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作為中國企業代表,做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夢想》的主題報告。參與大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行蒞臨訊飛參觀考察,對訊飛教育產品進行了深入了解,并給予高度評價。《中國教育報》通過考察活動的報道,引導人們對人工智能時代,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反思,原文如下: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著教育的形態,同時也對未來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老師們看到人工智能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們需要具備的能力。
下面這5點,就是老師應該著重教給孩子的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學習更憑主動性
有研究者發現,一旦人工智能普及,在學習上行動力不強的孩子,會更加被動。那些在學習上具有主動性和自律性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根據人工智能反饋的計劃一步一步執行,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信息時代,更需要培養孩子們快而準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對信息進行接收,甚至被牽著鼻子走。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傳統的學校教育無法真正做到對每個孩子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帶來了這樣的機會,通過跟蹤記錄學生的所有學習過程,發現學習的難點、重點所在,從而幫助學生及時調節學習過程,量身定制學習計劃。”
創新實踐能力
這個時代什么最值錢,當然是“創新”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成為機器的使用者,一些重復性、純知識性的記憶將變得相對沒有那么重要,強大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據中教君所知,假期里很多學校在作業上開展實驗。比如西寧市城西區古城臺小學在網上建起了“古城臺小學假期作業超市”,“貨架上”有當小導演為家人或小伙伴拍攝完整視頻、幫大人計算年貨開支、制作年俗文化思維導圖、制定壓歲錢使用方案等特色作業。
不同于傳統的鞏固知識和機械記憶,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積極動腦。據老師介紹,學生只需要根據興趣選擇,但每個作業都沒有標準答案,他們的想法和創意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技能與方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合理的價值觀、強大的創新思維能力等,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終身學習”的基礎性前提。
其次,孩子們的學習要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形成個性化的知識體系,而不只是適用于所有人的標準化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做到終身發展。
數據分析能力
從數據里面看出“門道”,各個行業都需要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曉明說:“計算思維能夠幫助人們把看似復雜的問題轉變成相對簡單的問題。培養計算思維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更強的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的“人工智能進課堂”在選課平臺開放后,不到兩小時就迅速滿員。雖然不懂編程語言,但在圖形化的界面中,用點擊拖拽的便捷操作方式,學生同樣可以深度學習技術,進行AI模型的設計生產。
實際上,無論將來您的孩子打算從事什么職業,無論他們對于編程知道是否感興趣,了解一點數據分析的能力都是必要的。計算思維如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一樣,應該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思維方式。
自我認知能力
認識自身特點的孩子更容易脫穎而出
人工智能帶來的一大改變就是資源的極大豐富。面對超載的信息和紛繁的選擇,那些能夠認識自己、了解自身特點的孩子更容易脫穎而出。認識自己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同樣不可忽視。
人工智能就十分注重對孩子自身的關注。例如中關村第一小學引入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胖。小胖是進化者機器人公司為孩子打造的家庭服務型機器人,不僅已經可以順暢實現同孩子的對話,甚至還可以通過孩子給他下達的命令,加深對孩子行為習慣和喜愛的認知,可以真正聽懂并理解孩子的心情。
在個性化學習時代,如果孩子能夠清楚自己的特點和未來目標,就能讓數據和信息為自己服務,更好地利用這個時代的資源。
首先要讓孩子面對自己:我是誰?我會做什么?我該做什么?這些初步的探索與整理,都有助于尋找孩子的資源與發展優勢,好為日后定位。
情感處理能力
一種“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能力
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在10年內,老師70%的教學內容會被機器取代。涉及情感的教學內容則無法被取代。”
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培養,軟技能也是不容忽視的教育內容,以考察記憶力來評判個人能力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每個孩子自身都潛藏著在某些方面的天賦。
例如:有的孩子天生具備繪畫天賦,那就從小培養他們繪畫的能力;有的孩子出生就手長腳長,那么就培養他們的舞蹈能力;有的孩子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那么不妨帶他們上一些手工課程。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者應該看到在面對人工智能時,哪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情感處理能力、深度交流能力、感知能力、創造力、創新和洞察力、領導力、組織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等,這更多的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品質。
老師們,人工智能并不可怕,但我們要順勢而為,讓孩子的成長能夠真正面向未來!
老師如何利用AI讓教育變得更好?
有關教師職業是否會被取代的討論近年來熱度不減。技術和教師如何完美結合,如何更好地發揮技術的作用,也是此次大會的一個焦點。
那么,老師應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使教育變得更好呢?
老師不應被人工智能左右
“人工智能在采用多種模式增強學生的互動性方面效果明顯。”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穆特盧·丘庫羅瓦(Mutlu Cukurova)認為,和傳統模式相比,人工智能能夠很快判斷出學生對課堂的反應是積極還是消極的。
但是,是否采用這種復雜的方式來判斷學生,最終的決定權在于教師。
人工智能只是教師使用的一種工具,能帶來發展動力但不能取代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發展能力來選擇工具,不能對每名學生采取同樣的人工智能手段;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有選擇的自由度,而不能被AI(人工智能)牽著鼻子走。
老師應更重視核心素養
在智能化教學的試點中,學生家庭作業的平均時間已經大約減少了50分鐘,錯題的解決率從原來的45%提高到了80%,也就是說,做作業時間減少了,但知識掌握的效率卻提高了,學生們騰出來的時間和精力,正好去發展自己的特長。
智能化教學情境下,教師將面臨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既要實現人機協同,提供個性化、多樣性和適應性的教學,又要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和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后者更加重要。
“只有當教師真正關注對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用盡量少的課程達到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西北師范大學教授郭紹青說。
讓AI為老師、學生所用
“教師與輔助教學智能機器交互產生新的空間。”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說。
一方面,教師與輔助教學智能機器交互產生的新空間。在這種空間范疇下,除了師生關系外,還存在教師與輔助教學智能機器的關系;輔助教學智能機器將部分扮演以往教師的角色,如承擔自動出題與批閱、學習障礙診斷與及時反饋、問題解決能力測評、學生心理素質測評與改進等功能。
另一方面,學生利用輔助學習智能機器交互產生的新空間。在未來,學生除了與教師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外,更多的情況是與輔助學習智能機器共同學習、相互提高,如學生將在智能學習伴侶、個性化智能教學機器的陪伴下完成自主學習。
人工智能的教育將由學生、教師、智能機器共同參與,其中,學生是探究者、發現者、合作者,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組織者,智能機器在物理世界、虛擬信息世界并存,而且將長期存在。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62瀏覽量
237587 -
科大訊飛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89瀏覽量
61187
原文標題:中國教育報聚焦訊飛 人工智能時代老師要培養孩子這5種能力
文章出處:【微信號:iflytek-edu,微信公眾號:科大訊飛智慧教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