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周曦,云從科技創始人,本碩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IUC博士、博士后。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長,智能多媒體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大博士生導師。師從計算機視覺之父Thomas S. Huang,黃煦濤教授。獲得7次世界智能識別類大賽冠軍,帶領團隊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A類專項。曾在IBM TJ Watson、MSR Redmond、NEC Labs America從事研究工作。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被引用上千次。2018年,憑借“智慧金融中的集成生物識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榮獲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周曦是四川人,本碩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后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UC)攻讀博士,師從被譽為“計算機視覺之父”的Thomas S. Huang,黃煦濤教授。
在美國期間,周曦先后在IBM TJ Watson研究院、 Microsoft西雅圖總部研究院、NEC美國加州研究院工作學習。2006到2016年,周曦在博士及博士后期間同團隊一起,先后七次戰勝MIT、東京大學、IBM、Sony等著名研究機構,屢獲PASCAL VOC、IMAGENET等世界智能識別大賽冠軍。
2011年底,在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的高度重視下,周曦成為“百人計劃”的一員,受邀回國,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UIUC創辦了中國科學院重慶分院智能多媒體中心。在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周曦率領團隊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各項關鍵指標國際領先的人臉識別核心算法,開發了大規模動態人群特征檢測系統、人臉識別自助通關機等一系列人工智能產品。2012-2013年,作為中國科學院唯一的人臉識別團隊參與了戰略性先導科技A類專項,負責新疆安防布控。
2015年,周曦在中國科學院與佳都科技、杰翱資本的支持下創辦了云從科技,充分將研究院內的高新技術產業化。“2015年國家鼓勵創新創業,我們看到這張照片上當時為我們科研團隊鼓勵送行的是李市長和韋書記,給我們每個科研人員帶上大紅花和發證書。”周曦說。
談及這段經歷,周曦表示:“有個電影叫《無問西東》,這有點像當時學子到大西北創造兩彈一星的感覺,我們很高興、很榮幸。我們從中科院走出來,把我們在院所里的科研成果運用到實踐中,能真正為國家智能化產業技能服務,這也是我們的驕傲。”
發布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云從科技承擔國家“互聯網+”重大工程——“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任務。對此,周曦表示:“國家發改委授予我們這個平臺的定位,是希望把以前散落的計算資源、數據資源、平臺資源結合起來,通過人工智能整合升華,服務到各行各業實現全方位的產業升級,同時培育一系列的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能夠把整個智能化生態也建立起來。”
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云從科技和公安部一所旗下的“北京中盾”承擔國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項目”建設任務。周曦表示:“我們非常榮幸又承擔了國家發改委的人工智能系統產業化應用平臺,這么多任務給到云從,我們一方面感覺到非常榮耀,另外也感覺到壓力非常大。”
今年9月,云從科技的“基于自研SoC芯片的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產業化應用”入選工信部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核心基礎項目。
歷經兩年時間,云從科技首期建成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開放面向全行業的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應用。周曦介紹,云從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已正式投入運營,包括金融服務、公共安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調用的人既有AI工程師,也有零AI基礎的入門者,還有來自各領域、規模不一的企業。
