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期,在華晶引進日本東芝集成電路的同時,南韓三星也向日本東芝引進了同樣的IC生產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三星的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已經躋身世界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前列,三星公司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集成電路制造商和供應商。一個政治巨人,一個泱泱大國,竟自嘆連一個三流小國家都不如,難道是水土異也?
一、中國集成電路的崛起
中國集成電路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從無錫華晶(742廠)引進日本東芝的集成電路生產線開始的,華晶引進集成電路生產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當時大量引進彩色電視機生產線的各彩電生產廠進行元器件配套。除了無錫華晶之外,先后還有上海貝嶺、上海飛利浦和深圳賽意法等企業也從國外引進集成電路生產線。
1979年上海金星電視機廠(原英雄牌鋼筆廠)是中國第一家從日本(日立)引進彩色電視機生產技術的彩電生產廠,緊接著在全國各省市都爭先恐后引進國外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如:天津北京牌電視機廠(712廠)、北京牡丹電視機廠、西安黃河電視機廠、四川長虹電視機廠、南京熊貓電視機廠等。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中國先后從國外引進彩電生產技術的企業大約有30多家。到了1986年的時候,中國從事彩電生產的企業一下子達到147家,這種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當然,所有的電視機生產線引進項目都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因此,彩電產業是我國電子工業發展最快的行業,我國電子工業的騰飛就是從引進電視機生產技術開始的。
我國在引進日本東芝的集成電路生產線之前,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幾乎是一片空白,這是由于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基本上是一個與世界隔絕的國家,那時候,國內可以拿得出手的集成電路貢品,大概只有幾種門數不超過50個的TTL(晶體管-晶體管邏輯電路)集成電路。
我國在引進彩電生產技術之初,基本上都是采用來料組裝的方式進行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SKD或CKD(散件組裝)生產線。由于進口材料需要外匯,因此,來料配額還是由政府部門直接統管;每年年初,全國將近150家彩電企業都要集中到北京開會,大家都絞盡腦筋向政府爭要配額。我國政府把彩電技術引進作為國家電子工業發展起步的同時,也把元器件技術引進定為彩電國產化的“一條龍”工程,使我國的基礎電子元器件工業也得到飛速發展。因此,“來料加工”一時成為了我國技術引進的代名詞,我國電子工業的快速發展基本上就是以“來料加工”起步的。
1984年電子工業部做出了加速彩電國產化步伐的決策,實施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并成立了彩電國產化領導小組(組長趙漢鼎);1985年國家經委把彩電國產化列為全國12項重大引進消化吸收項目之一,對彩電國產化的技術引進、技術改造、技術開發,從政策和資金上***予了重點支持;電子工業部和冶金、化工、輕工、紡織、建材等九個部委聯合召開會議,部署了彩電原材料的國產化工作。彩電國產化領導小組還組織成立了一個由北京三所牽頭,全國30多家電視機廠參與的彩電技術聯合設計小組,為全國的電視機廠設計國產電視機。當時,人們都風趣地把這種聯合設計的電視機稱為“中華牌電視機”。
1990年以后,我國的彩電配套廠基本建立,彩色顯像管廠有陜西彩虹、北京松下、南京華菲、上海永新、東莞福地、深圳賽格日立、以及三星等;集成電路生產廠有無錫華晶、上海菲利蒲、上海貝嶺、深圳賽意法等;晶體管廠有佛山無線電四廠;電容器廠有廈門法拉和佛山無線電三廠等;而后,在廣東、浙江、江蘇等地也先后出現了成千上萬的地方民營企業,專門從事各種電子元器件的來料加工生產,現在,這些企業大多數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工業的主要元器件供應商,是中國電子產品配套市場中的生力軍。
二、迷霧中的中國集成電路企業
1980~1995年是中國彩電企業行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的實施,改變了我國主要依靠散件組裝彩電的狀況,僅僅經過15年的努力,彩電國產化水平就基本達到了95%以上,除了極少部分IC還需要進口外,其它器件全部可以采用國產化。據測算,每年可節省外匯135億美元(當年市值),彩電企業成為產值和利稅大戶。
在此期間,華晶集成電路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以此,華晶集成電路生產廠很快就發展成為華晶集團。直到1995年,華晶生產的TA兩片IC(TA7680、TA7698)產品一直都是供不應求,年產值達幾十億元(當年市值),每年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美金。可惜好景不長,正是由于華晶公司這個IC產品十幾年來一直供不應求,使得華晶公司太安于現狀,一直只愿意充當來料加工這個角色,沒有存心自己搞技術開發,幾年之后,在國外彩電IC一代接一代地推出新產品的時候,華晶的IC產品相形見絀,再無人問津,從此一蹶不振。不過,這也不能全怪華晶,因為,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企業的生死主要還是由政府部門來決定。
在華晶引進日本東芝集成電路的同時,南韓三星也向日本東芝引進了同樣的IC生產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三星的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已經躋身世界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前列,三星公司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集成電路制造商和供應商。一個政治巨人,一個泱泱大國,竟自嘆連一個三流小國家都不如,難道是水土異也?
