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字網絡技術的廣播協作解決方案
? 1 引言
? 在各種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媒體傳播日益追求著價值最大化,受眾對媒體傳播的信息越來越挑剔.且具有信息傳播快捷、及時、權威等特征的廣播媒體正面臨著手機、網絡等新興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全面的挑戰。為應對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充分發揮廣播聲音傳播的優勢,滿足受眾對信息重要性、內容新穎性、傳播快捷性的需求,近年來各類全國性和區域性廣播協作網絡應運而生。各地廣播電臺通過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廣播協作網絡在產業經營、節目宣傳、技術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和合作,其效果也愈來愈明顯,如長三角地區廣播協作網在長三角地區城市的一系列重大主題、重大活動宣傳中就發揮了很好作用。如何利用新的技術使廣播協作網絡更好地發揮作用,使節目傳輸更方便快捷、節目音質更優美動聽,節目內容管理更科學可靠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傳統廣播協作實現方式及存在的不足
(1)傳統廣播協作實現方式
廣播協作網絡雖是一個新生事物.但廣播協作工作卻早已有之,原先我們更習慣稱之為節目通聯工作。這項工作是保障廣播電臺節目信息來源的主要途徑,是廣播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山高路遠.傳送新聞費時費力.等到新聞媒體拿到稿子.許多消息已成昨日黃花.嚴重影響著時效性這一新聞的重要特性。現在通信技術發達.互相聯系非常方便.通聯臺、記者站與電臺之間的溝通也更加容易,通訊員或記者到外地采訪報道不再需要郵寄.可直接用傳真機或電子郵件發送到編輯部。涉及音響報道方面的內容,各記者站或通聯臺的記者通過電話線路將聲音信號直接回傳到電臺編輯部或直播室即可播出。當前,這種方式在廣播宣傳中的應用仍很廣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傳統廣播協作方式存在的不足
通過電子郵件、傳真來傳遞文字信息,以電話傳輸聲音的辦法較原始的信件交換方式更先進.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就音頻信號傳遞來說.一是用模擬電話傳輸聲音,音頻質量相對較差。由于電話線路傳輸帶寬限制.以模擬方式傳送的聲音質量能滿足中波播出要求,在調頻廣播中播出就略顯遜色。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聽眾對廣播電臺節目內容和節目音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傳統的電話模擬方式傳輸節目.其音質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二是節目傳輸過程費時費力,工作效率很低。比如電話傳輸音頻節目需接收端與發送端同時在線,一次操作要多次聯絡確認才能完成。一般流程是編輯人員先與記者或通訊員聯系溝通.告知內容的長度.然后進行錄音,如同時有幾個用戶端在短時間內需要發送,相同操作需重復多次.工作較煩瑣,也容易出錯。另外,由于同一時間只能接收單一信號,其他發送端只能無謂等待.工作效率極低.碰到非常時期.如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極易影響新聞稿的及時播發。
對新聞文字稿來說.通過傳統的電話傳真模式來接收稿子,一是浪費較大,一篇上千字的傳真稿,最后可能只用到幾十字的內容.傳真或打印所需的紙張和油墨浪費都很嚴重。二是易出錯和存在播出隱患。由于稿子在播出前要經編輯、編審等流程.傳真稿或復印稿經多次涂改,定稿后的內容可讀性較差.播音員極易漏播或錯播。
3 基于數字網絡技術的廣播協作方式