解決算力、智力、數據等資源稀缺
周曦介紹,云從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已正式投入運營:
一、銀行層面,為包括農行、建行、中行、招行總行等400+銀行提供了平臺服務,日均調用2.16億次,同時為14.7萬家社會網點提供服務。當然在我們銀行整個行業應用里,有53種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
二、公安領域,有5個部級平臺的在建。
三、29個省市機構上線了云從的平臺,公安行業的產品解決方案達到了27種。
四、機場領域,每天吞吐量達到6千萬,目前在整個國內民用樞紐機場有60家以上都是用云從的生物識別技術。機場整個技術準入PK中,云從排名第一,機場整個應用場景達到了22種。
他認為,數據、智力以及算力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落地時必不可缺的基礎資源,但這些資源通常又很稀缺,國家人工智能平臺的發布就是為了解決這種基礎資源稀缺的問題。
云從科技在芯片、超算能力、以及云平臺等方面著手解決算力稀缺的問題:與英特爾、英偉達、寒武紀、海思等國內外頭部芯片公司達成了合作;與浪潮、曙光等超算公司合作;同時也與金山云等云計算平臺合作。
智力資源的本質是人才,云從自己有三層人才架構,還與海內外頂尖高校與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如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UIUC等,以實現實驗室技術的商業化。在承接臺國家人工智能平臺之后的十八個月里,云從已經有了智力資源上的典型成果“跨境追蹤”。
數據的開發向來棘手:一方面行業數據的價值巨大,各個行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數據的潛力;另一方面,數據孤島以及行業數據的敏感性使得數據難以打通,同時數據隱私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各個科技公司不得不直面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周曦在介紹國家人工智能平臺時表示,云從科技通過與行業標桿企業合作,聯合挖掘數據價值,開發數據應用。
云從科技在整合算力、智力、數據等資源的基礎上,在上層搭建技術平臺,促進AI在金融、安防、交通、零售、教育等行業的落地。
在今年10月12日舉辦的“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會暨第二屆人工智能金融創新峰會”上,云從科技與中國聯通大數據有限公司、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金山云、浪潮集團、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軟件開發中心舉行了聯合簽約儀式,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據悉,今年10月8日,云從科技宣布完成B+輪融資,中國國新、國科控股旗下上海聯升資本、廣州產業投資基金、廣東粵科金融集團、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等多個國家級基金進入,同時蘇州元禾原點、廣州越秀金控,劉益謙等老股東跟投。隨著在各行業領域的迅速拓展,云從科技已成為中國自主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的領軍者,是名副其實的“人工智能產業化國家隊”。
對此,周曦表示:“人工智能是國家戰略,是國家非常重要的使命,云從怎么做到從核心技術企業,到一個人工智能的平臺企業,帶動整個產業,建立整個生態,怎么完成國家的重任?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人工智能產業五步走
周曦認為,從核心技術企業,到人工智能的平臺企業,帶動整個產業,建立整個生態,有五個步驟:
第一步,解決學術成果領先性的問題;
第二步,驗證成果在行業里是不是能實戰,解決在使用環境中的問題;
第三步,得到驗證的核心技術要形成產品和解決方案,真正商業化落地,真正幫助行業;
第四步,搭建行業平臺,提升整個行業智能化水平;
第五步,建立智能化生態體系。
只有從L1實現到L5,才能把整個國家重托完美完成,交一份100分的答卷。根據周曦的介紹,L1和L2這兩層,是技術研究落地問題,L3、L4是行業研究落地的問題,L5是生態的問題。
L1:從感知到認識決策的核心技術閉環
周曦認為,L1和L2關鍵點是,整個核心技術可以研究的范圍非常廣泛,人工智能是一個浩瀚的研究海洋,平臺到底應該研究什么東西?研究的寬度是怎么展開的?L2的問題是說,研究的所有技術怎么落地,怎么證明是能夠解決實際產業問題的。
周曦說:“云從科技初始來說就是人臉識別的公司,打造人工智能的眼睛;有了眼睛,下一步我們就要做五官,就是人機交互,我們叫感知。再往后做它的大腦,就是認知和決策,就是腦科學。”與有些人工智能企業追求寬度的發展路徑不同,周曦認為,“云從的這個發展路徑形成了解決方案的閉環,能真正把產業里要解決的人工智能問題完整的解決掉。我們真正研究產業問題得到產業中去,從產業中來,而不是一味追求寬度。”
