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淘汰隨時發生在每一分每一秒之中。在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量產落地之前,燒錢的現狀還無法改變,凜冽的寒冬也將持續下去。就目前來看,距離真正實現自動駕駛還有一段距離,但隨著5G技術的賦能和國內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完善與促進,自動駕駛夢想成真將不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近兩年,“市場下行”四個字猶如城市上空的霧霾一般,將大部分車企籠罩在壓抑的黑影之中。
2019年年過一半,從全球車市的數據來看,基本也都呈現出了下滑的趨勢。國內車市更甚,不僅整體車市不景氣,就連一時風頭無兩的造車新勢力也危機頻現。
車市寒冬來襲,形勢嚴峻。自動駕駛領域,凜冽寒冬更是早已“摧枯拉朽”,讓涉足前沿科技的企業,不斷跌向破產深淵,“投資黑洞”也不斷吞噬著行業愿景。
寒冬已至,淘汰賽打響
就在近日,一家名為Oryx的自動駕駛公司正式宣布關停,創始人David Ben Bassat告訴公司的45名員工,盡管公司還剩大約4000萬美元,足夠再運營3至4年,卻仍將公司關停,并努力將剩余的4000萬美元資金返還給投資者。
事實上,這早已不是第一家關停的自動駕駛公司了,在2014、2015年那個自動駕駛熱潮興起的年代,不少人投身其中,試圖把握住時代的脈搏,但當熱潮褪去,又有不少人最終被拍在了沙灘上。
來自前蘋果iPod工程師的Bryson Gardner就是其中一員,他創立Pearl Automation之初便是押注了汽車行業的自動化趨勢,作為開發自主駕駛技術的第一步,公司產品定位在無線后視攝像機上,這樣的做法算是自動駕駛公司中比較保守的。
然而保守著陸的Pearl Automation還是未能得到理想的銷售情況,隨后便在成立僅三年左右的時間里迅速滑落直至關停。
相同的倒閉命運也發生在Drive.ai身上,該公司曾是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企業,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研究用深度學習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自動駕駛。根據之前Drive.ai所稱,其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達到了L4級別,這在當時的自動駕駛領域,屬于相當前沿的位置。
時至今日,高階自動駕駛系統也大多處在條件有限的行駛道路之中,更別提對于當時的 Drive.ai來說,想要真正實現的日常自動駕駛有多難,頻頻無法實現諾言的它,最終在一次次質疑聲中勢頹。
壓力同時還來自頭部企業的突飛猛進,谷歌旗下的Waymo是行業內不折不扣的“領軍者”,根據去年48家主流自動駕駛公司提交的數據來看,Waymo的98輛自動駕駛汽車行駛了約202萬公里,是排名第二通用Cruise的近3倍。
“先頭部隊”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壓縮了尾部企業的生存空間,使得二者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間接加速了尾部企業的消亡。
寒冬已至,淘汰隨時發生在每一分每一秒之中。
背靠資本,難以落地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是一項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資本在該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決定著每家企業的生存和消亡。可是經歷了前些年的投資浪潮之后,現階段的自動駕駛行業已經趨于冷靜,想要獲得大規模融資已經變得非常困難,若非拿出具有實際意義的技術進展或是產品,是無法獲得資本注入的。資本和技術上的瓶頸是現行自動駕駛公司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然而現實是,兩種瓶頸總是相伴而生,相輔相成。Drive.ai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企業,2017年9月之前,其已經完成五輪共7700萬美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可之后的一段時間里,Drive.ai未能落地所宣稱的L4級自動駕駛,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Drive.ai未能獲得任何一筆融資,工程師也相繼離職。曾經輝煌無比的Drive.ai最終沒能避免衰敗的命運。
不光是尾部企業,諸如Waymo這樣的頭部企業也不能擺脫資金上的壓力。今年年初,Waymo開始對外銷售其LiDAR(激光雷達)傳感器,只要與與Waymo核心業務RoboTaxi不存在競爭關系的公司,均可以購買其產品。此舉可看出Waymo想要通過銷售旗下產品反哺公司的意圖。
這還不夠,甚至有消息傳出Waymo或在尋求更多的外部投資。據悉,Waymo母公司Alphabet每年向Waymo至少投入10億美元,卻仍然無法滿足Waymo的“大胃口”,自動駕駛的燒錢速度可見一斑。
不僅是資金上的瓶頸,技術上的瓶頸更是困擾自動駕駛公司們的“老大難”問題。如人們所說:“從1到10很容易,但從0到1,卻難如登天。”正是這0到1微小差距,壓倒了絕大多數的自動駕駛公司。
且不說高階自動駕駛系統的落地,就拿上述Pearl Automation所研發的無線后視攝像頭來看,即使擁有WIFI連接、便于安裝、無需在車身上鉆洞等諸多便利,但因商業化程度不高,500美金的售價比同類型產品高出兩倍之多,高昂的售價并不能讓消費者為之買單。
在零部件的生產成本方面,頭部企業Waymo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出售激光雷達傳感器也是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但是真正落地自動駕駛系統距離消費者還有多久呢?
2016年,Uber曾預測2020年左右,汽車將不再需要人類安全駕駛員,數萬輛完全自動駕駛的Uber出租車將出現在13個最大城市。
然而隨后卻被“打臉”,公司內部高級技術團隊負責人表示,這些數字只是假設和估計。我認為這份文件中的任何內容都不準確。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從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速度來看,如今再也沒有人敢說出這樣的話了。
反之,即使是“領軍者”Waymo也變得更加小心謹慎,首席執行官John Krafcik說到:“自動駕駛汽車要在公路上普及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惡劣天氣、建筑工地或緊急設備密集的地區等復雜環境中行駛,它們可能全程需要人的幫助。”
或許在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量產落地之前,燒錢的現狀還無法改變,凜冽的寒冬也將持續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海外自動駕駛的殘酷,國內自動駕駛的發展更傾向于“抱團”,長城攜手BAT、長安聯合騰訊,華為等,均依托于5G技術獲得了喜人的成績。
就目前來看,距離真正實現自動駕駛還有一定的難度,但隨著5G技術的賦能和國內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完善與促進,自動駕駛夢想成真將不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來源: 汽車頭條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