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條要點芯聞
1)臺被動元件廠瞄準新藍海決勝車用電子新戰場搶進蘋果、Google及大陸自駕平臺供應鏈突圍
2)蘋果MacBook新機將登場平價策略殺傷力強大恐全面沖擊NB市場各家品牌廠謹慎備戰
4)加速推動AR市場微軟在購物中心提供HoloLens體驗
5)日本發表第一臺駁船型浮體式離岸風電機以新技術搶攻風電大餅
7)AI運算新浪潮從云端轉向邊緣
8)Tesla想私有化、蔚來卻急著IPO電動車新創階段發展兩樣情
9)Zigbee晶片出貨量已達5億顆 將帶動IoT市場三大創新
10)小米印度推出高階子品牌Poco力抗一加、三星、蘋果
1)臺被動元件廠瞄準新藍海決勝車用電子新戰場搶進蘋果、Google及大陸自駕平臺供應鏈突圍
被動元件缺貨危機總算逐漸走進尾聲,包括和碩、仁寶、光寶等紛強調料源掌握度已提高,雖不確定第4季被動元件是否漲價,但至少漲勢已和緩下來。對臺系組裝代工廠而言,被動元件供需趨於平衡、價格回到合理水準是好事,但業界更關注這一波長達1年多的缺貨漲價危機,背后隱含的玄機及產業趨勢變化,業界認為市場缺貨重要原因是車用市場呈現十倍速成長,排擠到電子產業的零件用料。
被動元件市場經歷過去一年多來的缺貨漲價,最終還是會回到市場供需面,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被動元件缺貨與車用市場高速成長有很大的關係,儘管臺廠擅長PC、智慧型手機、網通等產品設計與製造,且具有成本優勢,然臺廠在汽車、電動車產業相關技術的參與度,明顯落后日本、美國、南韓和歐洲等國家,未來恐成為產業發展隱憂。
全球汽車產業正出現重大變革
從近年來法蘭克福車展、東京車展的概念車走向來看,包括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躍居重要應用科技,未來將提供車輛和人互動、車輛對路況環境感知、用人工智慧提高車輛安全等資訊科技應用,而被動元件在車用領域需求大幅成長,凸顯智慧型手機對電子元件需求成長停滯之后,連網車、自駕車、電動車的爆發時代即將到來。
日本生產設備進口成長率一直是大陸智慧型手機重要景氣指標,根據日本官方統計,日本對大陸電子零組件設備出口呈現下滑走勢,至於用在電子和車用產品的被動元件設備出口則明顯增加。日本業界認為,出口到大陸的設備下滑,可能與美中貿易磨擦造成廠商觀望有關,然大陸積極發展5G、自駕車、電動車,對於進口日本設備仍有極大的成長潛力。
美中IT巨擘紛布局電動車版圖
儘管日本車廠已注意到自動駕駛趨勢,豐田(Toyota)最近1年投入研發費用約94億美元,但仍低於蘋果(Apple)的127億美元,以及Google的177億美元,豐田擁有現金365億美元,亦不及Google的391億美元和蘋果的674億美元,凸顯全球新世代汽車產業競爭,傳統車廠將面臨來自IT業巨擘的挑戰,就像蘋果憑藉iPhone顛覆電信產業生態,擊倒Nokia、Motorola等手機傳統大廠。
蘋果、Google紛布局車用市場,零組件供應鏈必須配合客戶腳步,及早完成車規測試與驗證,畢竟自動駕駛需要大量的電子零組件,即便當前許多車廠考量法規和技術成熟度,尚未全面推出Level 3以上的自動駕駛車輛,但各項車用安全電子系統、數位儀表板、聲控系統、臉部辨識系統等,都會增加被動元件的使用量。
零組件供應商若能搭上自駕車、電動車需求列車,提高車用業務比重,便會受到投資市場的青睞,至於主要業務仍侷限於消費性電子、中低階智慧型手機、低價網通產品的零組件供應商,未來成長力道恐將趨緩,因此,包括韓廠三星電機(Semco)、日廠村田(Murata)、TDK等被動元件供應商紛積極調配產能,拉高車用產品的營收比重。
臺系被動元件業者已有多家投入汽車供應鏈,但在國際市場能見度仍不高,來自車用市場的營收佔比亦偏低,頂多1~2成,業者坦言在車用電子市場,臺廠要成為日、韓廠的競爭對手,短期內不易看出成果,因為許多車廠採購業務早已與日、韓廠緊密合作。
***過去在汽車產業發展一直無法有效突圍,無法達到完全自製、掌握汽車核心技術的目標,如今資訊與材料科技進步,電動馬達取代汽柴油引擎指日可待,就連日本汽車大廠都有深重的危機感,這亦是***科技產業的新藍海。
臺廠未來要在車用市場突圍,應把握與蘋果、Google、NVIDIA建立自駕車供應鏈關係,并與大陸百度阿波羅自駕平臺及其他電動車、自駕車新創公司合作,較有機會成為優先供貨商。
利基產品有助抵御匯率變動
臺廠在電動車、自駕車領域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然現實的挑戰不小,臺廠無法像大陸、美國科技巨頭對自駕車、電動車的整車關鍵技術投入巨額研發經費,只能在晶片設計與製造、物聯網、車聯網、鏡頭、微控製器(MCU)、電池等方面著力,至於車用被動元件亦是***的機會,但臺廠起步較晚,將面臨激烈競爭。
