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點簽合同,4 點走人。」
這是前不久網上流傳的小馬智行裁員經歷,按照官方的說法這只是一次業務架構調整。
張陽是這次裁員中的一位,作為今年新入職的應屆生,一年前他在面對機器人和自動駕駛兩個方向的 offer 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自動駕駛,「感覺行業更有前景」。然而入職半年后收獲的是裁員通知。不過,離職后的張陽經歷了短暫的錯愕后還來不及傷感,又投入了新 offer 的選擇中。
相比之下,王磊幸運得多。年初他從一家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離開,加入了某家激光雷達公司。據他的前同事說,最近前司已經開始了一系列優化動作,這次離開不僅讓他躲過了這波優化,也趕上了今年激光雷達在量產車上的大規模上車。
10 月初,昔日的自動駕駛獨角獸 Argo AI 宣布破產,成了深秋中第一片落下的樹葉。大洋彼岸的自動駕駛寒潮何時吹來,自動駕駛的泡沫何時被戳破,成了最近主流的論調和猜想。
自動駕駛的泡沫真的要破了么?那泡沫之下的「自動駕駛人」正在經歷什么呢?
自動駕駛,一場尋找「宿主」的游戲
莊菲是 23 級應屆畢業生,剛剛過去的秋招里他拿到了三個 offer:比亞迪,新勢力主機廠,以及一家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思慮再三的他最終選擇了第一個。
如果按以往的評判標準,不論是從產品、技術,還是薪資上,比亞迪的自動駕駛業務都算不上有吸引力。不過上半年新勢力車企的「毀三方」事件,以及最近自動駕駛公司裁員的傳聞,還是讓他更傾向于一個穩妥的選擇,「比亞迪賣那么多車,總不會沒錢搞研發吧。而且那么多車,能提供大量的算法數據基礎。」
都說宇宙的盡頭是編制,自動駕駛的盡頭難道是車企?
而將車企當成「宿主」的,不只有剛從校園里走出來的「自動駕駛人」,還有很多自動駕駛公司。
如今還在堅守 L4 的自動駕駛公司,絕大多數都難以自我造血,這基本上是公認的事實。
2021 年,行業的火爆讓自動駕駛領域收獲了 153 億美元的融資,不少團隊因此擴招加碼;然而轉眼到了 2022 年,前三季度自動駕駛領域的融資僅有 43 億美元,尚不及去年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傳感器、芯片、行泊一體解決方案等已經開始量產落地的品類上。這讓那些靠著融資維系生計的 L4 自動駕駛公司們,只能給去年擴招的團隊減負裁員,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目前的現金流還能支撐多久?」這恐怕是最近各家自動駕駛公司老板們被問到最多的話題。三年、五年或是七年,無論答案是多少,找不到下一個開源渠道的情況下,這個數字都難以給行業、投資者和人才帶來信心。
因此,一直堅持在 L4 第一線的自動駕駛公司們,最近都走上了「抱車企大腿」的路。文遠與博世合作,將自動駕駛方案應用于 L2+前裝量產,走曲線救國的路線;百度則早早做起了供應商的生意,還有自家品牌集度汽車可以落地;最近,小馬智行、元戎啟行、輕舟智航也都開始宣傳 L2+項目……
然而抱車企大腿的日子并沒有想象中輕松。都在說從 L4 到 L2+是技術的降維打擊,實際上卻是從 demo 到工程實車,從小批量測試到大規模量產的鴻溝。從這個角度來看,企圖抱車企大腿的自動駕駛公司不僅失去了選擇的主動權,更缺少量產落地的工程經驗。
目前已經與車企展開合作的 Momenta、禾多,在合作中主機廠都占據了主導權,而更早走「抱上車企大腿」的億咖通,用實際證明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9 月底,億咖通傳出裁員傳聞,官方回應是業務結構調整。而就在業務調整前兩個月,億咖通剛宣布了與 Luminar 和 ADM 的合作。對于正在準備 IPO 的億咖通來說,縮小難以創收的業務團隊規模,以更輕的體量來應對自動駕駛業務和下一步上市,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對于那些苦于尋找「宿主」的自動駕駛公司來說,寒冬的確已經到來,而且已經來了一段時間了;不過對于行業內的「自動駕駛人」來說,還不到感受寒冷的時候。
就在一眾自動駕駛公司投向車企時,車企自己也在擴張團隊。據負責自動駕駛領域招聘的相關人士透露,今年秋招不少主機廠都增加了智能駕駛方面的需求,有的增加了 30%~40%。社招也進入了「搶人大戰」,在這樣一個全行業遇冷的冬天,不少新勢力為了搶到「自動駕駛人才」,為不足一年經驗的候選者開出了 50%的漲幅;文章開頭提到從小馬離職的員工,不久后也在手機里看到了獵頭發出「收留傷心小馬人」的朋友圈。
相比于與自動駕駛公司合作,對于有實力有野心的主機廠,似乎更愿意把主動權留在自己手里。當然,主機廠這一輪智能駕駛團隊擴張過后,是否能收獲想要的成果,會不會經歷擴張后的又一輪縮編,就只能交給時間了。
三年一次的大洗牌,洗掉了誰?
