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Android系統很好用,但也許你沒聽說過,其實世界上第一部安卓手機T-Mobile G1,就是HTC在2008年與Google和T-Mobile共同推出的。那時的HTC可謂風光無限,2011年,HTC出貨量達到了4300萬部,市場份額9.1%,市值高達338億美元。那時的我們誰也想不到,英雄如HTC,也有遲暮的一天。
拿在我手里的 是這樣一款HTC U12+
從一個極客的角度說,我不得不承認,HTC U12+正是一款想象中的產品。
首先,它有著各方面都近乎極致的硬件:
6英寸Super LCD 6屏幕,分辨率2880 x 1440,18:9的屏幕擁有高達537 ppi的像素密度。同時支持DCI-P3寬色域和HDR 10。
驍龍845移動平臺,輔以6GB DDR4x內存+64/128GB UFS2.1存儲。搭載Android O,未來將升級至Android P。
相機后置1200萬像素+1600萬像素,單像素尺寸高達1.4μm+1.0μm,光圈f/1.75+ f/2.6,支持全像素自動對焦和激光對焦,支持OIS光學防抖,支持疾速HDR 2.0。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相機支持,讓HTC U12+屠榜DxOMark成為分數最高的雙攝手機。
相機前置800萬+800像素雙攝,單像素尺寸1.12μm,f/2.0,84°大廣角,支持疾速HDR、屏幕補光。
搭載3500mAh電池,支持QC 3.0快速充電。35分鐘內充電可達50%。
毫無疑問,以上讓HTC U12+擁有了最基本的旗艦配置。但對于極客來說,有這些還是不夠的,HTC U12+又讓我們看到這些高端旗艦細節加成——
視頻錄制
電影級別的自動對焦
1、搭載4顆麥克風,支持音源變焦、音源強化,支持3D全方位錄音。
2、電影級別的自動變焦,可以呈現優質的畫面、采光和音效體驗。
3、支持OIS光學防抖和EIS電子防抖技術。
手機音頻
1、HTC BoomSound雙揚聲器Hi-Fi升級版。不得不說的是,HTC的外揚聲器效果一直都很出眾,即便是前幾代機型,它的揚聲器效果在我見到過的機型中,都是數一數二的。
2、HTC Usonic智能聲納耳機,支持主動降噪,支持耳蝸音效,擁有Hi-Res Audio認證。有意思的是,它的Type-C轉3.5mm耳機孔的轉接頭效果,在業界的口碑也是一流的。
工業設計
1、3D水漾玻璃機身,雖然在當下來說,玻璃機身并不算什么小眾的配置,但高折射率的珍貴礦物層并不是哪家廠商都會采用的。而且比較大膽的是,HTC U12+仍保留了透視版本。
2、側邊化的交互拓展設計。HTC U12+仍然支持邊框觸控功能,可以通過雙擊或者握壓實現交互,新一代Edge Sense也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另外,HTC U12+的側邊按鍵也改為不可按壓的設計,通過震動實現按壓反饋模擬。
細節處理
1、最高2TB的內存拓展。
2、IP68級防水防塵。
3、NFC。
4、USB 3.1-Type C。
但悲哀的是,手機市場并不是極客的天下。而這恰恰也是HTC高端手機滯銷問題的根源。
從普通用戶角度來說 HTC U12+真算不上一款好手機
有人說,買一部手機的標準就是在意機器的拍照好不好,也有人說自己選手機的目標就是要游戲流暢,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使用手機,更多的時間是在用手握持手機、用手指去操作手機、用眼去看屏幕顯示。
所以,最直接的使用好感不是來自于想要的拍照或者游戲,而是來自于手機的握持感、操作難易、視覺的滿足程度。當然也存在單一功能點需求的購買傾向,這也是上文說的極客需求。但手機終歸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產品,最直接的接觸體驗才是吸引普通消費者的關鍵點。
而HTC U12+,在最這些最直接的接觸體驗上,恰恰做得并不到位——
外觀丨有所進化 但難有外觀黨青睞
HTC前幾年的旗艦機,一直以“雙下巴”的外觀被網友戲謔。經過幾代的進化,HTC終于在外觀上有所開竅,開始向著更加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但一直都沒擺脫傻大憨粗的笨拙感。雖然HTC U12+由于屏幕比例的改變和屏占比的提升讓觀感有所提升,但整機與外觀造型小巧精致仍不沾邊,強大配置帶來的厚重感也很難讓它去博得女性消費者的喜歡。
同樣,這樣的外觀問題也體現在系統美觀度的優化上。或許精簡至上的安卓原生黨并不覺得這有什么缺點,但對于大多數看慣了國產深度定制系統的普通用戶,這樣的劣質千元機既視感的優化未免過于簡陋了一些。直白地說,這確實不像一款售價5888元手機系統該有的模樣。
交互丨開始思考 但流行起來很難
可以看出,HTC U12+作為主打旗艦機,在產品差異化上,HTC也是付之思考的。之前的握壓交互Edge Sense在新機上也升級到了2.0版本,除了常規的握壓喚出百度小度助手或Edge Launcher邊框快捷啟動等功能,還可以通過雙擊邊框實現返回、啟動浮動導航欄、啟動Edge Launcher邊框快捷啟動等各種功能。
Edge Launcher
但從體驗上說,Edge Sense只能說是給我們帶來新鮮感的一項功能,握壓的概念雖然不錯,力度也可以自主調節,但力度調輕了容易誤觸發,力度調重了又會讓功能觸發極為費勁。而且我們握持手機,往往存在很多種握持位置,由于手握的位置不一定與握壓感應區完全一致,這就造成了握壓力度不同的問題。