***在車用科技研發進展有限,學術研究與商用市場仍有一大段距離,臺廠開發車用關鍵技術,勢必要加強與國際廠商合作才能開花結果,這亦是臺廠征戰全球車用市場必經之路,***過去有許多產業都是走美國、日本走過的路。
日本央行分析許多日本設備商對於匯率感應度已降至0,主要係因出口產品高值化,即便日圓升值亦不會減損外國廠商的購買意愿,如果***的被動元件、機械設備、半導體出口逐漸擺脫匯率影響,這才是產業實力的展現,亦代表***產業升級的轉型工程奏效。
展望未來,臺系被動元件廠應把握趨勢,擴大車用領域市場,讓利基型產品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建構臺廠穩健的長期獲利能力。
2)蘋果MacBook新機將登場平價策略殺傷力強大恐全面沖擊NB市場各家品牌廠謹慎備戰
蘋果(Apple)年度新品發表大會即將在9月中登場,包括3款iPhone、iPad Pro、Air Power等新品將亮相,值得關注的是,原本2017年第4季面市的平價MacBook機種,受到英特爾(Intel)10奈米製程Cannon Lake延遲影響,上市時程一再延后,然供應鏈業者透露,蘋果已等不及,新款MacBook 9月就會推出,雖採用14奈米製程Kaby Lake,但規格效能、設計更為精進,售價僅1,200美元(約新臺幣3.75萬元)。
由於蘋果新款MacBook具備高性價比與品牌強勁優勢,業者預期勢必會對消費性與商用NB市場帶來沖擊,全面影響包括惠普(HP)、戴爾(Dell)、聯想、宏碁及華碩等近年為力守毛利不墜而主打的中、高階超輕薄NB機種銷售表現。
供應鏈業者透露,蘋果9月新機發表會精彩可期,其中3款iPhone機種將有5.8吋、6.5吋OLED版本及6.1吋LCD機種, 其中,6.1吋iPhone售價較親民,可望成為銷售主流,成為市場沖量主力。此外,可同時幫3款裝置無線充電的AirPower,亦將在9月發表會上公布上市時程,估計售價約新臺幣5,000~6,000元。
另外還有2款iPad Pro,1款為12.9吋,另一款為11吋機型,取代現有10.5吋機種,也就是第4季起iPad系列將有窄邊框、超輕薄12.9吋、11吋iPad Pro,以及9.7吋iPad及7.9吋iPad mini 4同時在市場銷售。
此外,2款iPad Pro新機將會配備全新的18瓦電源供應器,以及雙邊皆為USB Type-C傳輸線,未來充電將更為快速,至於iPad mini 4將是mini系列最后一款,后續將逐漸走入歷史。
先前盛傳蘋果將推出13吋低價MacBook機種,以取代MacBook Air,供應鏈業者表示,9月確定將會發布,名稱可能不會以MacBook Air命名,首發售價為1,200美元,此款平價新機原定是2017年第4季開賣,卻不斷推遲上市時程,主要是因為英特爾10奈米製程數度延宕。
由於英特爾確定2019年下半才會進入10奈米世代,蘋果已等不及,不得不採用現有14奈米製程改良升級版Kaby Lake處理器平臺,讓平價MacBook儘快上市,以帶動整體MacBook系列出貨、市佔與獲利回升。
供應鏈業者認為,蘋果新款MacBook機種配備13吋Retina顯示器,效能更為強化且更輕薄,加上同步推出新一代的MacOS Mojave正式版,功能大幅升級,憑藉蘋果強勁品牌溢價實力,以及相當親民的1,200美元定價,勢將全面沖擊同價格帶的超輕薄Windows NB銷售表現。
近年來NB品牌業者為提升平均售價(ASP)與利潤,紛大幅加重超輕薄NB開案與銷售,價格多落在新臺幣3萬~5萬元,但由於全球NB市況欲振乏力,眾廠早已陷入殺價戰,競爭相當慘烈,毛利不斷下滑。
如今蘋果平價MacBook又將全面來襲,預估年出貨量約800萬臺,不僅將沖擊一般消費性NB市場,對商用NB市場亦帶來影響,包括惠普、戴爾、聯想、宏碁及華碩等超輕薄NB機種銷售,都將面臨MacBook新機的強力挑戰。
3)5G晶片混戰正式開打高通華為聯發科三星紫光誰能笑傲江湖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正式對外推出自家的5G基頻Exynos Modem 5100,採用10nm製程。三星稱,這是世界上首款完全符合3GPP標準的5G基頻晶片。此外,三星對外宣布使用配置Exynos 5100的終端已成功通過了OTA(OvertheAir)收發測試,并掌握了適用於5G移動通信商用化數據機的核心技術。
這是三星繼今年7月公布了3.5GHz的5G NR基地臺后又一重大舉措,布局5G、穩定移動通信市場地位的意圖明顯。這款晶片將於2018年底正式上市,2019年第1季度出貨搭載這款晶片的設備。至此,高通、華為、聯發科、三星5G晶片皆已全數到位,5G晶片大戰已然揭幕。
