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為什么至今仍舊不溫不火?
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源甚早,但一直沒有具體的建筑案例出現,直到1984年美國聯合科技公司建造了首棟“智能型建筑”,才揭開了全世界爭相建造智能家居的序幕。
1997年,歷時七年,比爾﹒蓋茨在華盛頓湖畔的私人豪宅建成,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這座建筑完全按照智能住宅的概念建造,不僅具有高速上網的專線,所有的門窗、燈具、電器都能夠通過計算器控制,還有一個高性能的服務器管理整個系統后臺,可遠程操控。
在行業發展最初,海外智能家居領域出現了兩家經典企業代表,分別是系統集成商control4和Crestron(快思聰);在國內,眾多廠家基于總線制及ZigBee系統等技術各成體系,多種協議和標準共存,這個PC時代的總線制方案至今仍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當然前提是不計成本。
市場上主要是依賴于中控系統的傳統智能家居整體方案,集中于四大領域:燈光照明,電動窗簾,家庭安防系統,背景音樂,像這樣一整套系統通過集成商、經銷商提供給消費者。這個階段的產品雖然較“蓋茨”系統便宜,但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價格依然是居高不下,而且重度依賴系統集成商。
在當時若想體驗智能家居,必須在裝修過程進入,經由專業技術人員安裝調試,并負責后期維護、升級和服務。如果產品使用過程中發生任何故障,或者用戶希望改變使用場景,則需要專人上門重新進行編程。智能家居產品的人力使用成本非常高,導致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同時智能手機尚未普及,不夠成熟的產品只能帶來略顯粗糙的用戶體驗。
在這條路上探索了十幾年,智能家居仍處于起步階段,直到2014年1月,美國初創公司Nest Lab因一個智能溫控器單品被谷歌以32億美元天價收購,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而美國智能家居公司Control4專注于家庭自動化技術,主打產品為家庭智能操控系統,早在2013年8月也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則不及Nest Lab的五分之一。當然谷歌之意并非賣海量產品,而是通過單品切入形成生態,進而形成類似安卓的開放平臺和標準,這將在白皮書下半部中詳細闡述。
在技術發展,產業鏈日漸成熟,市場容量巨大,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的刺激下,大量的風險投資和創業者涌入智能家居領域,而終端消費者卻并不買單。業內流傳著“智能家居還未形成剛需”、“圈內熱圈外冷”、“在黎明到來之前倒下了”的說法,究其實質原因還是在于產品性價比低,用戶學習成本高。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錯位,用戶很難接受價格不菲的整套裝修方案,并不認為智能家居產品會給生活帶來直觀的品質提升。大部分用戶的早期嘗試基本是出于好奇與新鮮感,但最終都因為產品操作復雜、缺乏粘性拋棄了。
回溯漫長的成長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智能家居至今仍舊不溫不火的個中緣由。
如何突破智能家居行業現存僵局?
至于如何打破智能家居市場目前的僵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就從BroadLink的發展歷程和戰略思想來談談粗淺的看法。
觀點一:市場教育成本要低
引導和教育市場的成本低,消費者才更容易嘗試和接受,因此我們選擇了極小的智能單品——Wi-Fi插座切入,實現了存量電器簡單的智能化,也使智能家居從系統走向了單品。
Wi-Fi插座對傳統定時器作出了升級:傳統定時器設置麻煩,且無法進行精準設置,而Wi-Fi插座可以精確到秒;傳統定時器無法進行多組任務設置,Wi-Fi插座能夠完成多組定時任務;傳統定時器一旦設置就必須執行, Wi-Fi插座可以依據環境和人的使用需求,隨時遠程增添或取消定時任務。
將智能插座插入一個單獨的插座,再把電熱水器、加濕器或凈化器等設備插入其中,即可用手機遠程控制電器,幫用戶定時煲湯煮飯、定時開關熱水器、周期凈化空氣等等,簡單實用。
通過真正好用的產品打動消費者,并把嘗鮮的購買成本降到了最低,用戶在初次體驗后,自然會喜歡并接受,同時將延伸關注新產品或者關聯產品,再逐步添加其他智能設備時是無感的。
觀點二:智能家電是使用更高頻、用戶接受度更高的智能硬件
