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的幾個機器人志愿者火了,機器人的發展應用再次引發廣泛關注。雖然,像《鋼鐵俠》里那些無所不能的戰斗機器人目前仍舊停留在科幻電影里,但作為現代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以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為代表的機器人產業已開始向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
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落地,我國的機器人產業進入高速追趕期。在山東,在青島,有很多行業已經由機器人挑起大梁。代碼與程序是人與機器人交流的語言,精準、高效、任勞任怨則是機器人反饋給人類的表現。當機器人真的成為人類的同事、伙伴時,世界已然改變。同時,一種擔憂也開始彌漫:機器人的發展步伐如此之快,未來是否會搶走人類的飯碗,進而奪走我們的一切?
工廠里的年輕人消失了……
?
?
科捷研發的橡膠輪胎智能分揀系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伴著一陣悅耳的音樂,一臺橘紅色的有棱有角的“鐵盒子”朝翟文凱緩緩“走”來,隨后在距離他還有約20厘米的地方自動停下。翟文凱緊鎖著眉頭,手指在鐵盒子的控制面板上不斷調試著。
翟文凱是青島科捷機器人有限公司售前技術支持工程師,他面前的這臺設備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自動導引運輸車)智能移動機器人。“播放音樂是個提醒作用,不過即便工作人員沒注意到它也不要緊,它會自動識別周圍障礙物并及時制動。”翟文凱介紹。
數十臺甚至數百臺AGV機器人穿梭在倉庫中,它們身上背負著重重的貨架,沿著精準規劃的路徑,將貨物送到需要的人身邊……這是AGV最典型的應用場景。以AGV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家族,科捷公司已經研發了數十種。
偌大的自動分揀線上已經見不到工作人員了。
作為機器人領域發展最成熟的板塊,工業機器人行業從2011年以來,銷量平均保持30%的年復合增速水平,是機械行業最景氣的子板塊之一。
“工業機器人其實是被市場倒逼出來的。”科捷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陶喜冰告訴半島記者。隨著社會發展,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力成本逐年提高。與此同時,機器人成本則隨著技術提高、原料豐富及應用普及在迅速降低。在2014年左右,兩者形成交叉。人們發現,使用機器人已經比雇用人工更實惠。工業機器人開始大爆發。
以橡膠輪胎行業為例,中國是輪胎第一生產大國,山東更是橡膠輪胎的重要產地,全球25%以上的橡膠輪胎產自山東。但一直以來,該行業產能比較落后,只能依靠高強度、高密集的勞動力來進行生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不高。陶喜冰說,自己曾多次到橡膠工廠考察,發現車間里的工人連70后都非常少,更不用說更年輕的80后90后了。
“全是重體力勞動,我們測算過,一個年產一千萬條輪胎的工廠大約需要3000名工人,每人每天需要搬運5噸重輪胎,不斷彎腰起身高強度勞動讓很多工人落下了職業病。而且橡膠車間的工作環境也比較惡劣,年輕人根本不愿意干。”陶喜冰說,打造一條自動化生產系統成了橡膠企業的迫切需求。
翟文凱在調試AGV機器人。
2017年3月,在科捷機器人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會上,“全鋼重載輪胎龍門機器人分揀碼垛系統”經國內權威專家鑒定為填補國內應用空白,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龍門機器人這項集成系統,可以說是改變了中國橡膠輪胎生產的工業面貌。”陶喜冰說道。
每秒鐘可以達到4.2米、一次抓舉的重量可以達到1.5噸、重復定位精度誤差在1毫米之內……全球能夠達到這樣高速度、高載重、高精度“三高”特性的企業只有三家,科捷的這一款龍門機器人深刻改變了中國橡膠輪胎行業在市場上的面貌。
“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做智能制造機器人行業的領頭羊,通過智能制造的力量實現傳統行業的變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陶喜冰說道。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內的巡邏機器人。
