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中美等國為代表,世界各地均掀起發展人工智能的浪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面對的挑戰主要包括數字環境較差、人才短缺以及硬件短板,其中硬件短板主要是指半導體。今年的中興事件也激發了全民對中國芯的討論。
據深圳半導體協會秘書長常軍鋒表示,從全球的角度看,美國仍然是半導體產業老大,中國最薄弱的環節是基礎材料研究和先進設備制造。厚生利用投資創始合伙人兼總裁欒凌則表示,在中國,雖然加大了投資力度,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還是面臨著諸多挑戰。他和其他與會人士一致認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最缺人才。
常軍鋒表示,為什么投資半導體的時候,大家一直喊中國還有機會呢?“因為中國確實應用市場太大了,同時這個行業的產業鏈太弱了,所以還有機會。”
中國在材料和設備上最薄弱
欒凌表示,在某些細分領域,如人臉識別、遷移學習,中國的人工智能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硬件,也就是半導體的短板也十分明顯。
今年中興危機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大家開始深刻反思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現狀。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32%的半導體銷往中國市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行業消費國。常軍鋒也強調,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對外依存度仍然很高,進出口逆差仍然巨大。
常軍鋒告訴記者,從全球半導體產業現狀來看,美國依舊強勢,韓國在存儲器領域的優勢也在繼續增大,但是歐洲和日本的產業優勢在衰減,中國則在逐步提升。隨后常軍鋒從半導體產業鏈的設計、制造、封測各個環節仔細剖析了中國企業的行業地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半導體產業鏈中,中國目前最薄弱的環節是基礎材料研究和先進設備制造。芯片制造的關鍵是設備光刻機、刻蝕機,“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所缺少的關鍵設備,沒有這些設備,半導體根本沒法談。”他表示。據常軍鋒介紹,荷蘭ASML占據全球光刻機設備80%的市場份額,剩下20%是尼康和佳能所有。
此外,生產半導體芯片需要19種材料,缺一不可,且大多數材料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因此半導體材料企業在半導體行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全球看來,這些材料企業主要分布在日本、歐洲和北美。
不過在芯片制造環節,中國大陸有中芯國際,“這是在中國大陸10多年的支持和努力下才出來的一家企業,但是我們的工藝節點還是遠遠落后于臺積電的。”
常軍鋒指出,在封測環節,中國的發展也稍微好一些,大陸有華天、通富和長電三家企業。在芯片設計環節,中國也有華為海思。不過,中國在半導體技術應用方面是強項。
記者注意到,多位與會的半導體產業界人士一致認為,中國的半導體發展不存在彎道超車,但是在這個行業,中國半導體企業肯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常軍鋒就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和物聯網時代可能會給中國帶來新的機會,多樣化生產也會帶來芯片的多樣化,這對于中國的芯片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利好。
“中國確確實實應用市場太大了,半導體這個行業的產業鏈太弱了,所以說還有機會。但是有機會不代表你跑進來就能賺到,你還得慢慢跑,看好位置,因為我們的產業鏈太大了。”常軍鋒說。
中國半導體產業最缺的是人才
欒凌表示,目前中國在整個芯片制造產業鏈中以加工環節為主,很多供需的其他環節在境外,如果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成長起來,在整個產業鏈中會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多的利潤分成。他告訴包括每經記者在內的媒體記者,半導體產業是一個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型產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是“錢”和“人”。
記者注意到,近幾年來,政府、大型科技公司內部投資部門、民間資本三股力量涌入半導體產業,覆蓋芯片設計、生產制造、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相關領域。根據欒凌的說法,僅國家和地方等政策性資金就超過5000億元。
不過,欒凌也提到,“半導體企業發展前期需要大量持續投資,因而投資半導體產業不能抱著短期獲利的心態。相對比于累積投資多年的三星、英特爾、高通等企業,國內半導體企業的投資(的資金)還是少很多。”
安世半導體大中國區資深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鵬崗認為,中國半導體發展最難的是人才。“半導體發展沒有彎道超車,這是一條比較艱難的道路,要去追上(國外先進企業),人才是最重要的。”
欒凌也認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國家已經富強起來,各級政府的資金也很充裕,國家也愿意往前面投錢,但是最大的短板是在人才。金石投資投委會委員、荷蘭安譜隆半導體公司董事胡柏風也同意其觀點,“目前中國在這方面的人才非常欠缺。”
欒凌表示,歐洲已成為中國在人工智能或者半導體行業最大的技術來源。但是隨著近期中美貿易摩擦的出現,海外并購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他建議中國企業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自己加大投入,吸引海歸人才;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并購。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048瀏覽量
21643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