近年來智能硬件產品爆發式增長,智能硬件市場被炒得火熱,但對于用戶來說,智能的電動窗簾、燈光只是“nice to have”而非“must to have”,真正的剛需還是在于使生活中高頻使用的東西變得更聰明,毋庸置疑,家用電器是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物件。所以,智能家電相較于其他智能硬件更具備流行優勢。
以有“腦子”的智能電燉鍋為例,它的電控邏輯可以隨時改變、實時更新,比如燉豬蹄與排骨湯所需火候時間各不相同,它將自動按照各種菜肴最適合的烹飪方式,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智能烤箱也是如此,所有的翻轉、溫度,以及出爐,都會按既定程序自動執行。用戶可以隨時下載互聯網菜單,下廚房變得更輕松。另外,如果父母學不會操作,子女在異地也能用手機幫助控制。
觀點三:模塊化智能可以無限擴展
傳統智能家居主要是燈光照明、電動窗簾、家庭安防系統、背景音樂等,之后又有一大波智能家電興起,同時各大平臺公司也在自建生態,但無論是家電還是平臺,彼此之間并未真正實現互通。
我們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生態內的設備、家電可以互聯互通、自由組合及無限拓展,以滿足不同行業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用戶可以將任何一個智能單品、套裝甚或家電作為享受智能家居的起點,比如從小插座、格蘭仕的微波爐或者奧克斯的空調開始,體驗智能帶給生活的驚喜改變。同時,還可以將單品組合成個性化的定制方案,例如,組合成房地產、酒店、會議室等解決方案。
不同品牌、不同品類的產品還可用同一個超級APP控制,所有智能產品之間都能實現互聯互通、條件聯動、數據共享。
觀點四:人工智能的引入終將引爆智能家居市場
智能家居分三步走:第一步,完成家電的聯網控制,并且產品之間可以互聯互通;第二步,加入傳感器,與家電形成聯動,通過傳感器讓家電、燈光、窗簾等自動感知運行,實現家庭自動化;第三步,引入人工智能,或將引爆智能家居市場。
未來,人工智能將廣泛應用于智能家居領域,帶來更自然的人機交互,就像與普通人打招呼一樣,機器可以理解你并執行你想做的事情,比如:父母輩學不會手機操作,現在讓他們動口就行。機器最終是為人類服務的,當它能夠讀懂你的內心,就真正實現了智能化。
如傻瓜式語音語義交互,遠程拾音技術,可以實現遠距離的語音識別和控制。亞馬遜Echo、京東叮咚智能音箱都是表現非常出色的語音控制類設備,能夠對語音命令迅速識別并立刻作出響應,可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家庭交互入口,用戶通過APP就能用語音全方位控制各類智能家電。
此外,大數據的深度挖掘讓機器擁有了聰明的大腦,家電會自動進行思考,并根據用戶的生活習慣提供最貼心完美的服務,無需發送指令,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將為消費者帶來全面提升的品質生活。
智能家居各大平臺與標準之爭
關于智能家居的標準之爭,在海外毋庸置疑將仍是由iOS和Android操作系統主導市場。而在中國,由于涉及到國家安全,必定會有自主的標準出現。
2014年,蘋果發布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的通用協議、安全配對,Siri控制接口等。Homekit在手機操作系統上搭建合理的架構,可與通過認證的智能家居產品配對,用戶可以通過iPhone、iPad和Apple Watch上的應用軟件或者Siri語音直接來控制智能設備。
蘋果通過HomeKit平臺制定了標準,開放出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系統部分底層。HomeKit主要開放了兩個應用接口,一個是Wi-Fi配置接口,開放底層協議后,Wi-Fi設置將會自動發現、識別新設備,選擇網絡并連接,用戶不用任何操作,甚至無需輸入Wi-Fi密碼,設備就能簡單輕松連接上網;另一個是負責語音控制的 Siri接口。
HomeKit仍處于試水階段:第一階段首先進行產品的接入,第二階段將完成各個廠家的智能家居設備在iOS層面的互動協作,可實現跨品牌、跨品類的互聯互通,無需廠家之間直接對接。平臺為智能硬件開發商、第三方開發者留下了巨大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目前,HomeKit在執行遠程控制時必須通過Apple TV才能實現,針對中國市場無法使用的情況,HomeKit或將采用變通方案。
在今年的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宣布了IOT(物聯網)戰略Weave協議。在智能手機領域,谷歌憑借Android成功打造了占據市場80%的移動生態環境,如今也希望在物聯網領域構建自己的王國。谷歌正試圖建立一套開源的標準,將與安卓系統更好地融合,安卓手機將可以輕易發現設備,實現設備之間的互通互聯。
