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有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速鐵路網絡。高鐵,拉近了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可是,高鐵千好萬好,有一點卻始終困擾著乘客,那就是高鐵上面的手機信號難題。
乘坐高鐵的時候,漫漫旅途,寂寞難耐,你一定會掏出手機,以此來打發時間。
不過,你經常會發現,手機信號很不穩定,時好時壞,甚至有時候干脆徹底無信號。
在這種信號質量下使用手機,只能勉強聊聊微信,看看網頁。看視頻的話,會頻繁出現卡頓。玩游戲就更別想了,一定會坑死隊友。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在高鐵上手機信號會這么差?這個難題真的無法解決嗎?
今天,作為通信老司機的小棗君,就詳細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十年之前的2008年。這一年很重要,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通信的角度來看,2008年之前,我們長期處于2G時代,使用的是GSM和CDMA網絡。智能手機剛剛起步,我們的通信方式,還是以電話和短信為主。
從鐵路的角度來看,2008年之前,我們還沒有高鐵,鐵路出行,基本上都是乘坐普速列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綠皮車、紅皮車、藍皮車。
普速列車,運行速度基本上在80-120km/h左右。
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鐵——京津城際,正式開通,時速350公里。由此,正式宣告中國進入高鐵時代。
不久之后,通信這邊也發生巨變,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發放3G牌照,中國進入3G時代。
經過十年的發展,從京津城際,到武廣客專,再到京滬高鐵,新的高鐵線路不斷開通,如今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經接近3萬公里。
而通信方面,經過短暫的3G時代,中國很快邁入了4G時代。現在,4G網絡已經基本實現了全國覆蓋。
以上是背景知識鋪墊。接下來,進入具體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看影響信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基站數量。
2008年,全國基站總數大約是641100個。
看上去這個數量很多,但實際上,按面積平均一下,就不多了——平均每平方公里僅0.07個基站。
而且,這些基站主要集中在城區和村鎮。鐵路所經過的區域,多為人煙稀少地區,基站密度更小。尤其是山區,受地形影響,信號會更差。
2008年之后,進入高鐵時代和3G/4G時代,我國基站數量大幅增長。根據2017年底的數據,我國基站總數是604萬個,其中3G/4G基站總數為447萬個。平均每平方公里0.63個基站,是2008年的9倍。
所以,除了極少數非常偏僻的地區之外,大部分鐵路沿線,我們也都實現了信號的覆蓋。
在山區修建和維護基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如果說普速鐵路運營商不太重視的話,高速鐵路的信號質量,運營商是不敢不重視的。
很簡單,作為國家名片、地區名片的高鐵,它上面的信號質量,不僅代表經濟效益,更意味著社會影響。如果高鐵上自家信號不好,不僅影響用戶的滿意度,也會影響品牌聲譽。
所以,運營商是愿意為高鐵信號改善投入資金的。
問題的關鍵在于,有些事情,光靠砸錢建基站,不一定有用。
高鐵基站的建設,和普通基站有很大不同。
高鐵沿線的網絡覆蓋,主要有兩種方式,分別是公網方式和專網方式。
公網方式,是將高鐵沿線的覆蓋,融入周邊大網統一規劃和考慮。也就是說,利用周邊已有的基站進行覆蓋,只不過稍加優化和調整。
專網方式,采用的是單獨組網,即高鐵專網和周邊大網分開,除車站外,高鐵專網基站和周邊大網基站不設鄰區關系,避免發生切換。
公網方式
(紅色為周邊常規基站)
專網方式
(綠色為高鐵專用基站)
這里解釋一下,什么叫鄰區和切換。
我們在走路或坐車時,是處于運動狀態。從一個區域,移動到另一個區域。也就會從一個基站范圍,到另一個基站范圍。
如果你正在打電話,或者正在上網追劇,為了不讓你的電話或網劇中斷,系統會進行自動切換。
看這個圖,就明白了:
切換分為軟切換和硬切換,涉及的技術有點復雜,今天不深入研究。總之大家只需要記住,一切都是為了讓你“不掉線”。
如果用公網方式,好處是節約了投資。壞處的話,就是即使做了優化,效果也很有限,容易受公網其它基站的影響,導致掉線。(簡單從技術角度來說,就是所有基站的頻點都是一樣的,手機容易“跳來跳去”。)
專網就不一樣了,可以理解為獨立的一張網絡,享受VIP服務。因為專網和公網的頻點都不一樣,系統上也會做配置,不允許你去“勾搭”外面的公網基站,所以你必須老老實實待在專網里面,掉線的概率會大幅降低。
專網下的高鐵信號
(藍色塊=高鐵列車行駛模擬)
