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的這把“火”,越燒越旺。
2022年10月,特斯拉公布“擎天柱”Optimus原型機,立即將人形機器人行業“炸”上科技圈話題榜榜首。
Optimus的出現似乎是一劑膨脹劑,使得整個行業以超出尋常的速度在“膨脹”。暫且不論這種“膨脹”是否健康,從客觀層面看,它確實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人形機器人加速進入下一階段。在此之前人形機器人的熱度若是“火星子”,現在則是“熊焰”。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判斷,樂觀情況下,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有望迎來產業化落地元年,預計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0億元,2030年有望突破380億元。
超百億級市場“誘惑”與刺激之下,瞄準風口的新進入者蜂擁而上,行業內的新老玩家不斷傳來融資/新品/擴產/技術革新等好消息。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分析,按照當前的進度,2024年制造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將超過百家。
依照歷史經驗與產業發展常規邏輯,“腥風血雨”或將先行一步,不久后將開始一輪大洗牌。“從10到100再到10”,究竟哪些企業可以存活下來,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為金字塔尖的勝者?先從派系著手分析。
據高工機器人的整理,人形機器人“池內”玩家大致可以分為5大派系:元老級廠商、初創型公司、車企&手機&家電等跨界玩家、算法算力軟件公司、“原生”機器人研發派,入局方式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直接搶灘,即開設人形機器人業務、成立人形機器人子公司;二,間接入局,投資入股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合作研發相關技術及產品。
本文主要針對上述各派系的優勢與可能存在的局限與隱患進行探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觀察、觀點與思考。
元老級廠商
技術沉淀+經驗積累+市場地位
代表企業:波士頓動力、Engineered Arts、優必選、樂聚機器人、鋼鐵俠科技、偉景機器人等
相對而言,國外的廠商較早開啟人形機器人產品研發,國內廠商普遍較年輕。但無論是上世紀創立的國外廠商,還是本世紀創立的國內廠商,作為元老級廠商都在技術沉淀、經驗積累和市場地位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
例如波士頓動力,從1992年開始人形機器人產品研發,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研發經驗和應用積累,其人形機器人產品已能夠完成“跑酷”、“翻跟頭”等高難度高靈活度動作。
元老級企業在長時間發展中經過了技術路線、實際應用等多次、多類型的拓荒與試錯。相對而言,它們可以從中總結出更加豐富、真實且具體的經驗。這些經驗背后是大量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都是極其寶貴的。
再比如優必選,作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它天然自帶光環。除了技術沉淀和經驗積累之外,優必選在市場地位、融資實力、抗風險能力方面都相對更加有優勢。
幾經股價“暴漲”,優必選的市值已經超過900億元人民幣(2024年3月19日數據)。市值高一方面有助于優必選提升市場知名度,以便獲得更多的信任與支持,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上市后相對可以更加容易獲取融資,以及提升抗風險能力。
與優勢相對的,元老級人形機器人廠商存在的局限與隱患也比較明顯:首先,長期鉆研研發,而未找到成熟的批量化、商業化落地場景,企業普遍長期處于“燒錢”狀態,營收與利潤成為大問題。其次,“時間線”拉得越長,企業越容易出現創新和開拓精神淡化,技術方向及經營管理固化等問題。
車企、手機及家電等跨界玩家
資金鏈+應用場景+經驗復制
代表企業:特斯拉、寶馬、奔馳、小鵬、蔚來、豐田、小米、三星、海爾、戴森等
作為機器人產業鏈下游終端,車企、手機、家電等企業對機器人本就是剛需。這類跨界玩家研發人形機器人天然自帶諸多優勢。
以車企為例,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研發是一場持久戰,需要良性且強大的資金鏈。若車企發展穩健,則能夠為人形機器人研發提供大量且長期穩定的資金,以供技術研發不斷試錯與改進。
另一方面,車企作為機器人產業鏈的下游終端,自帶應用場景。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產品一代研發出來,就可以立即在產線中進行測試試驗。
且車企產線一線人員在應用過程中可及時反饋問題,并與人形機器人研發人員進行探討,尋找迭代的方向,以及落地可能性更高的具體應用場景。二者之間節省了較多溝通與測試成本,同時也避免了一些其他派系企業可能存在的“鴻溝”。
除此之外,車企的部分研發與生產經驗、資源能夠復刻在人形機器人中,為人形機器人產品研發“避坑”。尤其是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這類企業在軟件與硬件開發上兼具開發優勢,對于軟硬件同樣重要的人形機器人開發而言是一大優勢。
以特斯拉為例,2021年8月,馬斯克在首屆AI Day上發布了Tesla Bot計劃。僅過去兩年多,2023年12月,特斯拉就已經完成了產品迭代,發布了Optimus-Gen 2,相較于上一代,該產品在多項設計與性能上進行了升級,步行速度提升了30%,重量減輕了,平衡感與控制能力得到加強,能夠完成深蹲動作,其手部也可以完成更加精細的抓取操作。
