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發光二級管技術的不斷發展,正逐步地應用于信號、顯示、照明和機器視覺辨認等各種領域。而常用的LED 亮度控制方式主要是模擬調光和數字調光( PWM)。比起現有的模擬調光,數字調光能取得一個更高的調光比和電流精度,應用更為廣泛。在普通照明中,PWM 調光的開關頻率一般在幾百到幾千赫茲之間,可以有效的避免人眼可見的閃爍。但在機器視覺辨認和工業檢驗等領域,由于使用的高速攝像機和傳感器響應速度速度比人眼快很多,因此在這些領域使用PWM調光必須增加開關頻率到幾十千甚至更高,實現較為復雜,而模擬調光卻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本文通過可變降壓和線性調光的兩級電路實現了高效、準確、高動態范圍的模擬調光輸出,并使用TI 的C2430 芯片來實現輸出亮度調節和無線控制的功能,特別適合用于上述的機器視覺辨認等高響應速率的應用場合。
高動態范圍模擬調光電路
常見的LED 恒流電路有以下兩種: 線性恒流電路和開關恒流電路。線性恒流電路通過監控采樣電阻上的電壓,動態地調節三極管的導通程度,控制電流,并將輸入電壓高于LED 串電壓的部分承擔。而開關恒流電路則在其不同拓撲結構下,調節開關導通的占空比來調節輸出,同樣得到恒流的效果。相比而言,如果輸入電壓和燈串電壓差別較大時,在大電流下線性電路三極管的壓降會造成較大的功率損耗,導致較低的效率。
具體電路設計
現有的開關電源控制芯片也有提供模擬調光功能,但是調光比都很小,一般在幾十左右,是作為PWM 調光的一個補充,這個調光比和前述機器視覺辨認的要求差距較大。針對上述情況,本文重新對線性恒流電路進行了改進,在這部分電路前增加了可變降壓電路, 用于匹配輸入電壓和LED 燈串電壓,提高效率; 同時使用高精度的D /A 來控制電流輸出,得到一個較高的模擬調光比。整個電路系統結構如圖3,在AC /DC 電源的輸出總線上可以掛載多于一路的可調恒流電路,通過ZigBee 模塊進行輸出電流控制,保證每一路輸出的電流準確,可調。
電路分析:可變降壓電路的輸入使用AC /DC 電源提供的48V 總線,這部分電路根據后接的LED 顆數多少和輸出電流大小, 動態調節輸出, 使其輸出電壓和LED 燈串電壓的差額保持較小的水平,從而減小大電流下三極管的損耗。這里使用LM5010 降壓芯片來搭建可變降壓電路,LM5010 是一個恒定導通時間的Buck 控制芯片。R1 和R2 組成電壓反饋電路,將輸出電壓進行分壓后輸入至FB 腳上。每當FB 腳上電壓低于2. 5V 時,芯片內部的開關會固定的導通一段時間,導通時間與輸入電壓和Ron有關, 之后開關會關斷265ns 或直至FB 腳上電壓下降到2. 5V 以下。電路通過(R1 + R2) /R2·VFB來設定最大輸出電壓。另一方面,為了降低在三極管的功率損耗,我們同時監測采集三極管和采樣電阻的壓降和, 并使用LM358 進行正向放大后通過D2 輸入到FB 腳上。因此在三極管和采樣電阻上的壓降總和就不會大于Vdrop = ( VFB + VD2) × R3 / ( R3 + R4)。因此當LED燈串上的電壓小于LM5010 的最大輸出電壓時,多余的電壓就會由三極管和采樣電阻承擔,當這個電壓經過放大后大于FB 腳的閾值時,LM5010 延長開關關斷時間,使輸出電壓下降,因此最終的Vout =Vled + Vdrop。從而在LED 顆數比設計值少或者在對LED 進行調光時,前端輸出的電壓能夠更合理的匹配燈串電壓。
圖4 中三極管的基極旁邊的方塊便是電流控制電路。電流主要是通過AnalogDevice 的AD5611 來控制,這是一款10 位的數模轉換芯片,使用基準電源的輸出直接供電,上位機CC2430 可以使用SPI 接口進行輸出電壓的編程。芯片的輸出和采樣電阻上的電壓分別接到LM358 的5和6 腳,運放作為開環放大器來使用。放大器將兩個輸入的偏差進行放大來控制三極管導通程度,進而控制LED 串的電流,并最終使開環輸入的兩個電壓相等,此時滿足下式: Rsen × ILED = VA /D·R6 / ( R5+ R6)。電路中的R5 和R6 主要是將A /D 轉換器的輸出電壓進行分壓,以便能使用更小的采樣電阻,提高效率。考慮到D /A 芯片的位數和整體的精度,本文中的線性電流控制電路能做到500 ∶ 1 的輸出電流比。
電子發燒友網技術編輯點評分析:
針對LED 應用于機器視覺辨認等特殊場合,提出了一種基于ZibBee 控制的高動態范圍LED 模擬調光裝置,一種異于高頻PWM 的調光方法。設計通過對原有線性電源的改進,增加了可變降壓電路,提高了其工作效率。電路中同時使用了CC2430 芯片實現電流控制和無線遙控的功能,配合著ZigBee 無線網關便可實現遠程調光控制。
大家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處討論。
——電子發燒友網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智能照明技術資料匯總——用你的設計智慧點亮智能照明之燈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