據瞭解,Exynos Modem 5100基頻能夠支持包括2G GSM/CDMA,3G WCDMA,TD-SCDMA,HSPA和4G LTE,也就是說是一款全網通基頻。此外三星的Exynos Modem 5100基頻除了完全符合3GPP標準的5G標準之外,還增加了4G的信號搜尋強度,4G下載速度可以達到1.6Gbps。而在6GHz頻段下,5G最高的下載速度理論上為2Gbps,換算下來為250MB/s。
2018年7月三星推出首款5G晶片8GB LPDDR5 10nm DRAM,具備超高速、低功耗(LP),6,400Mb/s的傳輸速率,功耗降低30%。
三星移動總裁高東進透露,2019年3月左右會推出5G手機,這款手機將是首款三星5G手機。業內猜測,三星Exynos Modem 5100基頻和三星8Gb LPDDR5 DRAM晶片很有可能會通過傳聞中的三星折疊手機Galaxy X完成智慧型手機上的首秀。
儘管三星此次5G基頻的發布時間落后于其他晶片大廠,然而三星在5G領域的布局并不遜色於其他人。早在2017年初,三星就曾宣布其為5G基礎建設所設計的28GHz毫米波射頻晶片已經研發完成。此外,作為5G網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星自主研發的5G射頻晶片(RFIC)已在2018年初宣布商用。
前不久,三星宣布未來三年內投入25兆韓元(合220億美元),重點布局人工智慧、5G、汽車和未來技術開發研究。
2017年,高通率先發布了全球首款針對行動終端的5G基頻晶片-Snapdragon X50,實現在28GHz毫米波頻段上的資料連接,其理論最高下載速率達到5Gbps,採用了多陣元天線陣列,并不是傳統的幾根天線設計。通俗來講,就是驍龍5G Modem,可以讓毫米波波束從障礙物反彈到之通信的5G小基地臺上,即便是超過5G小基地臺涵蓋范圍的,還可以實現和4G LTE協同共存涵蓋,如果沒有5G涵蓋則由4G擔任。官方聲稱,預計最快在2019年上半將看到相應的終端設備。
隨后在11月,英特爾也發布了其首款5G基頻晶片XMM 8000系列,首款晶片型號為XMM 8060,支持全5G非獨立和獨立NR以及各種2G、3G(包括CDMA)和4G傳統模式的多模商用5G數據機,預計將在2019年中用於商用終端設備。
在20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華為正式發布首款5G商用晶片巴龍5G01(Balong 5G01)。Balong5G01支持全球主流的5G頻段,包括低頻(Sub6GHz)和高頻(mmWave),理論上可實現最高2.3Gbps的資料下載速率。同時Balong 5G01還支持4G & 5G雙聯接組網,也支持5G獨立組網。而華為Balong 5G01的發布,使得華為成為了繼高通、英特爾之后,全球第三家發布5G商用基頻晶片廠商,同時華為Balong 5G01還是大陸首款5G基頻晶片,這也預示著大陸廠商在5G時代已經成功躋身第一梯隊。
聯發科也緊隨其后推出了其首款 5G基頻晶片—M70。聯發科M70基頻支持5G NR,5Gbps的下行速率,符合3GPP Release 15獨立組網規范等。同時,M70基頻將會基於臺積電7奈米製程打造,在發熱控制上有不錯的提升。聯發科官方預計該基頻晶片要到2019年初正式商用。
2018年2月,紫光展銳宣布與英特爾達成5G新合作,包含一系列基於英特爾XMM 8000系列數據機,面向多元化市場、多條產品線的產品合作。基於雙方的合作,展銳計劃於2019年下半商用首款5G手機平臺。此外,展訊自己的5G基頻晶片也在研發當中,預計要到2019年底推出。
隨著此次三星推出自家5G基頻晶片,新一輪的5G混戰也隨即拉開,誰能在這場混戰中笑傲江湖還未可知。
4)加速推動AR市場微軟在購物中心提供HoloLens體驗
一項由科技網站Artillry Intelligence與市調機構Thrive Analytics合作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1,900名美國成年人中,有購買或使用過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裝置的比例,由2017年的8%微升至2018年的11%,但有採購意愿的比例則是由2017年的41%降至2018年的31%,在那些持有或使用過AR/VR裝置的民眾中,超過65%表示中度或高度滿意,這也意謂著目前抑制該領域加速發展的一大因素,是大多數民眾從未親身體驗過,因此無法感受AR/VR的魅力。
為此,微軟(Microsoft)正嘗試讓更多民眾來體驗AR的優點,同時獲得民眾的回饋來持續改良,已在旗下所有零售商店、購物中心設置專柜,展示HoloLens AR頭戴式裝置,讓民眾親自體驗這項創新技術。
