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系列芯片的命運,與方舟科技董事長兼總裁李德磊的個人經歷密不可分。
自“方舟1號”開始,媒體和業(yè)界已經賦予了李德磊太多的角色:有人稱他為愛國學者;有人說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商人;當然,還有人直指其為投機者。
那么,李德磊有著怎樣的個人歷程?方舟科技又是怎么來的?也許,從這里可以窺出一點方舟3號擱淺的端倪。
前身BBT
迄今為止,網上能夠直接查到的與李德磊個人相關的信息其實并不多,只有一份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簡歷”。
據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所提供的校友錄信息,李德磊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80年留學加拿大,1982年獲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1986年獲博士學位。之后,李在加拿大約克(York)大學擔任終身教授,同時擔任加拿大國防部高級顧問。1995年,李德磊加入美國Motorola公司,擔任體系結構設計師;1997年加入日立美國半導體公司,擔任微處理器設計總監(jiān);1999年創(chuàng)建北京中芯微系統(tǒng)技術有限公司,后改名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裁。
而李德磊自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他在York大學更多地是專注于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主要工作內容是發(fā)表更多的論文,很少涉及應用。
“嚴格來說,CPU研究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的一個分支,二者基本上是從屬關系,這份簡歷只提到了一個大方向,計算機體系結構,那么有可能具體是做處理器研發(fā)的,也有可能是與處理器研發(fā)無關的。”有專家分析說。
那么,令倪光南院士所篤信的方舟科技可擔任國產CPU研發(fā)的技術源自何處?
與多名受訪者一樣,倪光南也提到了百拓立克公司(以下簡稱BBT)。
根據工商局的登記資料,與BBT有關的公司有兩個。
一個是1997年1月8日在京成立的內資公司,注冊資本100萬元,法定代表人胡銘曾占30%股份(胡銘曾當時為哈工大計算機學院教授),趙建勛出資40萬,占股40%,李洪澤占30%,其經營范圍主要包括技術開發(fā)、咨詢、轉讓和培訓。
另一個則是1999年9月28日在京成立的百拓立克(北京)電子有限公司,屬于外資,但已吊銷執(zhí)照,法定代表人也是胡銘曾,注冊資本200萬美金,主營業(yè)務包括研究、開發(fā)、生產計算機通信軟硬件、承接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工程、自產產品的技術咨詢、服務以及銷售。由于執(zhí)照已吊銷,其國外資金的股東身份暫時無法查證。
有趣的是,這兩個公司,無論是辦公地點(甚至包括其中辦公地點的變更),還是法定代表人,都與后來于2000年3月8日在京注冊成立的北京中芯微系統(tǒng)技術有限公司(方舟科技的前身)完全一致。
有知情人士透露,BBT當年主要做的是外包業(yè)務,承接的業(yè)務主要來自美國日立半導體公司,主要做的是基于SH-3?CPU(日立某種型號的芯片)的相關業(yè)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BBT內資公司成立的當年,李德磊由美國Motorola公司離職,加入日立美國半導體公司。上述知情人士稱,日立美國選擇由BBT承攬的外包業(yè)務,正是由李德磊所一手促成的。
這個消息得到了中關村軟件園內部人士的認可,但該人士表示,李德磊當年曾為北京拉來大筆的外包業(yè)務,這個貢獻不容抹煞。
業(yè)界有一種傳言,稱BBT附屬于美國日立半導體公司。但就工商資料來看,BBT最初僅僅是一家民營企業(yè),與日立并不相關。有業(yè)內人士解釋,如果BBT是做外包的,而又承接了日立美國的項目,那么由甲方出資、乙方開發(fā)單個項目是正常的,并不能將之視為甲方的附屬公司。
正因BBT在1997年到1999年所經歷的外包業(yè)務的鍛煉,使一支了解做CPU的技術隊伍完成了最初的資金與技術積累,為做國產CPU打下了實力。
方舟科技的幾次變更
據媒體報道,1999年,與日立美國的合同結束之后,李德磊辭去日立美國和York大學的終身教授職務,回到國內開創(chuàng)公司。