青島智造讓日本機器人下崗
不僅搬運這樣的重體力活,更多精細化的操作也開始由機器人接手。
作為富士康集團在大陸唯一的合作伙伴,科捷已經累計為富士康提供了20多條智能手機組裝生產線,3500多臺應用機器人,從最早的智能手機iPhone4到當下最新機型iPhoneX等都是通過科捷的自動生產線完成組裝生產的。
機械專業出身的陶喜冰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跟自動化打交道,自1998年國家開始對機器人行業進行立項開始,陶喜冰在這個行業里已經浸淫了20年,周圍也聚集了中國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批機器人研發人才團隊。
就是這個團隊,當初僅用了1個月就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制造出契合富士康生產線需求的機器人,并成功以低于對手一半的價格擠掉了當時一直“盤踞”在富士康的日本機器人企業,并從此開啟了跟富士康長達十余年的“戀愛”。
陶喜冰介紹,iPhone4的出現,不僅開啟了智能手機的發展大幕,更是革新了整個手機生產工藝。在此之前,手機幾乎都是塑料外殼,對安裝工藝要求并不高。而自iPhone4開始,金屬材質成為主流。材質的升級也刺激了手機組裝生產工藝的變革,全封閉的金屬外殼會產生電磁屏蔽,因此原有注塑機械手一體成形的工藝要改革,變成上中下U三段式拼接。這看似簡單的改變背后卻是整個組裝生產線的大震動。“以當下最先進的iPhoneX為例,整部手機內部有16個精密的異形件,這些零件形態各異,每個只有3毫米左右大小,這些零件必須準確無誤地安裝才能保證手機正常運行。”陶喜冰說。
“小黃人”在今年618購物節中起了大作用。
誰能完成這項精密安裝任務?這個任務落到了機器人頭上。經過反復的實驗,科捷研發的機器人最終攻克了這一難題,大大提高了手機良品率。
去年,科捷研發的自動分揀機器人再次給富士康和蘋果公司帶來驚喜。“原先蘋果手機在國內生產完畢后先要運回美國,從美國分裝完畢后再發往全球各地,這種方式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很高。”為了解決該問題,陶喜冰的團隊研發出一套全自動分揀系統:一個數千平方米的倉庫里只需十幾名工人,其余全部是分揀機器人,每天可以完成超過40萬部手機的分揀工作。而以往要完成這個量,至少需要上百名工人。
今年,隨著蘋果的新品即將上市,富士康又從科捷緊急定制了兩個自動分揀倉,分別位于太原和深圳。目前,兩個倉已經開始安裝調試,全力備戰今年下半年的蘋果新品發布。
場景化讓機器人更像人
相比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似乎更接近人們對機器人的想象。不過與已經比較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仍顯稚嫩。但事實上,就機器人能夠結合的應用場景而言,服務機器人的潛在市場規模要比僅能用在智能制造的工業機器人要廣闊多。
最近幾天,王運志的手機儼然成了熱線,來自全國甚至海外的業務咨詢電話讓他有些招架不住。
王運志是北京理工大學工學博士,研究方向是制造業商務智能技術,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青島克路德機器人有限公司CEO。在剛剛過去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克路德公司推出的迎賓、安防及送貨機器人火了。幾個憨態可掬、智能高效的小家伙穿梭于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幾乎每一位前來報道上合峰會的記者都會和它們打個招呼,指路、問天氣、賣萌……樣樣在行。
“想到會火,沒想到這么火。”王運志坦言,持續的高曝光度讓克路德機器人的關注度飆升。“打電話祝賀的就不說了,近期光主動聯系我們表達投資意愿的機構就有十多家,而且幾乎都是頭部機構。”王運志說,下一步他們將根據公司發展計劃,與這些投資者進行接觸,確定下一步的投融資計劃。
盡管業界普遍看好服務機器人的發展,但現實中依然存在大量待解的難題。開拓出一條真正切合用戶痛點的發展道路并不容易。不少服務機器人的功能性較弱,且存在體積龐大、動作遲緩、錯誤率較高、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有的服務機器人主要以“萌”為賣點,更像玩具而缺少實用價值,因此難以抓住用戶痛點,不能成為剛需。