跟隨華晶集團而去的還有一大批彩色電視機生產廠,如:上海金星電視機廠、上海飛躍電視機廠、南京熊貓電視機廠、天津北京牌電視機廠、北京牡丹牌電視機廠、西安黃河電視機廠、武漢電視機廠、杭州西湖電視機廠等等,這些都是當年擲地有聲的名牌電視機廠。
1995年以后,由于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以及數字技術在電視機中的應用,首先是逐行掃描電視機,而后是數字顯示器(平板電視)的出現,以及模擬電視逐步被數字電視取代,使原來***國內電視機配套的IC企業幾乎全部退出了中國的電視機市場。2000年之后,幾乎沒有一家國產IC企業的產品能夠再進入中國的彩電市場,盡管國家***予IC制造企業很多優惠政策,并且中國的彩電產量還是排名世界第一,這種結局,不但使從事IC制造企業臉色難看,也令大量使用IC的人感到嘆息。
目前,我國的IC應用市場最大的還是在家電和通信產品兩個領域,中國的彩電市場一直在線性增長, 2003年,中國的彩電年產量達8230萬臺,2010年達到了歷史最高點11493萬臺;手機產量每年超過5億部,2010年中國手機產量超過7億部; 2008年我國生產電腦1.47億臺,占全球2008年3.022億臺電腦銷量的一半;還有大量的附屬產品,如DVD、電腦顯示器、電源適配器等產品。在這些消費電子產品中,IC的產值約占總產值的20~25%,由此可以估算出,光這幾大家電產品使用IC的市場,就超過3000億元。
雖然中國的IC用量逐年在增加,但中國的IC企業開發或生產的IC產品在這些家電產品中占的比例卻非常小,并且越往后,國產IC在家電產品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現在,在集成電路世界,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草寇打敗正規軍的例子處處皆是。例如,現在國產彩電和手機大量使用的IC產品,分別都是兩個以前聞所未聞的***公司生產的,一個叫MStar,另一個叫MTK。這兩家公司以前都不是IC班科出身,但他們的IC產品卻能統領中國IC市場的半邊江山,這個例子更應該值得我們好好分析。
在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速度突飛猛進的年代,出手要快,服務要好,價格合理,這三個要素可能是IC公司贏得市場的主要原因。在MStar出臺之前,國際上很多著名IC廠家都曾到過中國的彩電企業推銷其IC產品或技術方案,如,美國著名的數字電視IC廠家,TELELOGIC和ZORAN公司,他們在向中國彩電企業推銷技術方案時,首要條件就是要***他們先交3萬元入門費,他們才愿意提供IC技術資料和軟件開發平臺,他的合理解釋是要收DEMO的開發費。顯然,這是他們認為***女兒不愁嫁的傲慢,這個條件對于所有的中國彩電企業都是不可接受的。
現在很多***的IC廠商,以及LCD模組生產商,幾乎都已把IC的全部應用技術向整機廠開放和提供全套技術服務,只要整機廠愿意做或能做的,他們都愿意轉讓***整機廠來做,整機廠不愿意做或不能做的,他們才自己做。例如,***奇美的LCD平板顯示器面板生產技術,他們的生產技術基本上都已對整機廠開放,只要整機廠愿意做的,他們都讓整機廠來做;現在,他們基本上只剩下做平板玻璃這道工序,其它工序,基本上都已轉移到整機生產的模組廠手中。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快速擴張產量。
對比之下,我國的京東方和上廣電兩個LCD平板顯示器面板廠,每年虧損十幾億(京東方累計虧損超過40億,上廣電累計超過***),原因何在,不是很清楚了嗎。
與20年前不同的是,那時候,西方8國把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和電腦技術定義為尖端科學技術,限制向中國出口,因此,中國只能通過8國以外的日本進口集成電路生產技術。由于當年的電子產品功能單一,電路也比較簡單,用集成電路制造的電視機、收錄機、收音機,顯然要比分立器件組成的電視機、收錄機、收音機體積小和技術性能更優越。特別是那時候,中國的集成電路技術與西方相比,要落后好幾十年(如果不引進的話),集成電路是一個緊俏產品,所以,那時候的集成電路技術是主導電子產品技術發展的動力。因此,華晶從日本東芝引進的兩塊集成電路(TA7680、TA7698)才能供養得起中國150多家彩電生產企業存活15年之久。
20年后,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已經下凡人間,今天很多小的技術開發公司都可以設計集成電路,并且由于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要求越來越快,使得從事電子技術的企業行動節拍也要加快,這必然要分工越來越細,集成電路就是一個把分工越來越細的功能模塊(電路)不斷進行重新組合,變成一個組件,以達到節省空間,降低成本和擴展更多的功能。因此,我們不能把IC再當成一個標準產品,IC對于整機而言,它只是一個配件,即IC已經不能像20年前那樣,被當成一個標準產品統領整機的技術發展;或者從整個產品生產過程來說,IC制造只不過是整機制造過程中的一個部份。