2014年收購Nest后,谷歌啟動“Works with Nest”計劃,試圖打造以Nest為中心的智能家居平臺,進而推廣標準。但無論蘋果還是谷歌,目前接入的都是一些明星單品,如Dropcam攝像頭、Pebble智能手表、August 智能門鎖、Jawbone智能手環等智能單品,其體驗仍處于初級階段。這一點與中國情況類似,智能產品還只是科技愛好者的天下,與普通大眾之間仍存有巨大鴻溝。
從全球的情況來看,中國物聯網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甚至在智能家電領域還具有絕對領先優勢,包括芯片應用、云端技術等等。在小米等中國互聯網企業刺激下,中國的家電行業相對于海外同行有了更強的緊迫性,家電聯網、智能家居方案等方面實質上已經超過美國。
在國內,進軍能家居領域,并進行戰略布局的企業大致有這樣幾類:電商行業,如:京東、阿里;互聯網公司,如騰訊、百度、360、樂視等;家電巨頭,如美的、格力、海爾、TCL、格蘭仕等;手機平臺,如華為、聯想、魅族、中興、酷派等,都希望快速建立智能家居平臺和互聯互通的開放生態系統,搶占智能控制的入口,做一站式智能生活服務,以期在智能時代形成規模優勢。談智能家居自然少不了跨界公司小米,小米集手機、互聯網、電商屬性于一身,需要單獨拿出來談。
第一類:電商
京東2014年成立了智能集團NSNG,NSNG意思是“No Smart, No Goods”,主要圍繞智能硬件開展業務,核心業務包括京東智能云、JD+計劃和京東微聯超級APP。同時,京東還推出了智能創業孵化、技術平臺支持、產業鏈整合、金融投資、渠道推廣的戰略布局。消費者可以用京東微聯APP控制所有接入的智能產品,實現跨品牌跨品類的互聯互通、大數據集中管理、智能場景化開放服務。作為B to C 以3C家電起家的銷售平臺,京東在物流體系、售后服務方面具備天然優勢,用戶在京東渠道購買大家電非常放心。
今年4月,阿里巴巴整合天貓電器商城、淘寶眾籌、阿里智能云等業務部門,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業部,集成了強大的電商銷售資源、云端數據服務、內容平臺,力圖打通全產業鏈。憑借成熟的用戶購買習慣、支付習慣,以及足夠大的流量導入等優勢,阿里將加快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的孵化速度。
第二類:互聯網
騰訊主要利用QQ物聯和微信互聯做接入智能硬件的嘗試,兩個團隊各自沖鋒。“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連接應用、智能硬件、線下服務,構建以社交網絡為起點的智能硬件生態圈。微信互聯接入的智能硬件包含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產品、智能家電產品和智能健康類產品,曾經做過企業公眾號以及“我的設備”官方公眾賬號的嘗試,未來可能將賦予每個智能設備一個微信號,出現在通訊錄入口下,用戶通過微信可以實現對所有產品的控制,而且推送和分享功能將繼續發揮優勢。微信已經成為一個超級APP,用戶幾乎所有的時間和使用習慣與它深深地融合,將來很可能作為天然的IOT入口。
百度發布的“Baidu Inside”智能硬件合作計劃,為生態鏈上的設備提供云存儲、智能識別、智能檢索、LBS等技術和數據支持以及用戶支持。百度逐漸將投入從硬件轉向了人工智能,多年來專注于人工智能、百度大腦,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和大量的數據,用戶的搜索數據庫非常豐富。當設備都聯網互通后,百度再發力時,它在數據挖掘和分析上的優勢就會充分體現。
360上線了智能硬件官方平臺“360商城”,同時啟動了智能家居戰略。從360智能路由器、360智能攝像機到大神手機,周鴻祎在智能硬件方面布局已久。基于現有安全、大數據、云服務等,周鴻祎表示要借助現有優勢,并投資百億打造一個開放的智能家居生態圈。同時,當家電聯網真正達到一定數量,必然會出現安全隱患問題,360在物聯網安全方面將會有所建樹。
今年7月,以電視內容起家的樂視召開了樂視生態?開發者大會。樂視打造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垂直整合生態,擁有海量的高價值用戶、智能終端系統、大數據服務、云計算等生態優勢。隨著平臺的開放,樂視生態延升到了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領域。為打通設備間邊界,樂視推出智能硬件服務平臺——樂視智能硬件云,設備接入該平臺后,可以和不同廠商的設備互動。同時,跨終端的超級APP——樂居家,將輕松實現對各種智能家電的統一管控。
第三類:家電
美的推出了M-Smart戰略,以智慧、健康、節能為核心,并擬定了四階段的推行計劃,實現從各品類聯網、單品類自動控制,到智慧管家自動控制,直至社區、商店、醫院等生態圈的交互應用,最終目標是構建全新智慧家居生態圈。將豐富的白電產品群打造成“空氣智慧管家”、“營養智慧管家”、“水健康管家”、“能源安防智慧管家”四大智慧家居管家系統。
