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向來是個“虛無縹緲”的未來技術話題,有行業人士預言,汽車在2025年就能實現自動駕駛,也有大咖肯定的說幾十年內都難以完全實現。相比國內自動駕駛技術的封閉測試階段,大洋彼岸的美國又搶先了了一步。
12月5日,從谷歌剝離出來專營“自動駕駛”業務的Waymo公司,推出首個“商業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平臺,在美國鳳凰城地區小范圍運營。
用戶可以通過類似“滴滴”的APP實現24小時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叫車功能,首批運營車輛均為經過改造的克萊斯勒Pacifica(國內稱大捷龍,MPV)。
乘客上車后點擊“出發”按鍵,自動駕駛出租車就能按照預定路線運送乘客,全程 “無需司機人工干預”。但是目前為了讓用戶感到安全和安心,每輛車還是配備一位“安全員”。
Waymo首席執行官John Krafcik(約翰·科拉菲克)發布內部信,宣布自動駕駛服務正式商用,推出自動駕駛領域首個服務乘客的商業叫車服務——Waymo One。“這是人類見證歷時的時刻,也是Waymo近10年努力的成果,更是邁向未來的開始。”
服務區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Waymo One服務目前只對幾百個用戶開放,并且只在美國加州鳳凰城幾個城郊區域服務,面積約為100萬平方英里,范圍比較小。(有媒體估算,類似北京朝陽區大小的地方)
而這個區域正是Waymo最先進行自動駕駛服務測試的區域,系統已經在這跑了無數遍,對這里的環境最為熟悉,但面對復雜的實時交通、天氣狀況時,仍會遇到問題。
谷歌早在2009年就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汽車,于2016年底把自動駕駛汽車業務拆分出去,成立新公司Waymo。Waymo自動駕駛汽車已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測試,公司CEO今年10月曾在官網透露,他們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的行駛里程已超過了1000萬英里(約1609萬公里)。
另據介紹,Waymo自動駕駛技術路線,走得是單車智能技術路線,即通過傳感器、處理器和控制器去感知識別、做出決策并進行控制,完全是模擬類似人類司機的“機器人司機”。
而自動駕駛技術還有另外一條道路,就是車路協同(V2X),車路協同方案融合智能汽車+智能道路,業內人士分析,這個方案一方面降低了單車智能成本,還提高了實時道路信息等,可能會更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用戶群方面,普通消費者目前是不能使用Waymo one叫車功能的。能夠使用Waymo One的用戶都來自“早期騎手”項目,這是一個大約400人左右的群體,類似于小米手機的“內測”用戶,在新產品上線時有搶鮮使用的權利,對產品的包容度也更高,更樂于分享使用感受指出不足。
盡管該公司目前在美國擁有約600輛克萊斯勒Pacifica測試車,但Waymo公司并沒有透露在此次開通服務車輛的具體數量。
支付費用
在此前三季度的測試中,乘客用車過程中支付的費用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租車費用,另一個是“代駕費用”,給監控車輛運行狀況、發生問題及時干預的“遠程操控員”。
不過整體定價規則還在測試中,未來或將改為基于行程時間和距離的定價模式,這點實際上優步(Uber)、滴滴等打車應用都采用類似的定價模式。
根據外媒測試,打車3英里去一家咖啡廳,耗時8分鐘左右,費用是7美元多一點,這接近使用美國優步(Uber)的費用。如果換算為人民幣,大約是10塊錢一公里。是的,美國的打車費用是比中國的高一點。
乘車安全當然是重中之重,作為全球首個商用的自動駕駛叫車項目,Waymo One仍然給提供服務的車輛配備了安全員,即便Waymo在加州拿到了無人駕駛車輛的測試牌照。而且官方表示,何時能撤銷安全員仍是個未知數。
Waymo強調,把安全員這個人肉監控器從車內去掉,是最終目標,但是官方堅信這一個客戶服務問題,而不是技術的問題,這點正如前面所說的,這是用戶接受程度的問題,需要時間。另外,還有可能就是法規問題,畢竟Waymo拿到的是測試牌照,而不是商用牌照。
雖然Waymo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此次平臺上線,但技術上的領先,早已讓這家公司聲名鵲起,并且估值一路走高。
按照摩根士丹利的分析,Waymo自動駕駛商業叫車業務的估值在800億美元,而物流運營和技術需求,則增加了960億美元的估值,整體估值為1760億美元。大眾CEO Herbert Diess曾提議董事會以137億美元收購10%的Waymo股份,但被董事會否決。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42瀏覽量
105100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3文章
13684瀏覽量
166147
原文標題:未來已來!谷歌首推“自動駕駛出租車”
文章出處:【微信號:zealertech,微信公眾號:ZEALE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