綜上所述,傳統廣播協作實現方式已成為廣播數字化發展的一個瓶頸,為順應廣播數字化發展的要求,需要建設新型廣播協作平臺。從需求上分析,廣播協作平臺應能同時滿足文字稿件和音頻稿件傳輸,其操作要簡單方便,節目音質要好,節目傳輸要安全高效。通過調研,筆者認為應用目前相對成熟的數字網絡技術可以滿足建設要求。從技術實現來說,單個文字稿和音頻稿點對點的實時傳輸比較容易.點對點的通信軟件,如QQ、MSN等均可完成。由于即時軟件需要在線等待,并且多點傳輸內容很難管理、也無法統計.并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要?;诘谌?a target="_blank">公司的應用平臺,其系統穩定性和功能拓展也很難得到保證。對廣播電臺來講,需要利用現有的數字網絡技術建設高效安全的廣播協作共享平臺。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如何利用數字網絡技術建設該平臺。
一般來說,數字網絡技術是一種將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緊密結合的新應用技術。針對實際廣播業務,我們先將模擬節目信號數字化,即經采集、編碼、壓縮轉換成二進制文件.然后通過專用網絡或互聯網絡進行網絡傳輸,最后在接收端將接收到的數字節目文件還原成模擬節目,經編輯審核后用于節目播出。整個過程需經模數轉換、網絡數字傳輸、數模轉換等幾個環節.即采集、編碼、壓縮、傳輸、還原幾個步驟。模擬信號的采集、編碼、壓縮工作一般在發送端完成,記者先將錄音報道經電腦進行采集和編輯工作,然后將節目內容保存為符合網絡傳輸要求的MP2、MP3、RM、WMV格式的音頻文件,接著通過網絡以數據格式進行傳輸。網絡傳輸一般有二種途徑:一種是利用專用網絡傳輸.其特點是線路穩定、速度快,可靠性好,但需租用或專門敷設光纖.成本較高:另一種是通過互聯網來傳輸,其特點是入門門檻低.開放性和兼容性好,性價比較高,雖傳輸速度較專用網慢些,仍完全能滿足音頻文件的傳輸要求。廣播電臺的節目人員已習慣通過互聯網絡來查找所需要的節目信息.許多電臺建立了內部辦公網絡,不少電臺并已開展網上廣播業務或其他網絡增值服務。本方案采用互聯網來傳輸,只需利用現有網絡就可完成數據傳輸,在接收端通過文件傳輸協議(FTP)服務器就可實現數據交換和共享。還原工作需在接收端完成,編輯將上傳到FTP服務器中的音頻文件下載到通聯終端電腦.然后輸出到音頻工作站就可播出。記者或通訊員撰寫文稿內容則通過文稿通聯平臺可直接進入新聞采編系統,經責任編輯和編審修改審核后直接打印或通過直播室電腦直接由播音員讀屏播出。
從實現過程來看,整個過程可分解成以下幾個步驟:首先使用者將新聞稿錄入上網電腦.并將采訪內容以模數轉換方式或文件方式導入電腦。對于模擬采訪機,可利用線路輸出端與電腦聲卡相連,通過音頻編輯軟件的錄制功能就可以完成信號采集工作。常用的音頻編輯軟件有goldwave、cooledit pro、samptitude.這些軟件功能強大.完全能滿足一般的制作要求。對于數碼采訪機,更方便的辦法是直接將采訪內容通過采訪機內置的通用串行總線(USB)口以文件方式導入電腦。節目制作過程中.記者可根據需要隨時插入自己的配音,操作十分方便.制作完成后將節目內容導成符合播出標準的音頻文件。然后,使用者登錄通聯系統,將制作好的音頻文件和撰寫好的文字稿通過網絡上傳到通聯服務器。最后,接收端把上傳的音頻節目下載用于編輯.經調音臺輸出到音頻制播網用于播出。整個過程的流程如圖1所示。
廣播協作系統整體實現框圖如圖2所示。
4 寧波廣播協作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情況
目前,寧波電臺各個頻道廣泛采用各縣、市、區記者站提供的節目信息和新聞信息,這些內容豐富了廣播信息源.增強了節目可聽性,是電臺日常節目的有力補充。原先記者站或通訊員的新聞稿多以傳真方式提供,少量以E-mail方式提供,音頻稿則主要通過電話線路接收,音質較差,操作煩瑣,嚴重影響了節目的播出質量。2005年初,為解決節目通聯中信息接收、傳輸、還原等環節存在的效率低、音質差、易出錯等問題,寧波電臺開始醞釀建設廣播協作平臺。網絡技術人員前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需求調研,并充分借鑒了兄弟電臺的成功經驗,經過全體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于2006年初建成廣播協作平臺。
該平臺集文字信息和音頻信息交換與共享于一身.文稿通聯平臺采用Java服務器頁面(JSP)語言和瀏覽器/服務器(B/S)架構.與臺內新聞文稿采編系統緊密整合,共用同一數據庫,實現了信息共享。節目通聯交換平臺與文稿平臺合一.用戶只需單點登錄即可完成音頻稿與文字稿的傳遞。記者站在任何一臺上網電腦都可以實現節目交換和網上發稿功能,輸入服務器的IP地址可出現如圖3所示的登錄界面。
用戶選擇合適的類別,并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成功后.就可實現文件的上傳和下載功能,操作界面如圖4所示。