王運志表示,將機器人應用場景化,是機器人發展的關鍵。特定場景下專用的機器人,單一能力已超越并逐步代替人工。克路德正是聚焦實際場景的應用需求,提供適用于不同規模、檔次、用戶形態的整體解決方案。
克路德機器人早在2015年10月就發布了家庭服務機器人,但很長時間里都看不到盈利前景,于是公司調整了服務方向,開始轉而尋找具體的應用場景。因為少海匯的優勢在住居領域,所以克路德開始圍繞智能家居、智慧社區、智慧酒店等不同的應用場景整合優勢資源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克路德運貨機器人以酒店為應用場景,專注顧客零散送貨服務,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酒店智能形象;安防機器人是無人駕駛技術最早的商業化應用,能夠實現在低速固定區域下的無人駕駛和監控上傳;迎賓機器人嵌入第三方業務硬件模塊,將查詢娛樂融為一體,時尚引領,創新體驗;AI智能音箱主導未來智慧生活,具有語音喚醒、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定制等多項功能;酒店入住機運用雙目活體攝像頭,人證合一,極大地簡化了業務辦理程序。
“它們確實解放了我”
“要是能帶著手機進倉,我的微信運動步數絕對每天都是第一名。”26歲的高齊已經在京東物流山東分公司干了7年,對他來說,每年“618”“雙11”都是對物流人員毅力和體力的極大考驗。
然而從今年起,一批機器人同事進駐倉庫,讓“高齊們”的工作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京東山東物流中心倉,京東自主研發的“天狼”系統徹底顛覆了以往人找貨的模式。半島記者在實地探訪時看到,以往低矮的貨架、密密麻麻的編號以及海量的儲貨框變成了數層樓高的蜂巢貨架,整齊有序的存儲空間,以往穿梭于貨架間的揀貨員變成了幾臺高速運轉的天狼SHUTTLE貨架穿梭車。
“機器人來以前,我們都是拿著訂單和RF槍跑著找貨架揀貨,現在只要在工作站等著機器人把貨架馱過來就行。”負責天狼末端工作站工作的王超告訴半島記者。京東平臺系統和倉庫機器人系統對接,從系統獲取訂單,機器人根據指令把裝有對應商品的貨框運到工作站,他根據屏幕提示從貨架揀選商品掃碼投入藍色料箱,之后機器人自動將貨框送回倉儲區。
“以前滿倉庫跑,大促期間每天30公里不在話下,現在只需要站在這里左右移動一下就可以了,我都擔心自己要墮落了。”分揀員王超打趣道。
京東物流山東分公司倉儲負責人鐘鵬告訴半島記者,這套天狼貨架的存儲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分揀效率提升5倍以上。在傳統倉內,一個分揀員一小時可以揀貨100單,而天狼系統一小時可以揀貨500單,每小時的出庫量可達1600箱。“基本上客戶在手機或者電腦端點擊下單后1小時,我們的自動系統就可以完成出貨了,而且準確率幾乎是100%,如果出現錯誤也絕對是人的錯,要么是沒設定好,要么是在輔助階段拿錯了貨。”
除了倉儲環節,山東物流中心分揀環節六七成的工作已經交給了“機器人”。在包裹分揀環節,半島記者看到,一個個“小黃人”馱著打包好的商品以3米/秒的速度不停“奔跑”。
工作人員只需將商品條形碼朝上放在“小黃人”身上,系統會自動掃描條形碼,迅速識別面單信息,并規劃最優投遞路線。地面370個格口對應著370個物流配送站點,小黃人會自動將商品送至對應的格口并傾斜托盤,商品便從格口掉落至下方的編織袋內。打包好的商品,通過傳統帶最終被送上不同方向的物流車。
“小黃人”怎么知道該往哪里走?答案全靠地面整齊黏貼的二維碼。這些二維碼就相當于經緯度,指揮著“小黃人”的方向。在不大的分揀中心,350臺分揀機器人,他們互不干擾,默默馱著自己的商品完成分揀工作。
“只可能人工把錯誤的條碼貼在了包裹上,小黃人不會錯,而且這么多機器人在不算大的區域內穿梭也絕對不會碰撞。”京東物流山東分公司分揀負責人王付良介紹。
自今年起,分揀中心引進了350臺小黃人分揀機器人,這些小家伙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工作崗位上,高峰期每天可分揀數十萬商品。在京東智慧物流的控制下,這些機器人只要電量低于設定值,它們就會自動前往充電樁充電,而且經過不斷優化充電環節,這些機器人可以實現自動充電5分鐘,連續工作4個小時。
中午時分,高齊和幾個同事按時到物流中心食堂吃飯,美美飽餐一頓后,他們還有時間再稍事休息。這在以往的電商大促中根本無法想象。“它們解放了我們。”高齊說。
搶飯碗?未來不缺崗位缺技能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第三,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中提出的三大法則已經成為現實中機器人工業的定律。而定律背后,是人類對機器人懷有的不安甚至恐懼。人們造出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自己的機器人,卻又擔心自己的價值受到挑戰。