——「自動駕駛的泡沫破了么?」
——「不至于,只是一次洗牌。」
自動駕駛行業似乎從不缺少動蕩,上一次的寒冬還是 2019 年,那一年張維平剛剛投身到 Robotaxi 領域。這是當年的熱門領域,當時的行業標桿是大洋彼岸的 Waymo。
2019 年自動駕駛剛經歷了前一年的火爆,在融資興起、大規模擴張后,整個行業都不的不面臨現實:高昂的硬件成本、難以解決的場景、找不到商業化落腳點;以及 2019 年席卷全球汽車行業的裁員潮,當年全球每三家車企就有一家正在裁員。綜合了幾大難題后大家把目光落在了 Robotaxi 和無人配送上,在它們身上能看到解決技術和商業化的兩勸方案。
「激光雷達成本降下來,Robotaxi 的規模就能上去了,離成功就不遠了。」張維平曾經這樣認為。
2022 年,激光雷達在量產車上大規模上車,成本從過去的幾萬元一顆降到了千元級別,一臺 robotaxi 的成本也從百萬級降低到了 Apllo RT6 的 25 萬,甚至國內開始發放運營牌照,但是 Robotaxi 并沒有等到春天。
硬件成本被打下來了,收益的并不是期盼著硬件降價的自動駕駛公司,而是激光雷達公司。9 月,禾賽成為全球首家單月交付量過萬的車載激光雷達公司。在今年自動駕駛行業不算多的融資中,傳感器、芯片等占據了半壁江山。
最近,張維平已經轉投去做 Robotruck,不只是他,就在小馬啟動裁員的同一天,小馬智行宣布與三一重卡合作的首批智能重卡下線,首批交付 30 輛,未來三年交付 500 輛。從 Robotaxi 到 Robotruck,類似的還有清掃車、巡邏車、無人駕駛巴士等等,看起來運營場景縮窄了落地難度降低了,但是商業化的邏輯依然沒變。
三年前的那次洗牌中,融資前十的明星公司有 Argo AI、Cruise、Nuro、Auto X、圖森未來,也有地平線、Luminar、Innoviz 這樣的供應商,他們中有的已經倒下,有的正在備受煎熬,也有的正在風生水起。
三年一次的行業大洗牌,最終會洗成什么樣子,不得而知。但是那些2022 年還停留在 demo 階段的公司,似乎是難逃一洗了。
最后:「你相信光么?」
「你覺得自動駕駛多久會實現?」
在去年的一次采訪中,受訪人對我說:自動駕駛是一個全人類可以再玩五十年的話題。
這次我也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上面提到的每一個人,得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我覺得五年吧。」
「量產車上突破了 L3,自動駕駛就不遠了。」
「我覺得得十年都不一定。」
當然這其中也有樂觀派,「可能到我退休自動駕駛都不會實現。那不是正好,如果自動駕駛實現了,還有我什么事兒?」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陽、王磊、莊菲、張維平均為化名,也歡迎你留下自己關于自動駕駛的故事。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