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國,飛速發展的電商產業倒逼著物流領域提質升級,過去這個高度依賴人力的傳統行業,正在倉儲、運輸、配送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引入越來越多的“黑科技”。其中,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研發各類智能配送機器人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業界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和輔助,因為在提高配送效率、節省人工成本的同時,也通過數據采集和場景積累,為今后無人駕駛公交、環衛車等諸多應用提供了可能,間接將創造出更多無需繁重體力勞動的就業機會。
機器人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
近期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京東第3.5代“智能配送機器人”亮相。
該配送機器人不僅外表乖巧可愛,還充滿科技“內涵”。它最多可以放置30個取貨箱,在5—15公里/小時速度行駛的過程中,由雷達+傳感器進行360度環境監測,能自動避讓路障和行人,并實現自主停靠等待。當客戶收到取貨短信后,可在交互界面輸入驗證碼或“刷臉”取貨。
“小小的一臺機器,價格可不便宜。”負責運營的工作人員麻曉永表示,這一代機器人搭建多個激光雷達、攝像頭,能夠辨別紅綠燈、自動泊車、人臉識別,到達指定地點后,機器人會根據設定好的時間停靠,等待客戶取件,完成任務后自動返程。
他表示,目前主要想用配送機器人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以往配送員需要頻繁往返于配送站與服務片區完成訂單補貨,通過機器人的協作,配送員只需負責最終訂送,由配送機器人把貨物運輸到配送員前。機器人和快遞員,就像一對“CP”。
據了解,2016年9月,京東正式發布首個配送機器人,并在當年“雙十一”時,完成了首單配送任務。2018年6月18日,京東配送機器人首次在北京市進行公共道路運營。此次京東在貴州布局的智能配送站是京東全國的第三個示范基地,預計年內可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前在內蒙古自治區、湖南省建設的智能配送中心已經實現運營。
將催生超萬億規模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智能配送機器人的到來,一方面能夠提高配送效率、節省人工成本,同時也可通過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分析,了解居民購買力分布,賦能數字經濟發展。比如通過數據采集和場景積累,就可以為今后無人駕駛公交、環衛車等諸多應用提供可能,間接也將創造出更多無需繁重體力勞動的就業機會。
今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13個新職業信息。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等一批新職業,都與智慧物流息息相關。
另外,物流智能化也得到來自政策面的有力支持。2017年出臺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就提出,要提升高速分揀機、多層穿梭車、高密度存儲穿梭板等物流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實現精準、柔性、高效的物料配送和無人化智能倉儲。
以京東集團為例,自2007年京東開始自建物流,并于2017年4月宣布成立京東物流集團。目前京東物流服務商家超過20萬,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B2B、跨境和眾包六大物流網絡的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運營超過550個大型倉庫,其中20個為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亞洲一號”,物流基礎設施面積約為1200萬平方米,實現大陸行政區縣100%覆蓋,90%以上的自營訂單可以在24小時內送達。
大量商用仍處起步階段
智能配送機器人的出現在吸引眼球的同時,也引發了外界對其運營模式的追問。記者調查發現,這一新鮮事物仍處于起步階段,離大規模商業應用還有不小距離,在推廣使用過程中也面臨諸多障礙,需要加強政策、資金等系列扶持。
首先,機器人路權分配考驗城市管理。據了解,目前智能配送機器人需要人工提前輸入地圖,設定好線路,實際上路后一般都是走非機動車道,如果沒有非機動車道,就靠最右側的非機混行。
其次,技術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智能配送機器人經過迭代更新,適應配送環境的能力正在不斷提高,但目前運行中還有許多障礙要繼續攻克。比如,在暴雨、暴雪等惡劣天氣下的服務;在不同坡度、不同等級道路上的行駛;在大型居民社區、信號薄弱地區的正常工作;除了中小件,對大型貨物的運輸配送等。
另外,相關法律問題也需要盡早規范。據了解,智能配送機器人一般都買了保險,一旦在路上發生刮擦等事故,都可以處理。業內人士建議,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產業扶持、人才引進等系列優惠的同時,也應在法律法規上加以界定,以更好地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0文章
28205瀏覽量
20653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9瀏覽量
237579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63瀏覽量
137300
原文標題:京東第三代物流配送機器人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inside2014,微信公眾號: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