已經從一線分揀員升級為機器人管家的高齊坦言,最開始他對機器人同事持過懷疑態度,他不確定它們是否能毫無誤差地運送貨架,他也擔心自己被撞到或者機器人之間發生撞車,更擔心一旦機器人熟悉了整個工作流程,自己和其他同事就要被淘汰了。
機器人的后來表現及帶來的變化很快打消了高齊的顧慮,現在他已經完全信賴甚至仰仗這些同事了。機器人來之前,在揀貨過程中,他有80%的時間都在不停走路,而現在他可以分配更多時間處理倉庫內更重要的問題了。
作為設計制造機器人的人,王運志表示,其實在很多領域,機器人已經悄然取代了人的工作。“之所以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那是因為這些領域的機器人不是以外界熟悉的‘人’的形象出現,但這一點也不阻礙其替代人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精密性高、勞動強度大、環境惡劣的崗位,機器換人早已變成現實。”
從求學就跟各種機器人打交道,機器人早已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過王運志強調,自己是典型的工科男,比較理性和克制,所以平時還是把機器人當工作對象看待,并沒有其他特殊的情感表露。“如果說有交流,那就是通過代碼、程序跟這些機器人交流,讓它們更加智能,更加接地氣。”
跟機器人打交道更久的陶喜冰則是悲觀中透著樂觀。他表示,在工業層面,機器人跟人搶飯碗的戲碼已經上演,而且會愈演愈烈。不過跟王運志的觀點一樣,陶喜冰認為短期內能被搶走的飯碗,也基本是人類不愿干或者干不了的工作。
陶喜冰認為,隨著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結合,未來機器人將取代絕大多數人類的工作崗位。不過到那時,社會物質財富已經極大豐富,機器人技術革命提高了社會整體福利,人們已經不需要為生計去工作,而是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精神層面的追求上。
美國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稱,從2010年到2016年,美國“新買機器人”的數量增長了13.67萬臺,而美國“制造業崗位”的數量則增加了89.4萬個,失業率則下降了5.1%。
從這組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出,機器人奪走人類“飯碗”的說法還為時過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天然認為,更為重要的是,機器人的增加,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企業乃至國家的競爭力。
事實上,產業界不乏“機器換人”“機器代人”說法的支持者。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高調宣布“百萬臺機器人計劃”,即通過3年時間引入100萬臺機器人,代替人工。然而多年過去,這家企業僅部署了幾萬臺機器人,而員工數量依然逾百萬人。
作為京東集團的技術擔當,京東X事業部總裁肖軍在接受半島記者采訪時也專門談到這個問題。他表示,技術升級勢必會影響到一些現有的傳統工作崗位,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技術革命也會不斷促進萬眾創新,人們會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創造性活動。
換言之,人工智能將緩解勞動力危機,使人們自由追求生活及工作新方式,從而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因此,準確地說,在未來不會出現崗位短缺,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匹配職業的技能的短缺。如同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等,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長久以來,新興科技帶來的問題都將被解決,從而使消費者們能夠享受與之而來的紅利。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