但隔行如隔山,跨界玩家總歸是需要經受跨界帶來的多方面考驗的,同時也需要有足夠堅定的決心,否則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存在隨時退出“游戲”的可能性。尤其是對于“新勢力”以及處于行業波動階段的企業而言,若自身發展出現問題,無法保證經營的健康與可持續性,就更沒法穩定地保障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賽道的發展了。
初創型公司
創新能力+吸金能力
代表企業:Figure AI、Sanctuary AI、Apptronik、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星動紀元、追覓科技、銀河通用機器人、開普勒機器人、熵洛智能、傅利葉智能、逐際動力、MagicLab、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加速進化等
人形機器人初創型公司又可以分為兩類:院校及研究所孵化出身、科技巨頭企業出身。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初創型公司在創新能力和吸金能力上普遍存在優勢。
依靠院校或研究所中的科研成果孵化創業,一方面自帶相對先進的技術優勢,另一方面“新鮮血液”在創新研發上相對更加敢于嘗試,敢于質疑以往的傳統技術路線及方案。且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了前人的鋪路,初創型企業可以借鑒的試錯范本更多,減少了走彎路的可能性。
無論是院校及研究所孵化出身,還是科技巨頭出身,都具備一定的獲取融資的優勢。站在風口之上,初創型公司的團隊背景、技術先進性與創新性等都是其獲取融資的利器。初創型企業的億元級融資案例屢見不鮮。
就在2024年1月,星動紀元宣布完成天使輪超億元融資;同月,1X Technologi宣布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2024年2月底,美國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Figure AI宣布獲得了6.75億美元的融資;同月,宇樹科技宣布完成B2輪近10億元人民幣融資。諸如此類的大額融資案例數不勝數。
大額融資的背后,企業同樣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既有研發上的,也有變現上的。能否“拿得住”這筆巨款,并在被壓縮的時間內做出讓人信服的成果,這些壓力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壓垮初創型企業的大山。除此之外,技術出身的創始團隊在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方面積累相對較少,是企業發展存在的隱患之一。
算法算力軟件公司
AI+智能化
代表企業:科大訊飛、達闥機器人、洛必德等
算法算力軟件企業最顯著的優勢體現在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上,“智能”也正是當前人形機器人所欠缺的,以及其落地應用的必備條件。此前高工移動機器人在調研中獲悉,人工智能目前主要在人機交互、視覺檢測、具身智能三個方面對機器人發揮加持作用。
具體來看,在人機交互方面,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現場工作人員能直接用自然語言,讓大模型生成代碼操控機器人,因此與機器人的交互能夠實現低代碼,甚至無代碼的人機協作。
在視覺檢測方面,相比目前普遍運用的技術,機器人在例如強光等室內外復雜場景下,識別周邊環境以及避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具身智能方面,機器人作為一個多傳感的集成設備,能夠同時通過視覺、觸覺等方式獲取信息,因此在視覺識別出某個原料后,就能根據材質調整夾取的力度或者加工的動作。
綜上來看,由算力算法軟件企業來完成人形機器人研發,能夠有更大的智能化想象空間。但同時這對于企業而言,也是一場“軟跨硬”的考驗,既要將算力算法軟件優勢應用于研發中,又要拓展硬件研發的能力。
“原生”機器人研發派
本體研發+應用經驗
代表廠商:大象機器人、遨博、福德機器人、博實股份、均普智能等
當前已有不少工業機器人本體研發企業,以及有大量工業機器人應用經驗的集成商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2024年2月,福德機器人自主研發制造的人形機器人正式開啟預售。該人形機器人身高約160cm,體重約43kg,全身71個自由度,其負載能力可達100kg,最大行走速度超過10km/h。
2024年3月16日,在2024年第九屆遨博智能科技合作伙伴大會上,遨博董事長魏洪興表示:“2023年,遨博智能在新產品、新系統、新工藝方面均有突破,同時積極參與人形機器人的投資與建設。”
2023年8月24日,均普智能在2023年半年度報告中首次透露了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規劃和布局:考慮到未來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公司會持續積極研究探索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業務機會。
2023年8月18日,博實股份發布公告稱,博實股份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設立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及原理樣機產業化研發項目,并在未來共同推進相關技術成果和產品的產業化。
這類“原生”機器人研發派具備多年的研發經驗,以及成功的產線實際應用案例,在人形機器人研發及應用方面都有可參考及復制的經驗。
除此之外,還有一批正在默默研發,或已“安靜”入局的多領域企業,它們暫時未公開人形機器人的布局計劃及進展。
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拭目以待,把一切交給時間。
審核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