2000年3月8日,北京中芯微系統(tǒng)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芯微系統(tǒng)公司)在中關村成立。這個公司一直被稱為是李德磊回國創(chuàng)立的,但是,根據工商局資料,其法定代表人為胡銘曾,注冊資本600萬元。股東包括:李德晶210萬,張雅軍210萬,趙建勛90萬,胡銘曾90萬。
其中,李德晶是李德磊的弟弟,而張雅軍與李德晶是夫妻。
據媒體報道,從1999年李德磊歸國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中芯微系統(tǒng)公司一直在保密狀態(tài)下運營,整個開發(fā)組不允許上網,不允許收發(fā)電子郵件,不可以隨意攜帶物品進出辦公室,甚至電腦都沒有軟驅和光驅,直至2001年方舟1號橫空出世。
2002年12月9日,中芯微系統(tǒng)公司在北京市工商局申請變更為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此時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李德磊。事實上,按工商局的資料,中芯微系統(tǒng)在申請公司名稱變更時,其法定代表人的名字已變更為李德磊,也就是說,中間有一次法定代表人變更,由胡銘曾變?yōu)槔畹吕冢浾呱形床榈较嚓P的變更資料。
就在公司名稱變更的當月,方舟科技高調對外發(fā)布“方舟2號”。
而此時的方舟科技,注冊資本已變?yōu)?240萬元。
其股權結構如下:注冊于英屬開曼群島的中芯微系統(tǒng)(集團)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加拿大籍華僑李德磊,以人民幣現金37.52萬元,占24.8%股份;深圳市中緯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劉斌,以人民幣現金279.744萬元,占21.06%股份;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發(fā)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李保欣以5000萬元入股占5%股份;其弟李德晶占剩余所有的45.36%股份。
到2004年3月的工商局年檢報表中,方舟科技的資產總額已高達11463.85萬元。而當年營業(yè)額僅有608.32萬元,出口創(chuàng)匯額8.41萬,負債資本高達2235.21萬元。
李德磊的個人財富此時已飛躍了數個臺階。
但就在方舟科技的資產與李德磊個人財富都飛躍攀升的同時,已超過863合同規(guī)定期限的方舟3號,其研發(fā)已陷于停滯。
自“方舟1號”開始,媒體和業(yè)界已經賦予了李德磊太多的角色:有人稱他為愛國學者;有人說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商人;當然,還有人直指其為投機者。
那么,李德磊有著怎樣的個人歷程?方舟科技又是怎么來的?也許,從這里可以窺出一點方舟3號擱淺的端倪。
前身BBT
迄今為止,網上能夠直接查到的與李德磊個人相關的信息其實并不多,只有一份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簡歷”。
據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所提供的校友錄信息,李德磊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80年留學加拿大,1982年獲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1986年獲博士學位。之后,李在加拿大約克(York)大學擔任終身教授,同時擔任加拿大國防部高級顧問。1995年,李德磊加入美國Motorola公司,擔任體系結構設計師;1997年加入日立美國半導體公司,擔任微處理器設計總監(jiān);1999年創(chuàng)建北京中芯微系統(tǒng)技術有限公司,后改名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裁。
而李德磊自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他在York大學更多地是專注于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主要工作內容是發(fā)表更多的論文,很少涉及應用。
“嚴格來說,CPU研究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的一個分支,二者基本上是從屬關系,這份簡歷只提到了一個大方向,計算機體系結構,那么有可能具體是做處理器研發(fā)的,也有可能是與處理器研發(fā)無關的。”有專家分析說。
那么,令倪光南院士所篤信的方舟科技可擔任國產CPU研發(fā)的技術源自何處?
