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關于音樂傳真A1000 DIY設計的介紹,希望通過本文能對你有所幫助。
音樂傳真
音樂傳真(Musical Fidelity)是英國著名Hi-Fi器材制造商,成立于1982年。其設計思路獨特,擁有諸多專利,其控制CD轉盤Jitter(時基誤差)功力非同尋常。
其產品包括:
前后級/合并放大器
黑膠轉盤
DAC解碼器
CD/SACD/DVD-A播放器
代表性產品:2002年,為了紀年建廠20周年而推出的Tri-Vista SACD轉盤,同時具有令人驚訝的24/192升頻系統,可將CD音質提升至接近SACD水平。同時內部使用了前蘇聯軍用電子管5703,5703原被用于戰斗機上的通訊設備,抗干擾能力極強,甚至核彈爆炸時產生的電磁波都不會對其造成干擾。
本文主要設計的是音樂傳真的A1000系列產品
音樂傳真A1000 DIY設計
以前筆者仿A1000的安裝成功,讓筆者對分立元件DIY功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在與幾位燒友的交流中,不免產生了與原機作對照的念頭。
可惜二手原機1.5萬左右的價格,還是讓當時業余玩音響的筆者,望而卻步。于是只能打上二手A1原機的主意。
好在A1原機,也是一臺備受贊譽的經典機型,二手價在2500左右,還算是比較容易接受。幾經尋覓和等待后,終于把音樂傳真A1原機請回了家。這其實是筆者擁有的第一臺進口HiFi功放了。
雖然事前已知這機子重量不大,但實際到手比預想的還要小和輕,大概7、8公斤左右吧。還算不錯的。著名的散熱頂蓋,“紅燈照”指示燈和半圓形開關,獨特的造型還是比較討人喜歡。
開機一試,聲音的確是不錯。中頻非常飽滿,音色溫暖,帶著點“帝國斜陽”般的金色美感。20W純甲類的實際推力也不容小覷,將世霸小克雷蒙納也能推出些氣勢。而A1“鐵板燒”的名號果然不虛,開機不到10分鐘,迅速竄到40度左右。以至于讓筆者有些心虛,中途關機試了兩次。咨詢正常后,就放心烤機了。半小時后,頂部散熱片已達60多度;天熱時,頂部已非常燙手,估計應該到70度左右!說實在,挺佩服這機子的質量,能在如此高溫中挺過那么多年頭。但并不認同如此設計,實在是讓人揪心。
手頭上的A1000機子,正好都出掉了。雖然新寵——仿ksa50已完工,和A1也作了一下對照,但線路出處、功率風格均有別,并不好用來直接對比。于是筆者又開工制作了一臺仿A1。老劉那邊的A1,向來很熱銷,不過之前覺得功率小些,并不很感冒;但現在既然A1原機已在,興趣自然就上來了。
經歷了上一年的幾次制作,筆者手工水平也有上升,于是這次選擇了一款漂亮的鋁制機箱。計算好各種配料和尺寸,充分利用空間,當時就是如此想法。材料到齊后,也模擬了一下,正好能放置,計算準確。
鋁制機箱,除尺寸較小好放置、外觀漂亮外,另有一好處,就是機箱整體和散熱片,結合比較緊密。故散熱情況就好多了,30度以下,主要由散熱片本身承擔;30度以上,會逐漸擴散到機箱整體,這樣整機鋁板,都可協助散熱。不過空間比鐵鋁的,會小不少,也會帶來走線方面的麻煩。當然,這是后話了,以后會繼續討論。
為圖美觀,這次散熱片和角鋁的固定,決定不打穿散熱片,這下就得用絲攻了,又是個需要足夠耐心的手藝活…
經各種努力,固定得還不錯。
之后就是各種繁瑣的打孔、排線、連接、上螺絲了,在此省略一千字……
總算是完成了,還算看得下去。加上機蓋,就比較養眼。
之后真正的要務,就是和A1原機的對比了。兩臺機子排在一起,是不是發覺原機比較小?
沒錯,這臺復制A1,盡管是甲類20W,筆者還是動用了足300W環牛,40000uf的水塘。而且為保證良好的散熱,兩側散片各1.26公斤,整個機箱則為4.5公斤。再加上3.5公斤的環牛,還有板子、各類配件,整機輕松突破10公斤。于是,A1原機在外形上,就顯得瘦弱些了。
更大的機箱和散熱,的確是有好處。這臺仿A1,印象中散熱片溫度在45度左右,天熱時應該也不會突破55度。這樣使用起來,是可以讓人很安心。
音效對比,采用了兩種方式:
一種是兩臺機子分別使用一個聲道,各接一只音箱。音源部分,采用筆者特制的一個切換開關,用同樣的音源聲道,進行切換對比。
對比的結果,可能會讓經常爭執廠機、DIY機的燒友,都不大如意:1、兩機的音效聲底風格,比較近似,說明同樣線路結構下,確有相似的音效表現。聲底扎實,音色均比較溫暖明亮,同樣的中頻優勢。2、兩機的聽感體驗,則的確有別:A1原機,中頻更為濃郁,聲音密度更高;A1仿機,高頻解析更優,清晰度更佳。
客觀而論,兩臺A1均為音效平衡的合格功放。A1原機,更為醇厚濃郁,人聲更為出彩;A1仿機,則清新爽朗一些,聲場、層次更為明晰。不論原機還是仿機,都足以良好驅動大多數5寸、6.5寸的書架箱,實為工薪佳選。
既然線路結構一致,差別由何而來?之后查閱資料并咨詢仿板作者,得知A1原機,當時用的是向晶體管廠商定制的功率管;而A1仿機,則是采用種類參數相近的功率管,相應調整。各級功率管,作為功放的核心,如果參數指標、音效特性有別,則最終功放制品的聲音自然有別。
這其實早就是行業規則。各批量產品的廠商,幾乎不大可能全盤采用市售版元件。必在關鍵位置上,向晶體管廠家批量定制不同于市售版的元件,一來為防仿制,二來為元件的進一步優化,以達到設計目標。當然,這種定制,必然是代價不菲。數量要求很多,品質和價格也往往高于普通市售元件。基本上也僅有正規廠商能夠承擔如此資金和囤積。
所以即使您能夠拆機,把原機的線路完全仿制,但仍不免缺少這種特別定制元件。只能以類別、參數指標相近的市售版元件代替。最終的結果,就是音效很像,但并不完全一致。
遇有仿家技術高明,能夠投入多年時間精力,根據采用的替代元件,進行相應的適應性調整。甚至參考原機線路,并結合自身對技術、音樂的理解,不斷調整改進,由此形成一種新的風格特點,這誠然是非常好的做法。
事實上,功放線路自誕生以來,應該說都是在前人基礎上的不斷優化改進。改進到與原線路有一些“明顯區別”,甚至能夠有一些外人所不知的“獨門絕活”,那都可以申請專利,自成一派,開創品牌了。洋佬應該說都是如此做法。
國內仿機,一直都有習俗。近些年由于網購的方便,更是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筆者多年來,接觸、制作的仿板、仿機,也不下二、三十種。但客觀而論,能夠把握原機設計,并采用替代元件,調校到指標合格、音效平衡,就已經相當不易;至于平衡耐聽后,還能形成一些好聽的自有風格,就更是廖廖無幾。畢竟這東西,真正吃透并加以調整改進,所需耗費的時間精力,遠超外行人所想像……
結語
關于音樂傳真A1000 DIY設計介紹就到這了,本文僅供參考,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
-
音頻技術
+關注
關注
1文章
138瀏覽量
24636 -
A1000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374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