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地說,物聯網正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而其中,汽車行業的迭代升級可以說是速度驚人。
目前,汽車行業正在步入以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為代表的新四化時代。所謂智能化,即自動駕駛,已成為全球車企的兵家必爭的之地。隨著5G技術的商用,自動駕駛也迎來了落地契機。近來,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武漢、滄州等多地持續開放自動駕駛車輛的道路測試范圍。9月10日,百度Apollo宣布在北京正式開放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Apollo Go。6月27日,滴滴在上海開啟自動駕駛網約車試運行。6月23日,廣州首批20輛自動駕駛網約車正式投入運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無人駕駛由熱炒的概念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而自動駕駛的發展正在改變設計工程師對解決方案的要求。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是自動駕駛技術在各個發展階段階段以及實現各等級自動駕駛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不斷變化的需求并非推動行業發展唯一的因素。從不斷完善的監管要求到 AI 驅動平臺的擴展能力,工程師們需要應對多種因素,以便運用現有的處理能力,在各種環境中針對不同應用和最終使用場景提供合適的方案。
為什么如此呢? 因為汽車涵蓋了各種應用場景,包括:自動駕駛和ADAS, 車內AI、儀表組、信息娛樂和顯示,以及電氣化。
自動駕駛開啟“出行即服務”時代
試想一下,在 2025 年之前預計有 800萬輛自動駕駛或半自動駕駛車輛上路行駛。它們全都需要依賴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實現從駕駛員監控駕駛環境到使用自動化系統的轉變。
發展的空間正逐步從當前的計算機視覺,拓展到更廣泛的技術領域, 比如 利用邊緣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和激光雷達進行追蹤,通過 AI 實現防撞和障礙檢測等。
考慮到所有推動自動駕駛進程向前發展的其他技術 ,從數據聚合和預處理到傳感器融合、4D 雷達和后視鏡替代系統 ,這些技術會將有條件的車輛自動化演變到全自動駕駛,從而轉變出行理念,開啟“出行即服務”時代”。
車內 AI帶來駕乘新體驗
對于未來的低延遲、高性能計算需要,普通算法沒什么用處。因此,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和 AI 將會發揮巨大作用,改變汽車行業。
AI 將推動所有功能的發展 ,包括通過定制舒適度等級提供個性化駕駛體驗,或識別駕駛員的面部表情變化以啟動安全功能等。AI 可以通過駕駛員監控系統和手勢識別之類的技術來徹底地改變駕駛體驗。
同時, AI 還可以利用面向駕駛位之外的相似監控系統大幅地改變乘客體驗。設計工程師和汽車創新者還在擋風玻璃顯示及乘客監控系統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
從商業角度來說,汽車電子預計將成為推動技術市場向前發展的下一個巨大驅動力。由于汽車新增的特色和功能將促使車用半導體器件的需求擴張,車用半導體市場的增長率將超過整個行業的增長率。
隨著汽車和卡車將連接到云端,以及車與車之間的互聯,車內 AI 有望掌控日益增加的電子功能,并且從高級車輛大量應用擴展到低價位、高銷量車型。
儀表組、信息娛樂和顯示屏,智能汽車的新入口
工程師們正在模擬汽車上其他設備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 ,到 2025 年它們所帶來的市場價值可達 370 億美元。從語音控制和藍牙連接到關于方向或交通情況的實時更新,顯示功能將非常豐富 , 同樣豐富的還有用于信息娛樂顯示和其他儀表盤的 SBC、LED、變壓器、MCU、穩壓器和收發器等。
信息娛樂系統將成為大多數新車的標配,這大幅增加了對便攜和監護類消費電子產品、音頻播放器和視頻顯示屏幕的需求。目前,汽配市場對此領域貢獻的份額正在超過汽車制造商本身 ,這意味著中檔和豪華汽車的交通應用供應商,有機會爭取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購買更高價位的車輛。
除了北美以外,在德國和英國以及中國也存在著這樣的機會,整個亞洲市場的 CAGR 有望超過 11%。
電氣化攻勢正在全面展開
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動以及 OEM 廠商意識的增強,電動汽車的接受度正在提高,這將反過來推動技術進步,并更有助于提高客戶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
從復雜的電動機和/或牽引電機到某些外接電源和自給電源的組合(例如:電瓶、太陽能板、充電站基礎設施或發電機),技術領先者一步步地攀登,為充電系統、電動馬達控制和高能效計算提供所需的解決方案。
但是,要真正讓電動汽車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宣布在接下來幾年中發布 340 款 BEV 和 PHEV 車型,也不僅是需要從歐洲到中國的各國立法機關制定更嚴格的排放目標,我們需要的是企業抓住機會,利用其功能完備的電氣或牽引馬達以及電瓶、太陽能板或發電機等,為多種汽車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
此外,汽車的電氣化可能還會涉及較不顯眼的應用 ,包括空調系統、轉向、制動、啟動/停止系統和電力推動引擎,為推出創新的汽車應用提供更多機會。
技術推進汽車的未來發展
那么,設計工程師們該何去何從?
汽車行業將會取得深入的發展,但由此而需要的支持也會超過大多數工程師的預期。從幫助客戶更快進入市場的系統級設計服務,到幫助完成生產零件審批流程、故障分析、國際材料數據系統注意事項和其他工作的專家,各機構需要通過端到端合作伙伴獲得推出創新所需的資源和業務網絡 , 并獲得其所在領域引領行業的技術。
這意味著從利用平臺啟動開發直到轉向芯片設計采用同一種技術 — 而絕不會給工程師制造障礙 — 其提供的靈活性讓業務部門經理能夠說服高層相信,他們的技術選擇將適合長期發展。
這意味著從利用平臺啟動開發直到轉向芯片設計采用同一種技術 , 而絕不會給工程師制造障礙 , 其提供的靈活性讓業務部門經理能夠說服高層相信,他們的技術選擇將適合長期發展。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