tron概念車,采用四輪輪轂電機,4個電機總輸出功率為309馬力,總的輸出扭矩可高達到4500Nm,0到100km/h加速時間為4.8秒,最高時速被限制在200km/h,純電動行駛里程也能達到240km。而從這時開始,也標志著奧迪“e-tron”名稱的誕生。
2010年的底特律車展,奧迪再次發布一款e-tron概念車,同樣命名為“奧迪e-tron”。不過并沒有像它的前世那么“高調”搭載了4個輪轂電機,僅僅保留了后輪上的兩個,總輸出功率降低到了204馬力,總輸出扭矩也降到了2650Nm,0到100km/h的加速時間為5.9秒。
在同一年的日內瓦車展,奧迪發布了A1 e-tron插電式增程概念車,動力來自于一臺最大輸出功率為75kW(102馬力)的電動機,另外搭載了一臺0.254L排量的轉子發動機為電池充電,使得車輛總續航里程可達到200公里,而百公里油耗僅為1.9升。
同樣在2010年的巴黎車展上,奧迪再次發布了一款奧迪e-tron Spyder概念車型。后輪搭載一臺3.0L V6 TDI雙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為221 kW,最大扭矩為650Nm。另外兩臺最大輸出功率為64 kW的電動機負責驅動兩個前輪,使得0到100km/h的加速能在4.4秒內完成。
2012年4月份,奧迪宣布將推出一款奧迪A3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隨后在2013年的日內瓦車展上,正式推出了奧迪A3 Sportback e-tron概念車,動力系統來源于一臺1.4TFSI汽油發動機和一臺電動機,最大續航里程高達940km,純電動模式下續航里程為50km。
奧迪也曾經發布過一款R8 e-tron概念車,但由于各種原因,其一直未能實現量產。但在今年日內瓦車展亮相的新一代奧迪R8 e-tron也已經是量產狀態了,有可能在今年實現量產發售。此外,奧迪e-tron技術也早已應用在賽車上,多次征戰WEC世界耐力錦標賽的奧迪R18 e-tron quattro就是產物,它在比賽中的出色表現則是對奧迪e-tron實力最好的證明。
● 奧迪A3 e-tron混動系統解析
奧迪A3 e-tron搭載的是1.4T渦輪增壓發動機+電動機的組合,系統總功率為150千瓦,最大扭矩達到了350牛米,與之匹配的是6速雙離合變速箱。此前我們已經對奧迪A3 Sportback e-tron進行過試駕,點擊下面圖片鏈接可以進入相關試駕文章。
● 奧迪A3 e-tron動力系統解析
從整車系統布置結構來看,奧迪A3 e-tron將發動機和電動機布置在前軸位置,仍是一款前驅車型;動力電池以及油箱布置在后軸位置,以此來取得較為平衡的前后配重比。
● 奧迪A3 e-tron電池以及充電模式
奧迪A3 e-tron電池布置在后橋前部,電池外表面采用鋁合金外殼加以保護。電池容量為8.8千瓦時,使用家用電源(220V)需5小時才能充滿,采用工業電源(380V)需2小時15分左右充滿。
奧迪A3 e-tron提供實時充電和定時充電兩種充電模式,定時充電模式可以有效的避開晚上的用電高峰,提供充電模式。例如當你晚上7點鐘回到家,可以直接設置為3小時后進行充電,避開7-10點這段用電高峰。
● 四種駕駛模式
奧迪A3 e-tron提供純電動驅動模式、Hybrid Auto、Hybrid Hold以及Hybrid Charge四種模式,可通過中控按鍵進行自由切換。
● 總結
從2009年首次推出e-tron概念車到2014年首款e-tron車型量產發售,5年時間奧迪e-tron混合動力技術已經發展得相對比較成熟了。根據此前的消息,今年奧迪也會將這款混動車型引進國內銷售,關注新能源車的童鞋可以小小期待一下。
-
混動
+關注
關注
2文章
67瀏覽量
10089 -
奧迪
+關注
關注
4文章
526瀏覽量
337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