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機器人早已從科幻走進現實。在商場、銀行、醫院、會議中心等場景,都可能遇到機器人的身影。你也許發現了,并非所有的機器人都很聰明,死機,一問三不知,只聽從特定指令,表達有限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是為什么?
因為腦容量太小!近日,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在接受獨家專訪時,闡述了他提出的“云端智能機器人”的概念。他認為,2019年,人工智能產業整體將迎來“期中考試”,行業發展的關鍵是要做好規模化產業落地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
智能機器人從云端走入家庭
通俗來講,云端智能機器人的原理就是根據云端架構,所有機器人的大腦都在云端,通過控制器把移動高速專網作為神經,連接機器人本體使其行動。
據黃曉慶介紹,機器人若想達到和人一樣聰明,其“大腦”的體積會是人腦的100萬倍。而目前市場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大腦”普遍存在于機器人本體中,“腦容量”很小,以至于機器人能學習的東西十分有限。云端智能機器人的“大腦”在云端,也就意味著它有無窮盡的“空間”來存儲數據,學習能力更強,能表達的東西也就更多。
達闥科技是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機器人運營商,專注于云端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據公司數據,2017年,達闥科技實現了過億美金的收入,并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云端智能機器人最高市場占有率,這主要來自于公司旗下多款云端智能產品的落地。
達闥科技的愿景是“在2025年為每個家庭提供保姆機器人”。“保姆機器人能做家庭保姆能做的一切事情,甚至更多。”黃曉慶說。
“我們給未來的家庭保姆機器人定義了四項功能,可以簡單整合為‘四個C’。第一,Communication,可以使用自然語言與人溝通與交流;第二,Care,會照顧人,看護老人與小孩;第三,Clean,能出色完成清潔工作;第四,Cook,會燒飯煮菜才算是個完整的家庭保姆智能機器人。”黃曉慶介紹。
他希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云端智能機器人能夠盡早走入家庭。
2019年人工智能產業將迎來“期中考試”
當前,人工智能是國際競爭新焦點,國家經濟發展新引擎。2017年,我國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從多個角度描繪了建設世界人工智能強國的藍圖。同年,北京市政府也發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十大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
作為北京市科委挑選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典型,達闥科技對于當前我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思考。
黃曉慶認為,當前,尚有四大瓶頸制約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向全球高端邁進的步伐。
首先是研究與應用脫節。我國人工智能科研機構研究與企業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離,企業往往陷入實踐人才難求的境地,研發人員也難與應用端的實踐相結合。在研發方面,我國人工智能研發主力集中于科研院所。在應用領域,人工智能在智能助手、金融風控、安防、營銷等應用領域有落地,但多數傳統行業的業務需求難以與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產生關聯。
其次,存在數據孤島和數據碎片化。在人工智能產業落地的過程中,通過擴大數據集來提升對應用的支持程度往往會遇到困難,主要原因在于數據表示與語義的異構性、數據開放性等方面的問題。
第三,目前我國仍缺乏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特別在基礎硬件(芯片)領域,與國外尚有較大差距。人工智能芯片作為產業鏈上游的核心環節,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和附加值。
第四,缺乏頂尖級創新型資深人才。黃曉慶表示,我國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中堅力量和基礎人才之間的數量比例沒有達到最優,應用型人才居多,擁有實踐能力的高級算法工程師、頂尖級研究人員稀缺。
針對上述瓶頸,黃曉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包括提升數據質量與開放共享,補齊基礎層軟硬件短板,以及增強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造血能力等。
黃曉慶認為,當前,避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出現泡沫,甚至破裂,關鍵是要做好產業落地工作。
“縱觀整個產業,暢想未來的多,關注眼前的少;鉆研前沿算法的多,關注產業落地的少。企業忙于構建各種‘大腦’,卻忽視了‘學習’和‘訓練’環境的構建,而未經充分學習的大腦,無法產生好的人工智能。2019年,整個人工智能行業將面臨‘期中考試’,業界對人工智能的要求不再是‘仰望星空’,而是要規模化落地,為社會創造價值。能成功突破工業紅線的人工智能將產生巨大價值,擴散到經濟領域的各個角落。”黃曉慶說。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0文章
28205瀏覽量
20653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9瀏覽量
237577
原文標題:“高精尖”訪談 | 黃曉慶:人工智能不是“仰望星空”而是要產業落地
文章出處:【微信號:bjkwxuanjiangtuan,微信公眾號:北京科技政策法規宣講團】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