根據科技網站Venture Beat報導,多數科技大廠及新創公司都預期AR/VR技術終將成功,但目前主要卡在硬體研發仍相對落后,尤其市場上迄今還未看到價格親民、穿戴式的硬體裝置。微軟的HoloLens跟日前開售的Magic Leap One雖是穿戴式裝置,但分別高達3,000美元及2,295美元,售價并不親民。
為加速推動民眾體驗,微軟在全美多家購物中心設置HoloLens體驗專柜,至少有兩臺以上的裝置以及多名人員,協助民眾體驗AR技術,且不需付費。不過體驗時程很短,僅展示兩種透過手勢與感測介面互動的方式:一個是張開手掌來開啟選單,另一個是掐指來點擊想要的選項;之后會讓試用民眾戴上HoloLens并展示其應用。
儘管部分體驗民眾表示,由於購物中心光線太亮、不斷走動的民眾,再加上HoloLens本身視野較窄,因此在視覺上體驗并不佳,尤其是部分應用展示因視野太窄必須要轉動頭部才能看到全貌,且解析度不佳,完全稱不上真實感。
不同於日前開售的Magic Leap One,除了頭戴式裝置外,還連結著繫在腰部的運算裝置,以及手持遙控器。HoloLens優點在於從運算處理器、顯示螢幕到手勢追蹤介面都完全整合在HoloLens頭戴式裝置中,因此是個完全無線、便於攜帶的裝置。
報導觀察指出,多數民眾對VR的興趣仍大於AR,微軟的HoloLens體驗專柜人數寥寥可數,遠不及大排長龍、填寫資料表并聽講說明的HTC Vive VR體驗人數。
因此,AR頭戴式裝置要成為主流產品相信還要再等上好一陣子,或者要比VR更晚。但微軟及Magic Leap(透過AT&T)開放民眾體驗的舉措,至少可讓更多人了解、體驗AR技術,未來當有價格更親民、技術更先進的裝置推出時,民眾接受度也可望大幅提升,讓創新技術不僅侷限於實驗,而是成為真正的變革性技術。
而儘管多數民眾對VR興趣大於AR,但真正會出手採購VR裝置的消費者同樣成長有限。這對帶動整體產業發展不利。如Unity執行長John Riccitiello指出,以消費性硬體裝置來說,「1億臺」將是個關鍵數字,市場必須要達到這樣的規模才能夠激勵開發商、內容創造者投入,并建置一個健康的技術支援生態系統。他表示,若短期內市場規模難以達到1億臺水準,開發商參與的意愿都不會太高。
若以此標準來看VR頭戴式裝置市場,目前累計裝置量(installed base)約3,000萬臺左右,其中包括大量相當陽春的Google Cardboard。而據Artillry Intelligence報告預測,即便未來幾年VR裝置銷售量及累計裝置量都將穩定成長,但到2022年的年度銷售量也不過2,900萬臺、累計裝置量也僅6,300萬臺左右。預估至少要到2023年后累計裝置量才可能達到1億臺水準。
VR產業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在2016~17年初民眾對VR技術的好奇快速拉抬了銷售,但在熱情消退后,過去一年的銷售成長已出現下滑。所幸於5月正式發貨、售價最低199美元的Oculus Go正好搭上寒、暑假,可望為2018年銷售提供支撐。分析指出,不僅199美元的售價相對親民,不太需要復雜設定、無線的Oculus Go也較目前市場上多數的裝置來得更友善。
但報告也提到,在價格方面,整個VR產業也將受益於摩爾定律,預計未來幾年不僅在功能上將大幅提升,同時價格也將持續下調,提升消費者採購意愿,進一步推動市場規模成長。報告指出,VR裝置平均銷售價格(ASP)在2017年時為468.5美元,預計在2018年達到高峰后將逐年下滑至2022年的281.63美元。
就市場定律來說,當市場突破1億臺規模后,要達到2億臺規模將簡單的多。這主要受益於將有更多開發商受到激勵而創造出更多內容,加上更完善的技術支援,帶動更多消費意愿。
5)日本發表第一臺駁船型浮體式離岸風電機以新技術搶攻風電大餅
日立造船(Hitachi Zosen)、綜合商社丸紅(Marubeni)、日本國立新能源及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等機構,於北九州響灘地區公開發表,日本第一臺駁船型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系統實驗機。實驗機採用小型浮體,搭載小型雙葉片風車,可在50公尺左右深度的淺海中運作。預計9月開始實驗。
