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著重介紹了 Java 異常選擇和使用中的一些誤區,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熟練掌握異常處理的一些注意點和原則,注意總結和歸納。只有處理好了異常,才能提升開發人員的基本素養,提高系統的健壯性,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產品的價值。
誤區一、異常的選擇
圖 1. 異常分類
圖 1 描述了異常的結構,其實我們都知道異常分檢測異常和非檢測異常,但是在實際中又混淆了這兩種異常的應用。由于非檢測異常使用方便,很多開發人員就認為檢測異常沒什么用處。其實異常的應用情景可以概括為以下:
一、調用代碼不能繼續執行,需要立即終止。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太多太多,例如服務器連接不上、參數不正確等。這些時候都適用非檢測異常,不需要調用代碼的顯式捕捉和處理,而且代碼簡潔明了。
二、調用代碼需要進一步處理和恢復。假如將 SQLException 定義為非檢測異常,這樣操作數據時開發人員理所當然的認為 SQLException 不需要調用代碼的顯式捕捉和處理,進而會導致嚴重的 Connection 不關閉、Transaction 不回滾、DB 中出現臟數據等情況,正因為 SQLException 定義為檢測異常,才會驅使開發人員去顯式捕捉,并且在代碼產生異常后清理資源。當然清理資源后,可以繼續拋出非檢測異常,阻止程序的執行。根據觀察和理解,檢測異常大多可以應用于工具類中。
誤區二、將異常直接顯示在頁面或客戶端。
將異常直接打印在客戶端的例子屢見不鮮,以 JSP 為例,一旦代碼運行出現異常,默認情況下容器將異常堆棧信息直接打印在頁面上。其實從客戶角度來說,任何異常都沒有實際意義,絕大多數的客戶也根本看不懂異常信息,軟件開發也要盡量避免將異常直接呈現給用戶。
清單 1
package com.ibm.dw.sample.exception;
/**
* 自定義 RuntimeException
* 添加錯誤代碼屬性
*/
public class RuntimeException extends java.lang.RuntimeException {
//默認錯誤代碼
public static final Integer GENERIC = 1000000;
//錯誤代碼
private Integer errorCode;
public RuntimeException(Integer errorCode, Throwable cause) {
this(errorCode, null, cause);
}
public RuntimeException(String message, Throwable cause) {
//利用通用錯誤代碼
this(GENERIC, message, cause);
}
public RuntimeException(Integer errorCode, String message, Throwable cause) {
super(message, cause);
this.errorCode = errorCode;
}
public Integer getErrorCode() {
return errorCode;
}
}
正如示例代碼所示,在異常中引入錯誤代碼,一旦出現異常,我們只要將異常的錯誤代碼呈現給用戶,或者將錯誤代碼轉換成更通俗易懂的提示。其實這里的錯誤代碼還包含另外一個功能,開發人員亦可以根據錯誤代碼準確的知道了發生了什么類型異常。
誤區三、對代碼層次結構的污染
我們經常將代碼分 Service、Business Logic、DAO 等不同的層次結構,DAO 層中會包含拋出異常的方法,如清單 2 所示:
清單 2
public Customer retrieveCustomerById(Long id) throw SQLException {
//根據 ID 查詢數據庫
}
上面這段代碼咋一看沒什么問題,但是從設計耦合角度仔細考慮一下,這里的 SQLException 污染到了上層調用代碼,調用層需要顯式的利用 try-catch 捕捉,或者向更上層次進一步拋出。根據設計隔離原則,我們可以適當修改成:
清單 3
public Customer retrieveCustomerById(Long id) {
try{
//根據 ID 查詢數據庫
}catch(SQLException e){
//利用非檢測異常封裝檢測異常,降低層次耦合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SQLErrorCode, e);
}finally{
//關閉連接,清理資源
}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