該平臺建成后解決了原節目通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傳統廣播協作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操作更方便,差錯率更低。相比傳真或電子郵件方式接收文字稿.通過廣播協作平臺發稿.記者可隨時隨地寫稿和傳稿。對采訪的錄音稿也無需等待.只需通過網絡上傳到服務器即可.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工作效率更高。由于稿件最后以電腦稿輸出,稿件內容一目了然,可讀性好,使人為引起的播音差錯率大幅降低。
(2)信息接收更快捷,新聞時效性更好。只要網速穩定,經廣播協作平臺發送的新聞稿和音頻稿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上傳到服務器。文字稿經編輯上傳后即時進入電臺新聞采編系統,責任編輯可立即進行編輯和用于播出。一段10分鐘長的錄音報道以廣播級播出標準MPEG格式合成.即以48k取樣率. 16bit編碼.256kb/s傳輸碼流.聲音文件大小約為16MB左右。如以低于此標準合成.文件容量將更小.一般MP3格式的文件,5分鐘長度只有 4M左右。目前.單位工作電腦都通過專線上網,網絡速度很快.如以256kb/s的速度上網只需幾分鐘時間就可完成。通過網絡傳輸聲音文件對異地采訪報道效果更明顯,以往通過電話回傳.費時費力.現在只需幾分鐘就可完成全部過程,使節目內容的時效性更好。
(3)節目音質更佳,可聽性更強。數字音頻文件的質量與合成文件時采用的標準有關,在網絡傳輸過程中音質不受影響。接收端通過電腦經調音臺進入音頻制播網,使音響效果基本上無失真。與傳統電話方式接收的聲音報道噪聲很嚴重相比,聲音清晰、音質更好、可聽性更強。
(4)稿件管理更容易。由于新聞稿經發送后直接進入新聞采編系統,編輯通過廣播協作平臺進行稿件編輯和錄用,記者稿件有無采用一目了然,即使是歷史稿件也不會被遺漏。另外,新聞稿入庫后,隨著稿件數量增多,系統會自動根據要求歸檔和產生索引.方便日后查詢和檢索。
(5)符合廣播發展方向。當前廣播技術正向全面數字化發展,廣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發展潮流。眾所周知,音頻制播網是目前支撐正常廣播業務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但由于播出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因素,音頻制播網與辦公網、互聯網實行嚴格的物理網絡隔離.這給廣播節目交換和共享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廣播協作平臺在開放網絡環境下利用相對成熟的數字網絡技術實現廣播節目的采集、制作數字化和傳輸網絡化,彌補了音頻制播網只能在封閉環境下工作的缺陷,較好地兼顧了效率和安全.符合廣播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方向,也為推進廣播電臺音頻制播網、辦公網、互聯網三網數據共享和交換作了有益的嘗試和準備。
5 總結和展望
寧波廣播協作平臺通過互聯網實現了節目交換和共享.系統投入運行后穩定可靠,使用效果明顯。由于該平臺與網站系統整合在一起,網絡開放性和兼容性較好,滿足了使用者遠程寫稿和傳稿要求,記者不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可隨時隨地發稿,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廣播協作平臺的音頻節目與音頻制播網通過調音臺進行交換.既符合了網絡物理隔離的安全要求,又滿足了音頻數據的交換需要,在當前沒有可靠手段實現播出網與互聯網、辦公網聯網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實用而可靠的途徑。但從廣播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來看.廣播業務實現互聯網、辦公網、音頻制播網的數據無縫交換和共享是大勢所趨。為實現節目資源的無縫交換和共享,廣播協作平臺今后需要在網絡互聯、網絡安全、數據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減少中間轉換過程,將數據采集、交換、傳輸、還原進行高效整合,使數據共享實現交互.真正實現廣播協作過程全數字化和網絡化。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