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了幾個月之后,比特幣這兩天又攪得幣圈不得安寧。
直到11月14日,比特幣的價格還徘徊在6400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在最近一個星期內,比特幣暴跌近38%。截至北京時間21日凌晨4點半,coinbase平臺比特幣報價跌破4100美元,創下了13個月以來的新低。
比特幣礦機也隨著幣價狂泄而遭遇“礦難”:部分中小型礦場無奈將礦機轉賣清盤。
根據多處信息顯示,部分小型比特幣礦場的礦機廢棄之后如小山一般堆在院子里,甚至被人按照廢鐵的價格稱斤來賣。
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比特幣論壇等平臺,最近幾天虧損不少的炒家們也是一片“哀鴻遍野”。甚至某幣圈資深玩家表示自己的資產已虧損85%以上,宣布“破產”。
比特幣年內跌幅76%
2017年底,比特幣價格一度突破2萬美元,站上了一個令人暈眩的歷史高峰。
要知道在2010年,一份價值25美元的披薩就花掉了買主1萬枚比特幣,相當于一枚比特幣價值0.25美分。七年時間身價暴漲400萬倍,使得比特幣超過荷蘭“郁金香狂熱”和英國“南海公司騙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資產泡沫。
(紅線代表比特幣價格走勢)
然而,是泡沫總會被刺破。整個2018年,比特幣開啟了“跌跌不休”模式。截至北京時間11月20日12時,與今年初19299美元高位相比,比特幣跌幅累計達76%。
價格的暴跌也使得公眾關注度迅速消退,比特幣又重新淪為了小圈子玩家之間的投機游戲。據Chainalysis公司分析數據,在2018年1月到9月這三個季度內,使用比特幣結算的交易量下降超過80%。
記者注意到,在經過今年上半年幾次暴跌后,在9月和10月,比特幣價值一度相對穩定,甚至此前還被認為是在美股大跌背景下相對安全的“避險資產”。
不過,11月14日晚間風云突變,比特幣價格從6300美元附近急速跌落至5300美元,5個小時內跌幅近16%;而在11月19日午間,比特幣從5500美元不斷下探,最低跌至4842美元上方,不到6小時跌幅近12%。
難怪彭博社不禁感嘆,比特幣這波清倉拋盤看起來“像是沒有盡頭”。
比特幣的“雪崩”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以太幣、瑞波幣等幣種紛紛暴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價值僅剩下1500億美元,與年初8500億美元的規模相差甚遠;美國主要GPU制造商英偉達(NVIDIA)近日股價暴跌,市值蒸發230億美元。
有人10萬元只剩2000
在這波“沒有盡頭”的大跌中,國內某知名比特幣論壇這兩天也被“哭慘”的網友們刷屏洗版。
11月20日晚間,有網友發帖表示,自己在幣價最高峰時投入的10萬元,現在只剩下2000多元,相當于虧掉了98%的本金。
在這個“抱團取暖”的帖子里,有人附和表示,自己4.6萬元的投資在幾天內就虧損了1.5萬元。
而在主版其他帖子里,在這幾天內虧損幾十萬元的網友也不在少數。
記者聯系到某資深幣圈投資人王先生。王先生不愿過多談論投資細節,只表示“我虧出血了”,還稱自己“返貧了”。當記者提及采訪事宜時,王先生婉拒道,“不了,心有點累,我休息一下”,便匆匆掛掉電話。
在比特幣“老大哥”頹勢影響下,其他較小加密貨幣跌幅更慘重。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479個加密貨幣中,價格在人民幣一毛錢以下的有1400個,一分錢以下的有611個。很多“山寨幣”、“空氣幣”價格接近歸零,投資者血本無歸。
礦工群體關機止損:有礦主已虧損上億
由于損失難以承受,不少玩家轉賣“挖礦設備”,金盆洗手退出幣圈。同時由于幣值下跌,“挖礦”的收益無法彌補電費等硬性開支,使得一些虧本的礦機只能被清倉處理。
根據騰訊新聞《一線》報道,連番下跌中的比特幣價格已經擊穿多個礦機成本價格。國內部分中小型礦場已經無奈將礦機二手轉賣清盤。
一位擁有超過兩千臺礦機的礦工表示,在這幾天的行情中,他總共挖到30多個比特幣,按照目前報價,收入260萬元,但是同期電費高達280萬,“這相當于越挖越賠,干脆關機算了。”
另外一位擁有超過兩萬臺M3礦機的礦工表示,這些礦機在一年多前市場報價超過萬元,但在如今的幣價和算力下,這些礦機因為已經到達關機價格,因此二手專賣也無人問津,“基本相當于一堆破銅爛鐵,單是兩萬多臺礦機,就相當于虧損超過1個億。
虛擬貨幣價格處下跌通道
對于虛擬貨幣的暴跌,不少分析認為和比特幣現金(BCH)的“硬分叉”有關。