目前世界上離岸風電技術發展較快的是歐洲,共發展出兩種離岸風電系統:將設備的支架固定於海床的固定基座式,以及浮在海面上的浮體基座式。據NEDO官網說明,NEDO從日本沿岸到30公里處、水深200公尺處進行離岸風電設置調查,發現若在水深50公尺以上使用現行的浮體基座風電系統,其所需面積將比起在水深50公尺以內使用的固定基座,大5倍左右;此外,目前世界上已商用化的浮體式風電系統是圓筒型,大部分設備向海面下延伸,其需要100公尺的水深環境,若深度僅在50公尺以上,使用固定基座的成本太高。因此50公尺以內的固定基座,和100公尺以上的圓筒型浮體基座之間,就出現了新的風電系統的市場需求。
此次發表的駁船型浮體式離岸風電實驗機,針對的就是50~100公尺水深的海域,若能發展出比固定基座的風電系統成本更小的系統,將可協助日本廠商切入風電市場。
實驗機使用了日本與歐洲的技術。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高72公尺的風車塔與風車葉片為德國企業設計,駁船式浮體為法國企業設計、日立造船製造。風電系統的葉片一般為3片,此次實驗機風車只需要2片,且採用小型化的設計,可降低重量與製造成本,此外起重機的成本也可削減。
裝入發電機的引擎艙(nacelle)也加以小型化,使浮體基座能夠更輕更小。
實驗機將於9月起,由船隻拖曳至離港15公里的北九州北方、下關市東北的白島附近海面設置,完成繫泊作業、接續電力傳輸線后試運轉,然后正式開始實驗,至2021年度(2021/4~2022/3)為止。額定輸出電力3MW。為應付惡劣天候與海象,無檔環鏈(studless chain)與高抓著力錨(high holding power anchor)組合而成的繫泊裝置共使用了9條。
參與此項實驗的日立造船,於2012年起開始從事海上離岸風電事業,研發固定基座與浮體基座設施,2015年起開始營運風力發電所,目標為2025年離岸風電營收500億日圓(4.5億美元)。
除了日立造船之外,還有其他日廠研發浮體式離岸風電系統。戶田建設(Toda Corporation)在長崎縣五島列島海面建置的浮體式離岸風電系統,已開始商用運轉。風車的製造應用了建筑技術,而將風電系統搬移至定點海域的專用船隻,也已研發完成。
日本廠商先后投入離岸風電的研發與商業運轉,背后有國家政策的推動力。2018年7月上旬內閣會議決定的第五次能源計畫中,將風電等再生能源規劃為「主力電源」,且特別重視離岸風電,政府宣布對此將加以支援。
由於日本領海與排他性經濟海域的總面積,達447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因此按環境省試算,其中蘊藏了16億kW的豐富風電量。若要達到1,000萬kW的風力發電量,以累計30年計算,估計需直接投資5兆~6兆日圓(451億~541億美元),外延經濟效果達13兆~15兆日圓(1,172億~1,353億美元),在第30年時可創造出8萬~9萬個工作機會。
離岸風電技術較先進的歐洲企業,對此龐大商機很感興趣,例如丹麥的沃旭能源(Orsted Ltd)與挪威的Equinor,都於2018年中開始在日本展開營業計畫,準備搶攻風電大餅。其中,沃旭能源在臺北設立亞太區總部,據***媒體報導,也計劃參加***離岸風電第二期「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而Equinor前身為挪威國家石油,是北歐最大石油業者,改名Equinor展現轉型為再生能源公司的企圖心。
而日本廠商當然不愿將龐大商機拱手讓給外資,因此將在政府支援下加緊研發。此外,在日本的陸地上要尋找建造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的位置越來越困難,而2020年東京奧運后許多製造商將面臨需求突然緊縮的困境,都使離岸風電大餅成為相關廠商搶攻的目標。
6)臺師大3教授發表號稱全球最小AI深度學習晶片
國立***師范大學電機工程系AI與機器人團隊教授王偉彥、許陳鑑和葉家宏,提供前瞻AI設計概念與應用架構,并由視芯(AVSdsp)公司設計晶片系統,共同發表全球最小型AI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晶片「AI小鼠Mipy」。
此晶片將以協同處理器方式放在主控晶片旁,能以簡單、快速、低價的方式,幫助已有初級影音處理功能的產品,輕易升級實現智慧感測AI功能,適用於家居、車載、廣告、安防、軍警、工業、商業、教育,甚至是消費性、玩具等產品,未來晶片價格更可望壓低至1美元。
師大指出,AI小鼠Mipy智慧晶片堪稱現今全球唯一達到小、快、好、省的AI晶片,辨識功能是獨立運作以最少線的IIC連接主控晶片,這款智慧晶片從優越的演算法、彈性緊密的架構、動態可變的結構、高效能等的電路下手設計,再經精益求精才能得到的。
在AI訓練端可以用Google TensorFlow或Facebook Caffe的兼容平臺上,用浮點運算跑幾十層中型稀疏網路訓練,再轉換到AI小鼠Mipy智慧晶片的定點彈性小網路做推論辨識,激發函數加上動態轉換的卷積及池化層,還有可大幅擴增特徵的孿生網路以及可以在線強化學習的半監督式訓練,加上內部超高效率的資料,多發射與收集加速器,可巨幅的節省運算操作之執行緒及記憶運輸單元。