雙擊返回
另外,以右手大拇指接觸到右側按鍵為正常握持位置的話,雙擊邊框就需要大拇指下移,這就帶來了單手無法緊握手機的問題。
除此之外,HTC U12+還做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點,就是側面按鍵并非機械按壓,而是通過壓力感應和震動反饋來模擬機械按鍵。雖然這個概念看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用起來,震動帶來的遲滯感會讓習慣了機械按鍵的我們老感覺按鍵沒有觸發成功,這就導致當我們觸發按鍵時,需要使用很大的力度去按壓。
所以說,HTC為了增加產品的用戶粘性,在設計方面也是有所思考的。但問題就在于,這樣的交互帶來的粘性有很大可能不能與學習成本的代價相抵,而且對硬件支持的高要求讓這種方式無法大面積推廣。反觀市面上的全面屏手勢,雖然各家都有不同方案,但總得來說大同小異,相對來說也更加容易學習掌握。
生態丨終究還是沒有跳出以硬件為核心的思想
我們經歷的手機硬件性能發展,是一個由弱到相對充足的過程。這個從我們使用安卓手機的流暢度變化上就有體驗。如果給手機性能足夠與否設置一個界限的話,在這個界限之前,硬件的提升顯然是智能手機發展的重中之重。
“為發燒而生”的小米只花八年時間就能從競爭激勵的手機市場中同穎而出,相信這與一級梯隊的性能不無關系。但只看到小米硬件的發展是片面的,我們不能忽略MIUI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MIUI的重要作用,正是來自于它的生態建設。
但當我們打開HTC U12+的系統時,我們發現,系統的功能設定還是相對純凈的,許多本該系統支持的功能,都需要依托第三方才能實現功能。比如應用商店里的不少游戲都還掛著應用寶圖標、自帶瀏覽器明顯脫胎于QQ瀏覽器、云功能依托QQ同步助手、語音助手來自百度,音樂、閱讀、資訊也沒有相關的官方建設。
如果說這款手機主打性價比,那么接近原生的系統也并沒有什么值得抱怨的,畢竟受價位限制,在某些方面有所妥協也再所難免。但作為一款接近六千元的品牌主打旗艦,只面向對硬件有極致需求的極客市場,受眾范圍未免過于狹窄。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消費者對高端高價位的寬容度有所提升,價位不再是影響高端購買的主要因素,但生態體驗的影響力一成不變。相同價位的三星、蘋果旗艦,無疑都是生態建設的典范。受市場廣泛歡迎的高端旗艦,顯然都是在硬件和軟件服務上齊頭并進的。
寫在最后
合作協議(圖片來自網絡)
2017年9月21日,市場占有率僅僅0.68%,難以為繼的HTC無奈將原參與打造Google Pixel手機的HTC工程和設計團隊以1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谷歌,以及知識產權非專屬授予谷歌使用。曾經的手機巨頭,落到如此田地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HTC One M8(圖片來自網絡)
當我們再看手上的產品時,也不得不說,HTC移動業務能撐到現在也實屬不易。在這個視覺至上的時代,HTC從HTC One M8后,高端機型外觀設計再無經典,除了HTC的真愛粉,普通消費者還有誰會為這樣傻大憨粗外觀的高端旗艦買賬呢?
而且,在這個性價比帶動起來的智能手機市場時代,HTC全方位的硬件優勢反而在普通消費者的眼中變得不那么重要。
舉個例子說,很多主流產品都配備了Type-C數據接口,但有幾個消費者會關注這個接口是不是 USB 3.1呢?很多廠商都拿立體揚聲器系統當做賣點,但有幾個能真正把手機立體聲的效果做到極致呢?而這些都是HTC的堅持,但這些堅持讓HTC高端手機很難向著低成本化、機身輕薄化發展。當然HTC的堅持沒有錯,只能說這是性價比時代的悲哀。
但也必須承認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悲之處,事實也告訴我們,專一執拗的堅持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很容易變成一葉障目的自嗨。在這個講求軟件服務和硬件齊頭并進的時代,哪一方面的缺失都會造成使用體驗的直線下降。但可惜的是,HTC似乎不為所動,這么長時間的虧損也沒讓我們在HTC U12+上看到一個可觀的變化。
至于HTC U12+的購買意見——
如果你是一個手機硬件極客,或者對手機的某一項硬件主導的功能有極致的需求,或者原生系統黨,那么我是特別推薦購買的。對硬件的執拗堅持讓HTC U12+在硬件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獨當一面,甚至深入到你可能看不到的細節,不管是拍照、攝像,還是音頻或者顯示。
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手機用戶,更多的關注手機的日常使用體驗,那么HTC U12+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外觀雖然有所進化,但仍沒有跳出傻大憨粗的范疇,系統美化什么的就更不用想了;系統生態差,交互方式雖新奇,但小眾且操作蹩手,實用性不足,圖個新鮮有余。
-
HTC
+關注
關注
1文章
896瀏覽量
853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