據周曦介紹,云從科技在這個研究方向上,搭建了三級研發架構,在美國前沿的陣地有聯合實驗室,在國內中科院、上海交大有兩個大的技術支點,還有五大研發中心,加起來有超過700人的研發團隊。云從科技從硅谷各個公司引進了一系列的頂級科學家,將領先的東西吸收回國,進行融合創新,形成云從自己的知識產權。
“在中科院、上海交大研究領域里,我們專注于交互的技術,我們在國家的腦計劃南方中心,也是首批入駐,形成腦科學研究閉環。”周曦說。
對于取得的成績和突破,周曦表示,重點是兩大方面:一、閉環可以非常快速的解決問題,快速的適應不同場景;二、能做到跟專家交互,通過對腦科學的研究,不再是以前深度學習黑盒子的思維,可以把專家的知識、人的知識和大數據的能力整合到一起。
L2:實戰科學化
周曦認為,實戰化方面一定要科學化。他表示:“人工智能其實有很大的問題,早期普通的工業產品都有嚴格的測試條件,科學是什么?科學就是要可驗證、可重現的東西。”
周曦舉例說,我們可以做100次碰撞實驗,可以高溫、振動、檢測產品質量標準,但是人工智能的環境,比如說視覺,光線角度、遮擋表情是不可控的。所以科學院花了數年時間把這些因素全部科學化。
周曦介紹說:“我們做了可拆卸、可移動的毫秒級人像采集陣列,可以把所有的陣列拿到通道、馬路、大廳里,實戰中采集可重現的應用。我們把所有的導軌建好,做出的每一個產品、技術才是完全可驗證的”,此外,他還表示要強調一點,實戰還是要有科學精神,要不怕麻煩的解決科學問題。
L3:解決行業關鍵痛點,L4:助推行業整體升級
談及這兩步,周曦表示,L3就是我們怎么樣能夠真正幫行業解決問題,L4就是怎么全面助推產業升級。
L3里云從的解決思路是什么呢?周曦認為:“一定要進入行業,跟行業專家在一起,解決行業關注的問題。我們在L1、L2的時候,解決方案是有延續的,感知、認知到決策,因此具備了解決整個方案閉環的核心技術能力。如果跟行業技術專家真正深入在一起,要擁抱行業專家,把黑盒子打開才能解決行業問題。”
云從在這種思路下,跟四大行、公安部、民航總局、證通證券等都有聯合實驗室。周曦介紹到,在銀行業的各個業務線,云從科技有52種解決方案,涵蓋了存在的各個環節,有智慧安全、智慧風控、智慧營銷等。
此外,周曦表示,助推整體行業的產業升級,就要進一步把這50多種解決方案抽象出來,形成公共部分,定義好一個行業平臺。同時在下層提供基礎能力,最后將各個應用場景里的應用,全面連接起來。
基于這個思路,云從科技在國家平臺整體布局上,拓展到各個行業平臺,再向外擴展到各個場景的實際解決方案應用,再匯聚到上下游,形成整個產業平臺的大布局。
L5:打通產業鏈,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共融生態
周曦認為,最難的是L5,如何幫助整個人工智能產業鏈實現這樣的要求,難度非常大。難點主要在于人工智能企業面臨的三大難題:一是技術難題:人工智能從核心技術開始研究,研究周期長、投入大;二是產品難題:從核心技術做的產品,離最終市場距離很遠,鏈條很長;三是市場落地難:市場有準入的難題,有核心資源能不能獲得的問題及能不能跟原有系統對接等。
基于這些難題,云從科技想要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共融生態,就要做到能夠閉環,能夠實戰,能夠全面助推,解決全方位問題。
對此,周曦表示,首先,云從的技術寬度能幫助它形成閉環。第二,從產品來說,云從的思路是利用現有的行業地位,承接國家平臺的任務,打通產業上下游。最后,從芯片開始,到供應鏈、算法、集成,形成一套生態體系,反向把能力提供給人工智能企業,幫助它快速縮短產品的實現周期。第三,從市場來說,云從把行業平臺很好的連接起來了,解決了很多企業準入的問題。
對于打通產業鏈,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共融生態,周曦信心十足,他說:“基于國家平臺我們有很好的技術和產品,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快速進入到這些重要的行業。有了技術、產品、市場助推,我們就有信心打通這個產業鏈,真正實現從硬到軟,從產品到解決方案,從一個行業到多個行業,最終形成整個人工智能產業共融的生態。我們也希望在云從的努力下,在政府、中科院支持下,在所有合作伙伴配合下,能為國家2030人工智能偉大計劃出力。”
“科技非孤道,薪火傳世間。”從專注技術的科學家,到率領人工智能公司走向市場化的企業家,周曦走出了舒適區,經歷著個人角色的轉變。他當年選擇離開中科院創立云從科技,為的是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更多可能。如今,云從科技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第一大AI供應商,正在逐步實現這個愿景。未來,在“中國智造”的前景下,愿云從科技能繼續攀登技術高峰,讓中國各行業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云從科技簡介
云從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專注于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業。
目前,云從科技是中國銀行業第一大AI供應商。包括農行、建行、中行、招行總行等全國400多家銀行已采用公司產品,為全國銀行提供對比服務日均2.16億次。