切換的成功率,受很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速度。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一個普通WCDMA基站的覆蓋范圍(1950Hz,郊區,天線掛高45米),是979米。
WCDMA 天線掛高對應覆蓋半徑(郊區)
人走路的速度,每小時6公里(每分鐘100米)。
汽車的速度,就算是高速公路吧,每小時120公里(每分鐘2000米)。
高鐵的速度,每小時差不多是350公里(每分鐘5833米)。
按人的運動速度,跨區切換的時間是充足的。汽車也問題不大。但是,高鐵的話,根據切換算法時間的估算,3~6秒就要發生一次切換。這樣的頻率,是非常考驗系統覆蓋和性能的。
一不小心,切換就失敗了,你也就掉線了。
高鐵的高速度,除了會帶來頻繁的切換之外,還有一個很要命的,就是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和多普勒效應公式
最痛恨公式,我就不介紹了哈!簡單來說,多普勒效應的意思,就是手機運動的速度太快,信號都追不上了。。。當信號到達的時候,已經錯位了。。。
速度越快,多普勒效應越明顯,頻率越高,多普勒效應越明顯。針對高鐵+4G場景(4G的頻率高于2G),這簡直就是要了老命。
以 350km/h 的時速為例,在 GSM 900MHz 頻段,多普勒頻移能夠達到300Hz;在 WCDMA 2000MHz 頻段,多普勒頻移最高能夠達到 650Hz。
尤其是LTE采用的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對載波頻率偏移更加敏感。
我畫個圖,方便大家理解:
不是OFDM的情況下,就是這樣▼
OFDM的情況下,是這樣▼
大家交錯分開,占用的空間更小(提高頻譜利用率),但是還是能分清對象(提取有效數據)。
But,如果因為多普勒效應,開始錯位,就很難看清楚人了(錯誤增加)▼
除了多普勒效應之外,還有多徑效應等,也影響信號的傳輸。
雖然3G/4G會通過專門算法對這些效應進行抑制,但是效果有限。
不過,好消息是,到了5G時代,情況就不一樣了。5G的性能指標里面,明確指出,可以支持終端最高移動速度為500km/h。除非是超級高鐵(時速1000km/h),不然5G都能hold住。
除了基站數量和密度之外,站址的選擇,也是很大的一門學問。
高鐵線路,呈狹長帶狀分布,區域跨度大,沿途經過車站、地面、高架橋、地塹、隧道和橋梁等多種地形、地貌。
在明確具體的覆蓋方案之前,需要結合地形場景、指標要求、列車速度,進行鏈路預算,確定站址以及站距。
架設基站,是不是離列車越近越好呢?
并不是,離得越遠,信號的入射角越大,穿透損耗越小。垂直入射時,損耗最小。
高鐵車廂都是金屬合金,無線信號的衰減很大。
所以,基站和鐵軌之間的距離,要保持在50米以上,最佳間距是100-500米。
天線的高度也有講究,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一般是天線高出軌面15米,保證天線與軌面視通,保證天線朝向正對車窗。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么坐高鐵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基站天線了吧。它們就是故意這么架設的,方便信號能到達你的手機。
在直線軌道路段,相鄰站點宜交錯分布于軌道的兩側,呈“之”字狀分布。在彎道路段,站點宜設置在彎道的內側,提高入射角,保證覆蓋的均衡性。
最后一個問題,在山區或丘陵地帶,會有大量的隧道,那么,隧道中如何保證信號覆蓋呢?
如果是短隧道,可以通過隧道口的天線,向隧道內進行定向輻射,進行覆蓋。
如果是長隧道,就需要用到“泄漏電纜”。就是下面這個:
隧道電纜的高度,一般和高鐵的中部窗口平齊。
泄漏電纜結構與普通的同軸電纜基本一致,由內導體、絕緣介質和開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導體三部分組成。電磁波在泄漏電纜中縱向傳輸的同時,通過槽孔向外界輻射電磁波;外界的電磁場也可通過槽孔感應到泄漏電纜內部,并傳送到接收端。
泄露同軸電纜
泄漏電纜的信號效果還是不錯的,即使在非隧道環境下,也可以考慮使用(前提是不差錢,因為還要修擋風墻或屏蔽罩)。
擋風墻
在隧道里,通常也有小型機房,里面有RRU和一些信號中繼設備。
隧道機房
好啦!洋洋灑灑說了那么多,相信大家一定對高鐵信號覆蓋有了初步了解。
正如文章所說,高鐵的移動信號優化,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既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要克服很多技術困難。
更重要的,是離不開我們通信工程師的辛苦付出。
相信不久的將來,在5G黑科技的加持之下,我們一定能徹底解決高鐵上的信號難題,讓大家享受暢快的網絡體驗!
-
信號
+關注
關注
11文章
2779瀏覽量
76626 -
高鐵
+關注
關注
2文章
121瀏覽量
16855
原文標題:坐高鐵手機沒信號?原因遠比你想的要復雜!
文章出處:【微信號:iawbs2016,微信公眾號:寬禁帶半導體技術創新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