AI小鼠Mipy智慧晶片比較市場上已推出、或即將要推出的AI晶片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或達數十至百倍)。目前以FPGA就可以即時百萬畫素,每秒跑15張/上千個人臉偵測加辨識,還能同步辨識性別、表情、年齡及姿態,做晶片的效能更能好上幾倍,也能訓練百萬種圖形加上語音辨識功能。
AI小鼠Mipy智慧晶片(深度神經網路/7*7封裝64pin)輸入有(MiPi/DVP/Hi-Spi /LVDS/YUV/656/1120/Audio/Mic)影音介面,輸出有(IIC/Uart/HD-Video)介面,主要是以協同處理器放在主控晶片或MCU旁邊平行處理,扮演智慧助理,幫忙辨識檢測需要的各種圖像及聲音。
晶片內部整合了ISP圖像引擎、32位元RISC、小型超量程高速DSP、深度神經網路NPU和一個小型二維顯示GPU,加上DDR圖像記憶體,以720P/30f或1080P/20~30f獨立進行影音辨識檢測,讓原產品或主控晶片能花費最少的心力及成本,快速升級成AI影音產品。
7)AI運算新浪潮從云端轉向邊緣
「智慧」通常涵蓋邏輯、推理、概念化、自我意識、學習、情感知識、規劃、創造力、抽象思維和問題解決等屬性,而人工智慧(AI)就是具有其中一或多個特性的機器。
根據Android Authority報導,機器要能展示任何類型的智慧,就必須具備學習能力,訓練和推論是機器學習的兩大階段,訓練通常很花時間,而且高度仰賴資源,根據資料進行推論則相對容易,推論是電腦視覺、語音辨識和語言處理工作的基本技術。
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s;DNN),也稱為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中最熱門的技術。大多數的DNN訓練及推論都在云端進行,然后再將結果傳回至裝置上,好處在於更新容易,并且可以在專屬的硬體上執行深度復雜的模型,且較不受功率和散熱的限制,缺點則是時間延遲、隱私風險、可靠性以及須提供足夠的伺服器滿足需求。
隨著這些技術越來越普遍,需要在云端來回傳輸的資料量將急速增加,將推論的執行從云端移到本地不僅可以節省網路頻寬,還能夠節省裝置端及伺服器端的電力,解決延遲問題,并提供更佳的隱私和安全防護。
推論需要大量的矩陣乘法和點積(dot product)運算,這些基本數學運算可以在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如CPU、GPU或DSP)上執行,因此非常適合真正的異質運算。
例如,高通(Qualcomm)為其中高階處理器提供AI引擎(AI Engine)支援,結合高通的Neural Processing SDK軟體開發工具和其他軟體工具,可以異質方式執行不同類型深度神經網路。當使用8位元整數(INT8)建構神經網路時,AI引擎可以在CPU或能源效率更高的DSP上執行。但如果模型使用16位元和32位元浮點數(FP16 & FP32),那麼GPU會更適合。
高通的工具支援Tensorflow和Caffe2等熱門架構、ONNX等交換格式,以及Android Oreo內建的神經網路API。還有一個用來在Hexagon DSP上執行深度神經網路的專用程式庫,充分利用高通中高階Snapdragon處理器中的向量擴充套件(Hexagon Vector eXtensions;HVX)技術。
AI不僅可用於輔助智慧型手機和物聯網裝置,汽車產業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長期目標是提供更高程度的自動駕駛、駕駛輔助和監控駕駛者狀態,逐步達成完全自動駕駛、大幅提高道路安全。
8)Tesla想私有化、蔚來卻急著IPO電動車新創階段發展兩樣情
Tesla執行長Elon Musk曾在面臨外界嚴格檢視下,感性說出他是用「愛」在造車,只不過這個夢想在邊學邊實踐下太過艱難,但Musk從2018年以來仍挺過諸多難關;同樣的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大陸,愈來愈多電動車新創企業竄起,雖然都以成為另一家Tesla為目標,但目前與Tesla同樣面臨量產及燒錢等諸多難題。
雖然Tesla與諸多大陸造車新創都正面臨量產、燒錢及虧損等難題,但兩造高層近來在公開上市與否的思考上卻出現了南轅北轍,如Musk近日公開指出正在考慮私有化Tesla,外界以每股420美元來估算,Musk可能需要籌措約720億美元資金,才能順利私有化Tesla。