在安防領域,公司產品已在29個省級行政區上線實戰,截止2018年3月份已協助各地警方取得4376個案例戰果,獲得公安部高度認可。
在民航領域,已有54家機場選擇云從產品。
2017年4月3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將云從科技及創始人周曦博士作為科學家創業的典型代表進行了專題報道。
云從科技目前擁有重慶、成都、上海、蘇州、廣州五大研發中心,中科院、上海交大兩個聯合實驗室,及美國UIUC和硅谷兩個前沿實驗室組成的三級研發架構,研發人員達到700多人,并在廣州南沙建立全球領先的AI視覺圖像創新研發中心。
云從科技是人工智能行業國家隊,通過頂層設計與模式創新奠定了行業領導地位:
國家肯定。云從科技的核心技術與產品曾先后接受中科院總院及相關地市領導的視察。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云從科技與百度、騰訊、科大訊飛,承擔國家“互聯網+”重大工程——“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任務。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再次確定云從科技和公安部一所旗下的“北京中盾”承擔國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項目”建設任務。
頂層設計。與公安部、四大銀行、民航總局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人工智能產品標準的建立,受邀參與數個國標和公安行標的制定。
模式創新。創造性的提出三大平臺的解決方案,即科學家平臺、核心技術平臺和行業應用平臺。“科學家平臺”聯合廣泛的智力資源,為科學家提供數據及計算資源服務,研發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核心技術平臺”提供關鍵共性技術,使科學家專注于解決實際問題,為協同創新提供支撐;“行業應用平臺”深入各行業應用場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2018年,云從科技入選MIT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代表企業。
獲獎項目成果
重慶中科云從科技有限公司、廣州云從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5家單位組成理論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運用團隊,直面金融領域的關鍵難點問題,針對金融交易中頻發的交易欺詐、惡意攻擊等問題,研發了一整套面向智慧金融的智能生物識別技術體系和應用系統。
(1)在大規模異質圖像精確感知與表達方面,創建了電路故障能量演化機制,和近紅外與可見光實時雙切換機制,提出了故障診斷的小波包能量函數;構建了語義分組密度峰值層次聚類框架,提出了大規模、無標簽、高速多光譜圖像數據流的多粒度特征表達模型;實現了低成本、高可靠、智能化的多光譜圖像感知,解決了圖像模糊、噪聲、結構畸變問題。
(2)在多粒度多模態生物活體特征發現與檢測方面,提出了正交空間不變量算法、圖像Bessel-Fouier正交矩分析模型;提出了高維稀疏模糊概率圖分析模型;構建了多粒度非負低秩學習框架;并融合了多模態活體特征,構造了寬度注入結構神經網絡;解決了金融應用場景中的圖像多粒度時間序列問題;實現了非接觸、防欺詐活體人臉識別。
(3)在異構深度學習生物精確識別技術方面,建立了3D人臉遷移識別模型;構造了多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破解了金融應用中跨攝像頭跨場景下的行人圖像序列問題;實現了金融應用中的自適應、高精度生物識別。
(4)在集成應用方面,提出了虛擬機增量在線遷移方法,構建了多層負反饋云資源實時協同調度框架,實現了高負載、高并發、強實時、低能耗的金融應用生物識別計算。
本項目相關成果發表了論文91篇,其中SCI論文48篇 ,IEEE Trans系列文章14篇, CCFA類會議2篇,B類會議2篇,并獲得26項發明專利和39項軟件著作權。在過去兩年中,項目直接銷售收入超過2億元,利潤超8000萬。項目創新成果得到多位院士、IEEE Fellow、AAAS Fellow等著名專家學者的認可和肯定。本項目創新成果,已納入“基于可信環境的遠程人臉識別認證系統技術要求”這一國家標準,這是在金融業推廣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一個關鍵國家標準。同時,也被納入了公安部制訂的公共安全行業標準。
寄語
周曦:人工智能就像雨后春筍,公眾以為人工智能尚且萌芽的時候,它已經扎好根。在人們留意到它的時候,它已蓬勃生長,化作竹林。
-
核心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625瀏覽量
1958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9瀏覽量
237577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481瀏覽量
76261
原文標題:專注機器視覺,打造人工智能行業“國家隊”——訪云從科技創始人周曦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