與多名受訪者一樣,倪光南也提到了百拓立克公司(以下簡稱BBT)。
根據工商局的登記資料,與BBT有關的公司有兩個。
一個是1997年1月8日在京成立的內資公司,注冊資本100萬元,法定代表人胡銘曾占30%股份(胡銘曾當時為哈工大計算機學院教授),趙建勛出資40萬,占股40%,李洪澤占30%,其經營范圍主要包括技術開發(fā)、咨詢、轉讓和培訓。
另一個則是1999年9月28日在京成立的百拓立克(北京)電子有限公司,屬于外資,但已吊銷執(zhí)照,法定代表人也是胡銘曾,注冊資本200萬美金,主營業(yè)務包括研究、開發(fā)、生產計算機通信軟硬件、承接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工程、自產產品的技術咨詢、服務以及銷售。由于執(zhí)照已吊銷,其國外資金的股東身份暫時無法查證。
有趣的是,這兩個公司,無論是辦公地點(甚至包括其中辦公地點的變更),還是法定代表人,都與后來于2000年3月8日在京注冊成立的北京中芯微系統(tǒng)技術有限公司(方舟科技的前身)完全一致。
有知情人士透露,BBT當年主要做的是外包業(yè)務,承接的業(yè)務主要來自美國日立半導體公司,主要做的是基于SH-3?CPU(日立某種型號的芯片)的相關業(yè)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BBT內資公司成立的當年,李德磊由美國Motorola公司離職,加入日立美國半導體公司。上述知情人士稱,日立美國選擇由BBT承攬的外包業(yè)務,正是由李德磊所一手促成的。
這個消息得到了中關村軟件園內部人士的認可,但該人士表示,李德磊當年曾為北京拉來大筆的外包業(yè)務,這個貢獻不容抹煞。
業(yè)界有一種傳言,稱BBT附屬于美國日立半導體公司。但就工商資料來看,BBT最初僅僅是一家民營企業(yè),與日立并不相關。有業(yè)內人士解釋,如果BBT是做外包的,而又承接了日立美國的項目,那么由甲方出資、乙方開發(fā)單個項目是正常的,并不能將之視為甲方的附屬公司。
正因BBT在1997年到1999年所經歷的外包業(yè)務的鍛煉,使一支了解做CPU的技術隊伍完成了最初的資金與技術積累,為做國產CPU打下了實力。
方舟科技的幾次變更
據媒體報道,1999年,與日立美國的合同結束之后,李德磊辭去日立美國和York大學的終身教授職務,回到國內開創(chuàng)公司。
2000年3月8日,北京中芯微系統(tǒng)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芯微系統(tǒng)公司)在中關村成立。這個公司一直被稱為是李德磊回國創(chuàng)立的,但是,根據工商局資料,其法定代表人為胡銘曾,注冊資本600萬元。股東包括:李德晶210萬,張雅軍210萬,趙建勛90萬,胡銘曾90萬。
其中,李德晶是李德磊的弟弟,而張雅軍與李德晶是夫妻。
據媒體報道,從1999年李德磊歸國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中芯微系統(tǒng)公司一直在保密狀態(tài)下運營,整個開發(fā)組不允許上網,不允許收發(fā)電子郵件,不可以隨意攜帶物品進出辦公室,甚至電腦都沒有軟驅和光驅,直至2001年方舟1號橫空出世。
2002年12月9日,中芯微系統(tǒng)公司在北京市工商局申請變更為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此時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李德磊。事實上,按工商局的資料,中芯微系統(tǒng)在申請公司名稱變更時,其法定代表人的名字已變更為李德磊,也就是說,中間有一次法定代表人變更,由胡銘曾變?yōu)槔畹吕冢浾呱形床榈较嚓P的變更資料。
就在公司名稱變更的當月,方舟科技高調對外發(fā)布“方舟2號”。
而此時的方舟科技,注冊資本已變?yōu)?240萬元。
其股權結構如下:注冊于英屬開曼群島的中芯微系統(tǒng)(集團)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加拿大籍華僑李德磊,以人民幣現金37.52萬元,占24.8%股份;深圳市中緯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劉斌,以人民幣現金279.744萬元,占21.06%股份;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發(fā)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李保欣以5000萬元入股占5%股份;其弟李德晶占剩余所有的45.36%股份。
到2004年3月的工商局年檢報表中,方舟科技的資產總額已高達11463.85萬元。而當年營業(yè)額僅有608.32萬元,出口創(chuàng)匯額8.41萬,負債資本高達2235.21萬元。
李德磊的個人財富此時已飛躍了數個臺階。
但就在方舟科技的資產與李德磊個人財富都飛躍攀升的同時,已超過863合同規(guī)定期限的方舟3號,其研發(fā)已陷于停滯。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