海爾2014年發布了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將多種服務入口統一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并貫徹到產品設計、開發、制造、物流配送等環節,為用戶提供全流程體驗。海爾U+智慧生活操作系統是全球首個智慧生活操作系統,涵蓋整套智能家居解決方案,U+解決方案包括以空氣盒子為代表的“U+健康空氣全套解決方案“、以智能冰箱為中心的”U+膳食綜合解決方案“、由熱水器、洗碗機組成的”U+水生態系統解決方案“、洗衣機、烘干機組成的”U+衣物護理解決方案“;電視和平板電腦組成的”U+家庭娛樂解決方案“等。
今年4月,TCL與控股子公司TCL多媒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資9,000萬元于香港成立合資公司,并通過該公司于中國境內投資成立一家外商獨資企業。作為智能家庭項目的營運實體,TCL將正式推出智能家庭APP“智趣家”,抓住用戶需求痛點, 打造最貼近市場需求的智能家庭應用。
格蘭仕也發布了G+智慧家居平臺,支持格蘭仕全品系家電的云接入服務,通過云端大數據分享,全產業鏈伙伴都可以更精準把握市場、服務消費者、擴大合作。作為智慧生活的入口,平臺會與微信、微博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為消費者構筑一個更加開放、便利和安全的智慧家居生態圈。
近兩年,眾多一線家電品牌、互聯網大佬紛紛開始對智能家居謀篇布局,跑馬圈地,發布了各自的戰略計劃,這種行業亂象可能還要持續三到五年。平臺和統一協議并非一蹴而就,演進過程將會是強勢集團形成行業聯盟,再上升成為行業標準,在未來的一段磨合期內,競合關系將會長期存在。
在國內,必然會出現我們自己的行業標準。至于國家是否會推出一個標準,標準最終到底是什么內容,什么時候推出,一切都還尚未可知,我們拭目以待。
一家公司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
最特立獨行要數以小米為代表的跨界公司,作為一家手機公司,它同時也是互聯網、電商、智能硬件公司。小米在智能家居領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拓展,一方面尋求與美的這樣的“傳統“家電廠商進行資本、技術方面的深入合作;另一方面,通過直接投資、孵化小米生態鏈上的創業企業來豐富產品種類,比如小米智能體重秤、小米空氣凈化器、安防套裝、插座、燈以及最近剛推出的小米凈水器等。用雷軍的話來說,未來5年將投資100家智能硬件公司,小米模式是完全可以復制的。
小米涉獵諸多領域,以跨界的模式顛覆了傳統行業的運作規則。雷軍擁有毒辣老道的眼光,對方向和趨勢的把握非常精準,值得學習和尊敬,他帶領小米在時代的風口創立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可惜的是,雷軍的眼光足夠深遠,但格局還不夠遠大。作為曾經成功的天使投資人,雷軍將投資人思維運用得爐火純青。小米陸續投資了大量互聯網細分領域的初創公司,借助自有品牌、流量、粉絲資源優勢,將現有的流量變現,小公司快速轉型為高估值企業,像移動電源、小米手環都是利用這樣的模式運營的。用極低的成本去投資潛力股小規模公司,占不少股份,通過小米平臺快速擴大資本。
然而每投資一家公司做一款產品,就傷害到這個行業的“友商“們,比如做空氣凈化器,把整個家電行業得罪了,做插排又得罪了公牛、鴻雁這些傳統公司。雷軍曾經公開表示了對極致的理解,認為極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把自己逼瘋,把別人逼死。在智能手機、智能硬件等領域,小米將全行業作為競爭對手,試圖以低價來擊敗對手。
與智能手機不同的是,智能家居、智能單品并非是剛需產品,而且涉及面廣,生態鏈長,在這個領域以小米手機的打法并不適用。一家公司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開放才是出路。可惜的是,雷總在創造“小米帝國“的策略上失算了,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蘋果所有的布局都是為了打造最優的用戶體驗,使用戶更具備粘性。它擁有既開放又封閉的生態系統,在用戶體驗上是閉環式,而生態圈則是完全開放共享的模式,包容吸納各類廠商,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
如果當年小米不拘泥于眼前利益,心態更開放包容,像蘋果一樣專注將手機、平臺、粉絲運營、用戶UI等做到極致,憑借基數強大的粉絲用戶、豐富的銷售渠道,必然將吸引業界最優秀的產品合作。并通過與各類廠商品牌進行開放合作,開放小米商城,達到共贏局面,就有機會成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領域真正的龍頭企業,成為物聯網時代的BAT,可惜小米已與這樣的良機失之交臂。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