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了一下供應鏈的發展歷史,從不同維度看,供應鏈的歷史階段是不同的,比如在《科學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供應鏈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化過程和未來趨勢分析》一文中,將供應鏈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強調物流管理過程;第二階段,強調價值增值鏈;第三階段,強調價值網絡。
還有大學教科書將供應鏈分為以下階段:1980年的傳統供應鏈;1990年的精益供應鏈;1995年的集成化的敏捷供應鏈;2000年的用戶化的敏捷供應鏈。
每種歷史階段的劃分,都有其劃分的依據。從人類歷史階段的劃分方法而言,社會分工是歷史階段劃分的一個重要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大階段是以生產資料和工具命名的,而每一次工具或者生產資料的重大變革都促成了社會分工。
我從分工的角度,將供應鏈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企業內的分工;跨企業分工;制造角色分工。
發展簡述
工業革命是人類規模化的使用非人力、畜力的自然能源用于生產。早期是以燃燒帶來的蒸汽作為動力源,后來發展成為易于傳輸、通用的電力能源作為動力源,能源驅動設備能夠超越人力、畜力的極限,可以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工業的發展。
工業革命早期,工廠利用設備匯聚了更多的工人,解決的是效率和規模化的問題,工人工作上還沒有分工。這個期間的效率提升僅僅是因為能源效率帶來的提升。這個階段還是以手工作坊或類似于手工作坊為主的生產模式。
流水線的發明,實現了廠內分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13年建立的福特T型車生產流水線,徹底改變了汽車的生產方式,也改變了現代工業的基本生產方式。福特生產的T型車,在流水線之前,裝配一輛汽車需要728個工時;而流水線發明后,裝配一輛T型車,需要12.5個工時。隨著流水線技術的不斷改進,福特T型車每一輛車的裝配時間不短優化,從12.5個工時,到5小時50分鐘,最后T型車的生產工時降低到93分鐘。極大的提高了效率。
流水線的方式實現了企業內崗位分工。
2003年進入供應鏈領域,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東南汽車的供應商協同的項目,當時東南汽車的生產模式,建立的是日本流行的生產模式:配套廠建在主機廠周邊,配套廠通過看板為主機廠送貨。這種模式最早是豐田開啟的JIT的生產模式,逐步演化成熟,被稱為精益生產。有了主機廠與配套廠的分工,生產制造由企業內分工,過渡到跨企業的分工。
而較早一個階段是戴爾直銷模式帶來的大規模定制。戴爾的零庫存,實際上是戴爾主機廠的零庫存,而不是戴爾供應鏈上下游所有環節的零庫存。
在過去幾年,全球供應鏈50強,蘋果都是排名靠前的企業,庫克一直負責蘋果供應鏈,可是蘋果有自己的企業嗎?蘋果的生產是代工廠生產的。從蘋果代工廠模式開啟了供應鏈角色的分工:產品設計、品牌與產品生產的分工。蘋果負責設計產品、銷售產品;而像富士康一樣的代工廠負責生產。蘋果負責協調供應鏈。
后續將分別討論這三個發展階段[討論的維度:什么需求促進這個分工?如何專業化?在什么領域集中化?解決了什么技術難題?實現了哪些管理改進?信息管理維度]
此文是在準備《產業互聯網升級路徑》課程中,搜集資料總結的。
《產業互聯網升級路徑》在《工業互聯網大講堂》網絡課件中,歡迎關注。
在研究物聯網技術時,發現物聯網會促進社會分工,開始關注社會分工維度,物聯網會是改變所有產業的工具,根據歷史發展經驗,當改變所有產業的工具出現時,會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物聯網引發的這個變革,是等同于工業革命的一次變革,我把這個變革稱為服務業革命。
-
供應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52瀏覽量
38830 -
工業革命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7瀏覽量
15799
原文標題:供應鏈的三個發展階段
文章出處:【微信號:xuyongshuo-work,微信公眾號:許永碩】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