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蘋果的第二場秋季新品發布會即將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行。“There's more in the making”引發我們對產品的無數遐想,而通過邀請函中眾多不同風格的蘋果logo來推測,此次發布會產品中iPad系列、MacBook系列將會有許多新品登場,許久未更新的iPad mini、Mac系列新品也有望面世。
期待已久的全面屏 iPad Pro
距離iPad Pro的上一次更新已經是去年6月了,暌違16個月的更新著實讓人期待。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曾在今年7月對iPad系列產品作出預測,稱蘋果將會在發行11英寸和12.9英寸兩個尺寸的iPad Pro。
外觀: 產品邊框將會進一步縮窄,由Face ID替代Touch ID,因此可以推斷出新款iPad Pro將會是全面屏、窄邊框的設計。去繁存簡,對應簡潔的全面屏設計,新款iPad Pro機身將會更纖薄,基于這個猜測,3.5mm耳機插孔很有可能被取消。傳言,11英寸版本厚度只有5.86mm,是史上最薄的 iPad;而現款10.5英寸版本厚度為6.1mm,所以10.5英寸版本將會被11英寸版本替代。
接口:新版本的iPad Pro的接口將配備USB-C接口,由于接口改動,新iPad Pro將不再適配舊款Apple Pencil,因此還可能推出新款Apple Pencil 。
前途未卜的iPad mini
雖然之前一直走親民路線的iPad mini 已經許久沒有更新版本上市,但Cult of Mac仍在早前預測,蘋果今年將可能繼續更新 iPad mini。郭明錤也認為iPad mini的產品線將會被更新。他推測,新的iPad mini只會在處理器上進行優化,并在屏幕選材上降低成本。Cult of Mac的意見則認為,新款iPad mini會新增Smart Keyboard 觸點,配套推出Smart Keyboard 。
不過,在手機屏幕逐漸變大這個趨勢下,當時定位小巧輕便的mini系列肯定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另外,早在今年3月,蘋果就已經發布了9.7 英寸 iPad ,新款iPad mini在配置和尺寸上的競爭力都相對較弱,無論是降價或提價似乎都讓這款設計處于尷尬地位,所以筆者推斷, iPad mini很有可能退出歷史舞臺。
不過不失的MacBook
根據彭博社在8月的報道,廣達和富士康正在制造一款新的 MacBook 設備,這款新設備將采用高分辨率的Retina視網膜屏幕,且分辨率與 13.3 英寸 MacBook Pro相同(2560 x 1600)。縮小屏幕邊框似乎是本次產品更新的特點之一,超窄邊框的設計不僅有利于減小機身體積,還可使其外形更加貼近MacBook Air。
此外據MacWorld 猜測,新款 MacBook Air 的處理器可能會升級為英特爾 Whiskey Lake 或 Amber Lake 處理器,藍牙 5.0、USB-C 接口和新的蝶式鍵盤也會作為這次更新的元素。
專攻術業的Mac mini
已經四年沒有更新的 Mac Mini 也傳來升級的消息,蘋果有意將新款Mac mini放在一個更為專業的定位,因此結合外媒的推測,面向專業的 Mac Mini 可能將處理器升級為英特爾八代酷睿處理器,配備SSD 固態硬盤、Thunderbolt 3接口以及性能更強的顯卡等等。
姍姍來遲的AirPower
蘋果早在2017年9月就將AirPower展示于世界眼前,計劃同時為iPhone、Airpods和Apple Watch充電,但由于始終無法解決多設備同時充電時產生的發熱問題,所以一直推遲發布。如果蘋果能兌現在2018年底之前推出AirPower的承諾,那么這次的發布會中我們將很有可能見到它的身影。
而根據 Phil Schiller 之前在發布會上的描述和視頻展示,AirPower的設計將支持多種無線充電的設備同時進行充電,并會自動為它們匹配合適的功率。因此,除了要解決散熱問題外,無線充電標準也需進行修改,全新的電源管理系統也有待優化開發。
靈活方便的AirPods
至于AirPods,若AirPower順利發布,我們預計會看到一款能與AirPower配合使用全新充電盒,另外為了操縱更加方便,AirPods還會配置支持“Hey Siri”功能的無線芯片。
總的來說,此次升級將在屏幕和觸控方面有了更多優化,發布會上是否會有更多驚喜,就讓我們共同期待。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351瀏覽量
196838 -
iPad
+關注
關注
1文章
1373瀏覽量
81115 -
全面屏
+關注
關注
5文章
907瀏覽量
41013
原文標題:刷臉就行!新iPad Pro將使用Face ID ,蘋果10月發布會全面預測
文章出處:【微信號:zengshouji,微信公眾號:MCA手機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