現在的整機企業已經與20年前的角色完全不同,它已經從一個原來既做產品設計,又做產品加工的企業,演變成為一個技術集成商或系統集成商,他現在的主要角色就是搭建一個技術服務平臺,讓各元件商以及技術提供商在他構建的平臺上演戲。例如,目前世界上著名的蘋果公司,他就是一個技術集成商或系統集成商,他把實現產品集成的各種技術以及每個器件的生產和產品的每道生產工序都分包出去,自己只做技術項目開發和技術管理,連產品設計自己都不再做;戴爾電腦商和NOKIA也是屬于這種角色。
由于整機企業角色的轉變,所以,現在很多產品設計公司或方案設計公司在不斷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山寨產品也逐步充斥市場,或許將來山寨產品還會成為主流產品。因為,中國的現有管理體制已經遠遠無法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例如,我們國家的很多電子產品技術標準已經有十幾年或二十多年沒有更新了,這些沒有技術標準(這里指國標)的產品,只能淪落為山寨產品。
三、18號文為中國集成電路發展鼓氣
1995年以后,隨著華晶集成電路轟然倒下,中國集成電路發展開始出現低迷狀態,中國政府也不愿意看到這種狀況繼續發展下去,于是中國政府開始轉變策略,由原來重點扶植國營集成電路企業,轉變為全面扶植民營企業參與IC產品技術開發和生產,《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即18號文,就是這個關鍵時刻印發的。
2000年以后,在18號文鼓舞下,國家開始大力扶植民營企業參與IC產品技術開發和生產,因此,海外很多IC生產企業都搬遷或轉移到中國投資,很多海外留學人員也紛紛回國成立IC設計公司。2002年,臺積電第一個與上海松江區政府簽署總投資額為100億美元的集成電路制造大項目,到2006年的時候,我國每年在IC方面的投入就是2000年以前20年的總和,其中,光臺積電一家公司于2003年就投資了5600萬美元。與此同時,原來從事IC制造的多個國營企業慢慢淡出中國家電行業的視線。
從表面上看,18號文件對鼓勵國產IC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好的,但對于一些小的IC設計企業就很難落到實處。因為,就數量而言,目前中國的IC企業大部份都是從事IC設計的小公司,而18號文件針對的主要是大型IC制造企業,換句話來說,大型IC制造企業從18號文件中撈到的好處要遠遠比小的IC設計企業多得多,而對于一些小的IC設計企業,或技術服務類公司來說,優惠政策很難落到實處。
因為,很多小IC設計公司都是屬于私人投資,而私人企業投資的資金來源與大公司投資資金來源完全不同。私人投資的資金本來就屬于個人消費資金,在他們投資之前,這些私人資金是交過個人所得稅了的,如果作為投資,政府應該先把他們以前所交的個人所得稅全部退還,或者要等到他們的企業開始盈利以后才開始交稅。但現在好像政府的政策并不是這樣,而是企業越大越優惠,投資越大優惠越多,甚至優惠到連廠房租金和水電費都可以免交。
在經營方面,小企業所遇到的困難也要比大企業多得多。很多大企業可以向銀行貸款,或拖欠供應商的錢,甚至還可以通過開承兌匯票來賺供應商的錢,而大部分小企業就沒有這些優越條件。所以,如,北京、深圳,每年都有一大批小企業誕生,同時也有一大批小企業倒閉,根據北京工商管理部門的統計,北京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2.9年。
其實,很多大的IC企業都是由小的IC企業通過不斷成長而變大的,而在他們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更需要政府的優惠政策來扶持。
IC設計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由于這種從事IC設計的企業要求技術人員的素質比較高,技術人員跳槽的事情是經常的,這與小公司因買不起貴重設備只能租用的事情是很類似的。很多IC設計公司的創始人都是從大公司中跳槽出來的,這種新成立的IC設計公司,其創新動力遠遠要比大公司強大,但他們所承擔的風險也會遠遠比大公司大。如國外的TI、INTEL公司都是從仙童公司跳槽出來的技術員創辦的,這些新公司的創立,***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不斷增添新的動力。如果政府真的是為了中國的IC企業能夠快速發展,就應該在扶植小IC公司成長方面多下工夫。
在深圳,政府為了鼓勵整機企業使用國產嵌入式軟件,以前也***過整機廠一定的獎勵或優惠政策,但這種優惠政策實際上很難實施,因為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很難量化,申報退稅的手續非常麻煩,所以,很多企業都不愿意申報。
