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RT算法的簡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是 RRT 的最大優勢。RRT 的思想是快速擴張一群像樹一樣的路徑以探索空間的大部分區域,找到可行的路徑。
RRT 算法是一種對狀態空間隨機采樣的算法,通過對采樣點進行碰撞檢測,避免了對空間的精確建模帶來的大計算量,能夠有效地解決高維空間和復雜約束的路徑規劃問題。
與PRM類似,該方法是概率完備且非最優的。可以輕松處理障礙物和差分約束(非完整和動力學)的問題,并被廣泛應用于機器人路徑規劃。
2 RRT算法原理
2.1 算法流程
(1)設定初始點? 與目標點 ,自行設定狀態采樣空間?
(2)進行隨機采樣得到采樣點 ,如果采樣點? 在障礙物內,則重新隨機采樣
(3)若不在障礙物內,計算該采樣點? 與集合? (已經生成的節點) 中的所有節點之間的距離,得到離得最近的節點 ,再從節點? 以步長? 走向節點? ,生成一個新的節點 ,若? 與? 的連線? 經過障礙物,則重新隨機采樣
(4)經過反復迭代,生成一個隨機擴展樹,當隨機擴展樹中的子節點進入了我們規定的目標區域,便可以在隨機擴展樹中找到一條由從初始點到目標點的路徑。
2.2 算法偽代碼
可以將偽代碼與上述算法流程對照起來看
2.3 算法流程圖
3 RRT算法matlab實現
3.1 測試地圖
%隨機生成障礙物 function [f,n1]=ob(n) f=[];%儲存障礙物信息 n1=n;%返回障礙物個數 p=0; for i=1:n ? ?k=1; ? ?while(k) ? ? ? ?D=[rand(1,2)*60+15,rand(1,1)*1+3];%隨機生成障礙物的坐標與半徑,自行調整 ? ? ? ?if(distance(D(1),D(2),90,90)>(D(3)+5)) %與目標點距離一定長度,防止過多阻礙機器人到達目標點 ? ? ? ? ? ?k=0; ? ? ? ?end ? ? ? ?for t=1:p ?%障礙物之間的距離不能過窄,可自行調整去測試 ? ? ? ? ? ?if(distance(D(1),D(2),f(3*t-2),f(3*t-1))<=(D(3)+f(3*t)+5)) ? ? ? ? ? ? ? ?k=1; ? ? ? ? ? ?end ? ? ? ?end ? ?end ? ?%畫出障礙物 ? ?aplha=0:pi/40:2*pi; ? ?r=D(3); ? ?x=D(1)+r*cos(aplha); ? ?y=D(2)+r*sin(aplha); ? ?fill(x,y,'k'); ? ?axis equal; ? ?hold on; ? ?xlim([0,100]);ylim([0,100]); ? ?f=[f,D]; ? ?p=p+1;%目前生成的障礙物個數 end hold all;
3.2 distance函數
function f=distance(x,y,x1,y1) ? f=sqrt((x-x1)^2+(y-y1)^2);
3.3 RRT算法
clc clear all [f,n1]=ob(10);%隨機生成障礙物 Xinit=[1,1];%定義初始點 Xgoal=[90,90];%定義目標點 plot(Xinit(1),Xinit(2),'ro'); plot(Xgoal(1),Xgoal(2),'ko'); T=[Xinit(1),Xinit(2)];%已生成節點集合用順序表的數據結構存儲 Xnew=Xinit; D(1)=0;%初始節點的父節點指向0 while distance(Xnew(1),Xnew(2),Xgoal(1),Xgoal(2))>3 ?%進入目標區域 ? ?Xrand=round(rand(1,2)*100)+1;%狀態采樣空間:橫縱坐標均為整數,范圍1~100 ? ?k=1;%進入循環 ? ?while k==1 ? ? ? ?k=0;%初始化采樣成功 ? ? ? ?for i=1:n1 ? ? ? ? ? ?if distance(Xrand(1),Xrand(2),f(i*3-2),f(i*3-1))<(f(i*3)+1)%判斷隨機采樣點是否在障礙物內 ? ? ? ? ? ? ? ?k=1;%采樣不成功 ? ? ? ? ? ? ? ?break; ? ? ? ? ? ?end ? ? ? ?end ? ? ? ?Xrand=round(rand(1,2)*100);%重新采樣 ? ?end ? ?min=10000; ? ?for i=1:size(T,2)/2 %遍歷已生成節點集合 ? ? ? ?if distance(T(2*i-1),T(2*i),Xrand(1),Xrand(2))Xnew(1) ? ? ? ?caiyang=-0.001; ? ?else ? ? ? ?caiyang=0.001; ? ?end ? ?for i=Xnear(1)Xnew(1)%均勻采樣進行碰撞檢測 ? ? ? ?for j=1:n1 ? ? ? ? ? ?if distance(f(3*j-2),f(3*j-1),i,Xnear(2)+(i-Xnear(1))/(Xnew(1)-Xnear(1))*(Xnew(2)-Xnear(2)))<=(f(3*j)+1) ? ? ? ? ? ? ? ?t=1;%代表碰撞 ? ? ? ? ? ? ? ?break; ? ? ? ? ? ?end ? ? ? ?end ? ? ? ?if t==1 ? ? ? ? ? ?break; ? ? ? ?end ? ?end ? ?if t==0 ? ? ? ?T=[T,Xnew(1),Xnew(2)]; ? ? ? ?for i=1:size(T,2)/2 %遍歷已生成節點集合 ? ? ? ? ? ?if (T(i*2-1)==Xnear(1))&&(T(i*2)==Xnear(2)) ?%得到最近的節點的索引 ? ? ? ? ? ? ? ?D(size(T,2)/2)=i;%記錄父節點 ? ? ? ? ? ? ? ?break; ? ? ? ? ? ?end ? ? ? ?end ? ? ? ?plot([Xnew(1),Xnear(1)],[Xnew(2),Xnear(2)],'b-');hold on;pause(0.005); ? ? ? ?plot(Xnew(1),Xnew(2),'r.');xlim([0,100]);ylim([0,100]); ? ?end end i=size(T,2)/2; jg=[i]; while D(i) ? ?i=D(i); %通過鏈表回溯 ? ?if D(i)~=0 ? ? ? ?jg=[D(i),jg];%存儲最短路徑通過的節點 ? ?end end Fx=T(jg(1)*2-1);Fy=T(jg(1)*2); i=2; while jg(i)~=size(T,2)/2 ? ?x=T(jg(i)*2-1); ? ?y=T(jg(i)*2); ? ?plot([x,Fx],[y,Fy],'g-');hold on;pause(0.05); ? ?Fx=x;Fy=y; ? ?i=i+1; end plot([T(jg(i)*2-1),Fx],[T(jg(i)*2),Fy],'g-');hold on;pause(0.05);
3.4 動畫效果
4 RRT的缺陷
(1)很明顯RRT算法得到的路徑不是最優的
(2)RRT算法未考慮運動學模型
(3)RRT算法對于狹小的通道的探索性能不好,如下圖的對比,有可能探索不到出口
(4)沒有啟發信息的RRT像無頭蒼蠅,探索空間完全靠運氣,如下圖
針對上述缺陷,又出現了很多RRT算法的變種,以后的文章中會介紹。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