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我們最終希望不用衛星也能在地面上做幾千公里、幾萬公里的實驗。”潘院士介紹,團隊從2003年開始量子中繼研究,到今年剛剛實現了能夠滿足500公里量子中繼的需求。
“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8月16號在酒泉發射,我們的測試顯示,運行是良好的,前幾天已經得到一些初步的數據。”在9月27日舉行的上海院士專家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透露。
實現了500公里量子中繼的需求
世界各國如今都非常重視量子通信,美國把這個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歐盟啟動了十多億歐元的項目,谷歌、IBM也有一些相關的工作。潘院士認為,發射衛星目前看來是比較成熟的技術,而且非常實用。未來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將近十年或者二十年左右的努力,來構建天地一體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最后能夠來構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來的互聯網。
“但是我們最終希望不用衛星也能在地面上做幾千公里、幾萬公里的實驗,所以同時我們也在進行另外一個工作,就是所謂的‘量子中繼’”潘院士介紹,團隊從2003年開始量子中繼研究,到今年剛剛實現了能夠滿足500公里量子中繼的需求。他們希望在這個方面能夠實現幾千公里,那么可信中繼的概念就可以完全成功,但是估計還需要比較多的時間。
量子計算機發展到50個量子位時能實現“量子稱霸”
“利用量子疊加原理和量子不可分割性,除了做經典信息的安全傳輸,也可以做所謂的量子隱形傳態的傳輸,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把一個復雜客體的信息全部都送到另一個目的地,當然目前來說也許需要50年甚至100年才能夠實現。”潘院士說,當信息可以在一個由很多小顆粒所組成的網絡里走來走去的話,就可以來做一些所謂的分布式的量子信息處理。當這一目標實現后,可以來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在經典世界里的一個比特只能處于0和1狀態,比如開和關。如果有100個比特,就只能處于2的100次方的狀態里面的某一種。“但是到了量子世界,如果有100個粒子,這100個例子的狀態在物理體系里面是同時存在的,就可以實現所謂的‘量子并行’計算,即使是300位這么長的數據,通過萬億次的量子計算機,利用并行計算,只需要1秒鐘就可以了。”
由于量子計算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目前國際上像谷歌、IBM、微軟等大公司也開始了對量子計算方面的研究。潘院士特地引用了幾個月前MIT發表的一篇文章,當量子計算機發展到50個量子位的時候就能夠實現“量子稱霸”,超過世界上任何傳統計算機,能夠解決傳統計算機解決不了的問題。潘院士認為,第一次量子稱霸將會成為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一個里程碑,雖然目前不能說出確切的時間,但應該為時不遠,因為到了45個量子位的時候就可以超越“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了。
在量子計算方面,潘院士希望能夠通過將近十年左右的努力,來產生100個粒子的糾纏,當能夠產生100個粒子糾纏的時候,它的計算能力在某些特定問題上,就可以達到目前全球計算能力的總和,也就是2的80次方。而量子計算大概可以達到這一計算能力的百萬倍,相信量子計算的模擬會在不久的將來發揮比較大的作用。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42瀏覽量
105116 -
量子通信
+關注
關注
3文章
290瀏覽量
24183 -
量子計算
+關注
關注
4文章
1081瀏覽量
34910
原文標題:潘建偉:量子計算將可以達到全球計算能力總和的百萬倍
文章出處:【微信號:worldofai,微信公眾號:worldofai】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