初步估計,目前中國大約有500多家從事IC設計的公司,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在2003年前后,暴漲式地增長起來的。由于2001年以后,國外IC行業不景氣,很多在國外從事IC設計的留學生都打轉回國創辦IC設計公司。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可以看出,這些從事IC設計的公司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并不是因為國內的IC加工企業生產能力有限,不能滿足這些IC設計公司對產量的要求,而是這些IC設計公司開發出來的產品很難找到用戶,這種情況從每年在深圳舉辦的各種IC技術交流會上都可以看到。這說明,中國的IC產業發展的瓶頸并不是在IC加工能力上,而是IC設計公司沒有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盡管中國現在的IC生產能力并不欠缺,但從戰略方面考慮,中國還是應該加大IC生產能力的建設,然后通過政府補貼,把進口IC的價格打下去,這對中國的電子工業發展有好處。這兩年,國家實行對家電下鄉進行補貼以及家電以舊換新的優惠政策,不但救活了一大批因金融危機產品出口受阻,將要面臨倒閉的家電企業,還使得很多進口家電都被拒在了中國的門外。以此類似,通過18號文件的落實,若干年之后,在中國的IC市場上,中國的IC企業將會一統天下。不過這種做法,多少也會引起美國的《謝爾曼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白眼。
四、中國集成電路發展適逢春雨
***在2011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建設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加快實現‘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示范應用。加快推進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
不難發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列在所有產業的第一位,而列第二位才是節能環保產業。這將表明,中國現有的很多傳統產業都將要被進行技術改造或產業轉型,以適應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應該說,“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實現“三網融合”,會***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帶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三網融合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被人提出來了,如今已經成為國際發展的主流趨勢,2001年3月15日通過的我國十五計劃綱要,就已經明確提出“促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但由于國家在平衡各個利益部門的利益問題沒有解決,一直拖到今日還遲遲沒有啟動實施。
什么是“三網融合”?“三網融合”在技術上就是“三網合一”。“三網合一”就是通過技術改造,把現有的電信網和電視網統統合并到計算機網絡上,只有計算機網絡才能實現寬帶信號傳輸。有人想踢開計算機網絡,想用電信網或電視網來實現三網合一,在技術上是行不通的。他們所謂的“三網融合”實際上就是像現在中國的數字電視發展過程一樣,有些和尚故意念錯經,把數字電視機頂盒說成是數字電視。實際上數字電視機頂盒并不是數字電視,而只是一種收費電視。
如果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的深圳,能夠開個好頭,聯合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甚至聯合***地區,一起制定我們自己的三網合一標準,并且在這些地區優先實施三網合一工程,等時機成熟之后再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我想,全中國人民一定會感謝我們,這對兩岸實現和平統一有好處,對兩岸三地實現互聯互通也非常有好處,對實現亞太區的永久和平有好處。
實現三網合一需要購置大量的有線和無線路由器以及電腦設備,在這些產品中不但含有大量集成電路,而且還含有大量的軟件技術。初步估計,三網合一項目啟動以后,這幾個地區每年的IC用量將會達到2000億元以上,相當于目前國內IC用量的三分之一;軟件產值將超過千億元,這正好與18號文的內容完全吻合。
另外,深圳聯合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區實施三網合一工程:有利于繼續保持深圳作為特區的敢闖特色;有利于亞太地區的經濟繁榮;有利于深化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打破現有管理體系中的行政壟斷;有利于繼續保持深圳經濟的快速增長,要么,深圳光靠金融、旅游、房地產三塊牌子,很難支撐深圳后20年的經濟發展,因為高新技術在深圳越來越沒有優勢。
***在集成電路制造技術方面遠遠高于國內,香港在信息技術方面也領先國內,而在投資方面深圳有優勢,通過項目上市很容易就可以籌到項目資金。因此,三方合作實施三網合一工程是最佳拍檔,是天賜良機。
只有實現三網合一以后,中國的云計算機夢想才有可能得以實現。如果深圳不優于全國先實現三網合一,好像與他現在穿的外衣有點不太相符。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