反觀大陸造車新勢力則掀起公開上市風潮,如日前蔚來汽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首次公開上市(IPO)招股說明書,擬籌集最多18億美元資金以協助提高量產能力。除了蔚來,拜騰、威馬、零跑等大陸電動車新創企業,也都曾透露想要公開上市。
美中電動車新創皆面臨量產、虧損挑戰
據新浪報導,私有化與公開上市可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企業發展方向,Tesla想私有化、大陸造車新勢力想上市,都各自有著明確的理由。對Tesla來說,Musk認為必須為了短期獲利被迫做一些短視的決策,無法讓Tesla成為一家真正看長遠發展的「公司」,淪為短期獲利的工具。整體而言,可看出Musk不希望Tesla再受公開上市種種規約及市場波動所約束。
但對蔚來等大陸造車新勢力而言,公開上市就能在公開市場上取得所需資金,這對這些造車新勢力目前正苦於籌措資金來說,上市自然是一個最快速可籌措到大量資金的一個管道,畢竟現階段要從機構投資方或主權基金等管道取得融資不容易。
而對這些正大量燒錢的造車新勢力來說,也確實到了上市的必要時刻。如蔚來2016、2017年分別凈虧損人民幣50.2億元及25.7億元,2018年上半再虧損人民幣33.3億元,蔚來創辦人李斌更稱2018年虧損不只預估的人民幣51億元。
在量產能力上,Tesla宣稱Model 3已達每週5,000輛產量,Model S及X也都各達每週2,000輛產量,自有產線完全不倚賴外部業者代工模式。大陸造車新勢力由於竄起快速,但自身生產能力卻明顯缺乏,畢竟汽車製造高度專業化,如何打造自有生產線便是一大挑戰,因此如蔚來是與大陸江淮汽車合作代工生產ES8車款,據稱內部目標2018年實現3萬輛銷售量。
Tesla已嘗過上市甜頭大陸造車新創別無選擇
Tesla與大陸造車新勢力雖然都面臨類似的挑戰,但實際上只是反映出電動車新創在發展上所處的不同階段罷了。Tesla在掌握自有電動車產能上已有一定把握度,多年來公開上市也已籌得不少資金投入研發及量產,等於是已經享受過公開上市的好處,如今知名度大漲,才有喊下市的本錢。
對大陸造車新勢力而言,多數仍處在萌芽階段,如蔚來成立約只有4年,在準備量產交貨之際急需取得龐大資金,在知名度還未打開、營運風險仍大下,公開上市自然是唯一快速取得大量資金的選項。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電動車新創想的都是希望能讓電動車在未來能取代傳統燃油汽車,成為未來全球移動的交通工具新選項,目標一致,只是身處的營運境地不同,才有如今南轅北轍的考量。
9)Zigbee晶片出貨量已達5億顆 將帶動IoT市場三大創新
Zigbee聯盟宣布,未來5年使用Zigbee技術的連網裝置市場前景看好。據市場研調公司ON World所做研究,Zigbee晶片組出貨量達5億顆,更預估到2023年802.15.4網狀網路晶片組出貨量將激增至45億個,其中大部分將基於Zigbee聯盟的技術標準。
據IoT Business News報導,ON World報告指出,Zigbee是智慧家庭領先的物聯網(IoT)連網技術。據估計2023年IEEE 802.15.4晶片出貨量將達45億個,其中將有38億個為Zigbee聯盟標準的晶片,佔比達85%。
Zigbee聯盟行銷主管Katie Gengler表示,該聯盟成功與數百家創新公司和開發商合作設計和行銷基於Zigbee的網狀網路產品,而2018年Zigbee認證將再創新高。
目前該聯盟已認證數千種智慧產品類型,包括來自亞馬遜(Amazon)、Comcast、華為、IKEA、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Signify、Somfy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SmartThings等公司的產品。
該報告其他重點預測包括,Zigbee目前在智慧家庭無線感測器網路(WSN)晶片組市場的市佔逾3分之1。Zigbee聯盟成員藉提供開放標準化裝置來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從而帶動這些市場的快速成長。而塑造IoT市場未來的Zigbee重點技術包括:
一、Zigbee 3.0:Zigbee是唯一完整的開放IoT解決方案。Zigbee 3.0基於Zigbee PRO網路堆疊,增加了安全層,因此製造商可建構由Zigbee聯盟認證的全堆疊、低功耗、可互操作的IoT裝置,并由全球平臺、產品和支持生態系統提供支持。
