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0多天環月飛行,縱覽了月球表面星羅棋布的環形山,領略了高山峽谷、層巒疊嶂,終于等到目的地南極-艾特肯盆地這個太陽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迎來曙光。
1月3日,研制者們決定,是時候讓嫦娥四號去擁抱月球背面那片傷痕累累、隕坑遍布的陌生土地了。嫦娥四號也在這天創造了歷史,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大家歡呼鼓舞的同時,其實,她的“姐姐”—嫦娥三號已在五年前的2013年12月2日發射升空,并于12月14日在月球正面軟著陸。嫦娥三號、四號身上攜帶了很多用于探月的黑科技,而玉兔號月球車上用于探測月壤結構的探地雷達就是其中之一。
探地雷達(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簡稱GPR,顧名思義,屬于雷達的一種。我們所知的雷達大多數是探測天空中的飛行器或其他目標體。而探地雷達是探測地下或墻體等固體內的結構信息,其原理與雷達一樣,由發射端發出電磁波,電磁波經反射回來,被接收端接收。
電磁波在空氣(含真空)外的大多數介質傳播過程中振幅衰減很快,并且頻率越高衰減越快,因此探地雷達不像一般的雷達能探測到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遠甚至外太空中的目標。
探地雷達發射的電磁波頻率在100MHz-10GHz之間,探測深度一般只有幾米到一百多米,有些極高頻率的探地雷達探測深度只有幾厘米。探地雷達的探測深度也與所探測介質的性質有關,一般濕潤、含水的介質探測深度淺;干燥介質探測深度較大,例如不含液態水的冰川,探測深度可達幾百米到上千米。
探地雷達儀器簡單輕便,儀器分為主機和天線兩個部分,通過電纜或者無線連接,主機相當于儀器的“大腦”,控制儀器整個工作。天線負責發射電磁波和接收返回的電磁波。天線的種類很多,外形有棒狀和塊狀。棒狀的天線是兩根圓棒,其中一根負責作為發射端,另一根作為接收端,用于雷達的電磁波頻率較低時。塊狀天線主要是用于高頻電磁波探測,發射端和接收端是天線底部的蝶形區域,又稱為蝶形天線。根據探測的深度和精度要求,選擇不同的天線或組合。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