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們是否做好準備,機器人將離開實驗室這一階段,進入現實世界中的測試環節。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這些技術提供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方法,同時促進更安全的運輸、生產制造和能源供應。而城市“生活實驗室”是科學家們試圖理解機器人的一種方式。
據維基百科介紹,“生活實驗室”(The Living Labs)這個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學院的William J. Mitchell、Kent Larson和Alex Pentland提出。他們認為,“生活實驗室”代表了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研究方法,用于在多個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環境中進行感知、原型設計以及驗證和改進復雜的解決方案。
近些年來,機器人也加入了“生活實驗室”的項目中,各國科學家試圖通過社會實驗,了解機器人對城市生活的影響。
機器人是相互聯系、互相交互、有認知能力的物理工具,它們可以感知周圍環境、分析事件起因、制定或修改計劃并控制自己的行為。然而,城市的日常動態很復雜,這使得機器人的行為比一般試驗場內的行為更加難以預測。
一、世界各地城市正成為機器人的試驗場
城市管理者也逐漸意識到,現實世界的實驗可以支持創新,并吸引國際投資。因此,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競相成為機器人的城市試驗場。
菜鳥ET物流實驗室研發的"G+無人快遞車"
謝菲爾德大學城市研究所最新發布的白皮書指出,在推廣“機器人自治系統”(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簡稱RAS)和確保在城市內進行有意義的測試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巨大的挑戰。該校城市自動化與機器人研究助理Rachel Macrorie撰文分析了機器人在城市應用中的三個典型場景和現實挑戰。
總結來說,在物流運輸領域,可實現“最后一公里”貨品交付的機器人開始規?;瘧?,不過,這些城市試驗并非完美無缺:一些交付機器人曾出現過導航問題,比如被卡住或撞到障礙物,包括撞到人;更不用說還遇到了一些公民和活動人士出于對公共空間和行人安全的擔憂而表達的反對聲。
在城市設施維護領域,機器人有望到達那些人類無法進入的地方,系統地進行長期工作,從而延長城市基礎設施的壽命,減少維護費用。但問題仍然存在,政府要確保,不僅僅是那些富裕的和對外友好的城市地區能從“機器人自治系統”試驗中受益。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0文章
28205瀏覽量
2065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