BCH是比特幣的分叉幣之一,旨在解決因比特幣區塊容量較小而導致交易效率較低的問題。2017年8月份,在一些技術人員、大型礦主和比特幣持有者的支持下,BCH作為比特幣的分叉幣應運而生。
今年11月15日,BCH又進行了第二次“硬分叉”。盡管目前以哪一種算法分叉還沒確定,但每分叉一次,就會導致稀缺性越差。因此,第二次“硬分叉”再次引發擔憂,認為現有比特幣價值將會被攤薄。一些比特幣持有者避險心理上升、拋售行為加劇,使得本來就已呈萎縮情況的虛擬貨幣市場再遭打擊。
在比特幣“硬分叉”出現分歧的同時,虛擬貨幣監管方面傳來的消息也不容樂觀。
11月16日,美國證監會宣布了首例針對代幣發行融資(ICO)的民事處罰決定,Airfox和Parago Coin兩家公司發行的ICO沒有被注冊為證券,各需繳納25萬美元罰金來補償投資者,這引發投資者對監管從嚴的憂慮。
在國內,對虛擬貨幣的監管一直沒有放松。早在去年9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就聯合宣布關停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小組組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今年更是表示,虛擬貨幣交易場所和ICO行為,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必須“露頭就打”。
專家表示,目前來看,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還處于下跌通道當中,基本面并沒有出現明顯轉折,由于其交易在大多數國家尚未納入法律監管范圍,尚存在欺詐、非法經營等風險,盲目入場容易遭遇損失,投資還需謹慎。
你以為你在“炒幣”但卻被幣炒了
比特幣等所謂的虛擬幣發行和交易之所以在國內被叫停,主要就是因為其投機屬性會使投資者遭受重大損失,其交易本身存在一系列重大的風險隱患。
交易風險
由于不同比特幣交易平臺給出的價格不同,比特幣“玩家”則在不同交易平臺上進行比特幣“搬磚”(高賣低買)套利。
此時,交易者不僅需要承擔比特幣“暴漲暴跌”的套利風險,還需要承擔交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匯兌風險。
部分交易平臺還存在跑路的可能,一旦發生平臺跑路的情況,投資者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同時,不少圈內大佬還要做空比特幣。比如“澳本聰”澳大利亞人Craig Steven Wright發布推特稱,他認為比特幣市場沒有空間了,比特幣將跌至1000美元以下。
制度風險
比特幣等虛擬幣具有高度隱匿的特點,使得政府很難監控比特幣交易。當前,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這一特點,在逃稅、洗錢、走私賣等非法領域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例如,曾在全球肆虐的勒索病毒,黑客就要求受害者用比特幣支付贖金來解除病毒。
欺詐風險
目前,除了比特幣,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虛擬貨幣旗號的“假幣”在流通。這些“假幣”以理財投資為宣傳噱頭,卻行傳銷詐騙之實。投資者往往會被這些“假幣”眼花繚亂的包裝所迷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曾經轟動一時的“萬福幣”,其運作模式就屬于傳銷范疇,即通過發展下線、獲取下線收益的金字塔模式。
技術風險
由于大部分比特幣交易平臺一般為個人或公司搭建,技術安全往往得不到保證,經常會出現被黑客攻擊導致比特幣被盜的事件。
比特幣下一步何去何從,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不過,對于不了解比特幣及相關技術、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吃瓜群眾來說,遠離“炒幣”才是王道。投資還是應該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對不了解且難以了解的產品應敬而遠之,這也是避免上當、管控風險的重要方法。
-
比特幣
+關注
關注
57文章
7002瀏覽量
140344 -
虛擬貨幣
+關注
關注
5文章
309瀏覽量
13308
原文標題:比特幣“閃崩”!有礦主已虧損上億!
文章出處:【微信號:CSF211ic,微信公眾號:中國半導體論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