二、Smart Energy:Smart Energy是用於水電和燃氣監控、控制、通知和自動化輸送的可互操作產品的世界級標準。Smart Energy標準和認證計畫由數百名產業技術和業務領導者運用其專業知識開發,確保Smart Energy產品能提供強大的無線網路性能和互操作性。目前已有700多種Smart Energy認證產品及龐大的供應商網路。
三、Dotdot:Dotdot為Zigbee裝置的核心,是無線網路堆疊中的關鍵組件,負責提供通用應用層,讓無論是在Zigbee、Thread或、IP或其他網路上運行的不同IoT裝置使用相同的語言。Dotdot讓智慧裝置能透過無線網路無縫、安全地互相連接,并擴展開發人員和用戶在打造生態系統和探索IoT時的可能性。
10)小米印度推出高階子品牌Poco力抗一加、三星、蘋果
大陸手機品牌小米將推出子品牌Poco,搶攻印度高價旗艦機市場,力克敵手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陸廠OnePlus。
2014年起出任小米首席產品經理并負責印度營運的Jai Mani,日前在社群媒體Twitter透露,Poco首發新機Pocophone F1將追求「速度」,Poco并將以小米的供應鏈、營運和服務基礎建設做后盾,確保品質。
聲明中指出此計畫已籌備4年,并獲小米執行長雷軍與小米印度總經理Manu Jain支持。Mani表示目前智慧型手機產業的創新腳步已經緩慢下來,但是旗艦機的價格卻不斷攀升,Poco將「打造扭轉此趨勢的產品」。
儘管小米官方尚未透露細節,不過根據Financial Express報導,有消息指出Pocophone F1將配備雙鏡頭,主鏡頭具1,200萬畫素感測器與500萬畫素相機,前鏡頭則為2,000萬畫素。
此外,由於小米日前在官方Twitter上表示,Poco將與高通(Qualcomm)合作,媒體猜測F1新機可能採用Snapdragon 845處理器。
其他臆測包括:搭載6.1吋FHD+螢幕、6GB或8GB RAM、64/128/256GB內部儲存空間、4000mAh電池、紅外線傳輸器和液體冷卻(liquid cooling)散熱技術,可能會像小米的黑鯊(Black-Shark)電競手機,并有可能在11月亮相,不過這些資訊尚未獲官方證實。
在定價方面,Jain接受印度經濟時報(The Economic Times)採訪時表示,小米4年前進入印度市場時,1.5萬盧比(約215美元)以下中低價機種佔了9成,超過此價格的僅佔7~8%。不過現在已大不相同,以過去幾季的數據來看,印度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售價(ASP)已來到9,000盧比。
Jain認為印度消費者渴望升級,現在正是推出2萬盧比以上機種的好時機。媒體預期Poco新機價格大概會落在500美元(約34,547盧比)。
報導指出,小米目前正與三星競爭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龍頭寶座,推高階(一般指超過3萬盧比)品牌的策略是跟隨了對手華為、Vivo、OnePlus和Oppo的腳步。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2018年4~6月,在僅佔整體市場規模3%,卻貢獻12%營收的高價手機區塊,OnePlus已超越了三星、蘋果等對手,市佔來到4成。
同一時期,高價手機市場季成長率達10%,年成長率達19%。此歸功於2018年有更多消費者升級至各Android手機品牌的旗艦機種。
Counterpoint分析師肯定開闢高價子品牌的策略,認為操作得當將可刺激獲利,并為品牌開拓出除了硬體銷售以外,藉由提供服務創造營收的機會。華為的Honor和Oppo的RealMe系列都是成功的例子,透過線上銷售管道,近來在印度取得很好的成績。
然而也有失敗的案例,譬如Lava的Xolo和Micromax的Yu,還有聯想的雙品牌策略也因為未能跟上市場的腳步鎩羽而歸。
評論指出,手機廠欲同時經營多品牌,必須在一開頭便訂定好通路管理(分開或共用)、價格區間、品牌定位、進入市場等策略,才能真正創造獲利。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42瀏覽量
105109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163瀏覽量
268427 -
小米
+關注
關注
69文章
14325瀏覽量
143867
原文標題:每日十條要點芯聞--20180817
文章出處:【微信號:DigitalIC,微信公眾號:芯片那點事兒】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