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共享單車倒閉了嗎?fo員工即將陸續搬離北京總部——位于中關村廣場的理想國際大廈。新辦公場所是互聯網金融中心,ofo回應稱租約到期。這意味著ofo共享單車要倒閉了嗎?
ofo瀕臨破產虧損超過一千億
ofo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咨詢公司企業法人變更,由戴威變更為陳正江(ofo創始團隊之一)。事件出來后,業內人士紛紛猜測,這要么是戴威出局的征兆,要么是為與供應商打官司做準備。
消費者則關心法人變更后,自己的押金能否拿回來。事實上,企業換法人本身并不稀奇,但ofo換法人是在最艱難的時刻,這就難免讓人浮想聯翩。在筆者看來,這恰恰是ofo內斗的再升華,創始團隊和投資者想把戴威出局。因為在他的一意孤行之下, ofo幾乎把“金主”都得罪了,如今面臨無人肯接盤的囧境。
2017年底是共享單車的重要轉折點。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向戴威提出合并建議,他認為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并的最好時機。如若不然就要一直融資打仗,一旦創始團隊的股份被稀釋超過50%,就沒什么意義了。毫無疑問,這位年輕的投資人還是拒絕了。
ofo單車損壞過多,只能走兩條路徑:要么融資把單車換新,要么被收購。但經歷了以上事件后,融資基本沒什么戲了,滴滴方面又鬧僵了,前路不由得令人擔憂。
透視中國經濟
截至2018年6月,四年的時間里,中關村創業大街及入駐機構累計孵化創業團隊2921家,其中海龜和外籍團隊355家,獲得融資1038家,融資成功率35.5%,總融資金額277.8億元。
普華永道思略特近日發布第14期全球創新1000強報告。報告發現,2018年全球創新1000強的研發支出總額上升了11.4%,達到7820億美元(約合54118億元)。阿里巴巴連續第三年位列中國企業研發支出榜首。
10月2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聞庫表示,前三季度中國工業通信業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明確汽車行業對外資全面開放時間表,實現一般制造業全面對外開放。上海自貿區電信開放政策推廣至所有自貿區。
當前,中國經濟改革進行時,環境復雜多變,圍繞著中國經濟運行態勢,眾說紛紜。
“外資撤離論”靠譜嗎?
今年以來,一些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業務調整引發關注,“外資撤離論”再次成為一些人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那么,這一論調到底靠譜嗎?不妨用數據和事實說話。
市場再現“外資撤離論”
今年1月,日本日東電工公司擬轉讓蘇州工廠股權;4月,韓國三星深圳工廠整體裁撤;7月,日本歐姆龍公司宣布蘇州工廠永久停工停產。
看到一些跨國公司把在中國的工廠關停,于是,就有人提出了“外資撤離”的論調。
“撤資確實存在,沒必要否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桑百川告訴中新網記者,但也要看到,很多撤資的企業是處在價值鏈低端、缺乏競爭力或是有污染性的,中國已經不再歡迎這類企業。
例如,全球最大的硬盤、磁盤和讀寫磁頭制造商——希捷在蘇州工廠的產品并非市場主流的新型固態硬盤,而是日薄西山的磁頭驅動傳統硬盤。由于經營狀況不佳,希捷關閉的也不僅是蘇州一家,其在全球范圍內的裁員達到14%。
還有一些外商因勢而變,調整企業布局,并非真正離開中國市場。比如日本歐姆龍公司,面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該公司一邊關閉蘇州工廠,一邊投資10億日元擴大上海工廠規模。由此可見,關閉并不等于撤離,歐姆龍只是換了一個方向。
在桑百川看來,僅用一句“外資撤離”簡單概括中國吸引外資的現狀是錯誤的,是在抹黑外商在中國的營商環境,甚至蓄意造成恐慌。
資料圖:商務部。
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越來越多
實際上,類似論調幾乎年年都有,但實踐證明,中國始終是吸引外資的熱土。
一組數據就可以證明。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5922家,同比增長95.1%;實際使用外資63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
記者注意到,2.9%的數字相比1-8月份的2.3%不降反增,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越來越多,“外資撤離論”怎么會站得住腳?
另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18年上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約470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1%,其整體水平處在至少十年來的歷史低位。但中國吸收外資實現逆勢增長,上半年中國吸收外資增長6%,總額超過7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
外商投資含金量越來越高
在外資規模擴大的同時,外商對中國投資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
據商務部數據,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8%,占比達22.5%。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37.5%、72.8%和64.1%。
以深圳為例,蘋果、微軟、高通、英特爾、三星等跨國公司積極在深圳設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截至2018年6月底,列入《財富》歷年排名世界500強的企業,已有219家赴深圳投資項目。
另外,汽車行業巨頭福特汽車10月24日宣布,將福特中國全面升級成為獨立業務單元。中國市場將與北美市場并列成為福特公司的核心市場。
“現狀是,勞動密集型、低端價值鏈企業離開了,技術密集型、高端價值鏈企業進來了。這正是高質量使用外資,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桑百川說。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此前也表示,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利用外資的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高端裝備制造的企業,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高的企業等,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利用外資的重點方向。
資料圖:2018年7月,美國車企特斯拉宣布在上海投資設廠。 中新社發 張亨偉 攝
外資不撤反增背后:外商的賬算得很清楚
眾多外資企業不僅沒有撤離中國,反而在不斷釋放投資中國市場的積極信號。
今年7月,美國車企特斯拉瞄準了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宣布在上海投資設廠,預計將達到年產50萬輛的產能水平。同月,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將投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化學品生產基地。
9月,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表示,計劃出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的貴金屬服務商賀利氏南京工廠正式啟用,總投資1.2億美元。
10月,西門子醫療上海實驗室診斷新工廠舉行奠基典禮,總投資達30億元人民幣。就在不久前,寶馬集團宣布新增對華投資30億歐元。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74%的會員企業計劃在2018年擴大在中國投資,這一比例為近年來的最高;約60%的會員企業視中國為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
對于這份報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回應稱,這說明,大部分在中國的美國企業繼續看好中國市場,認可中國投資環境正在持續優化,對中國投資信心進一步增強。
為何會對在中國的投資如此積極?
“外商非常看重中國廣闊的市場前景。這更多的是尚未被挖掘的潛在市場,是沒有變成現實的市場。”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消費升級正持續推進,消費越高級,產品的差異化就越大,就越需要多個國家合作完成,這也給外資帶來了機會。
白明強調,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吸引外資的因素之一。“我們不僅去產能,還在補短板,既要自主研發,又要引入技術和資本等外部資源。外商帶來真金白銀的技術,才能在中國市場抓住機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