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人工智能可能復制人類思考模式嗎?機器學習有什么用?上海科技大學的汪軍教授的研究,是讓機器像人一樣可以學習,最終服務于人們的生活。研究AI,也能顛覆我們對人類智能的認知。請聽他在@一刻talks《了不起的好奇心|科學俠》中的分享。
為什么要研究人工智能
我們本身有個好奇心,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整個自然界的認知。其中對自己的認知,如果更確切點,就是對人的一個智能的,他和動物之間的差別的這個,自己的智能的認知是怎么樣產生的?從這個研究角度來講,我們通過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一些研究,可以對人的智能的產生過程有更多的了解。
人工智能的起源與現狀
其實我們現在的很多算法,都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很多別人提出來的算法相似。但為什么現在我們大家覺得那么火,感覺好像好多問題都解決了,是因為兩個重要的推動因素:第一個是計算力推動因素,咱們會發現通過GPU的計算,通過分布式計算,我們以前沒法計算的東西現在可以計算了,可以大量地計算。
第二是數據量,我們可以采集到各種各樣的數據,而這些數據都變得可以獲得 (available)。我之前講了我們這互聯網廣告以前做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有數據,那么現在數據是通過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存起來了,大家可以共享。
數據量多也導致了大家學習的時候能看到,機器學習的時候,能夠看到不同的結果成果。所以這是兩個外界的因素。那么還有一個就是工業界進入到學術研究,這跟以前完全是不一樣,以前可能就是工業界做一些比較偏實踐的(practical)、學術界做一些比較理論性的(theoretical)。
現在的結合特別特別緊,工業界有一些很大的數據,它可能有些更多的洞察(insight),他們也有科研的需求,我講科研需求,它當然是商業驅動的這些科研的需求,那么跟學校會很好地結合,對整個就AI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九十年代以后,在美國包括英國,大家就開始這個方面的研究。在九十年代之前,你如果是說我是神經科學家,我要研究意識,那么別人認為你這個瘋了,你怎么會研究意識?第一你是沒法研究,第二你是沒法發表文章,因為你做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科學,大家都不承認。但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現了幾個科學家去推動這個方面。
其中一個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因為他們可以通過這種大腦影像,通過腦電波,可以對人腦的工作方式做一些研究。所以那個方面就是有一些突破,然后使得對人意識的研究往前走了很多步,然后對這個人的意識有很多很多的了解。
我感覺現在咱們人工智能這個地方的研究,這些算法都是沒有意識的,它不是主動的。因為意識是什么?其中一個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說,你是有主觀的感受,比如說你看一幅名畫,個人有個人的解釋,你可以有你的解釋。別人覺得這是一個曠世之作,你可能覺得是一個垃圾,個人有不同的主觀感受。
那么機器有沒有主觀感受,沒有。其他動物有沒有主觀感受,至少哺乳動物是有主觀感受的。所以目前來講就把咱們人和機器,或者說哺乳動物和機器之間是分開了。那么機器以后有沒有主觀感受,或者機器以后會不會產生主觀感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科學問題。
人工智能的意義與成果
就像我剛才說的那樣,這個科學問題有兩個大的意義:第一個是從科學來講,我們是想了解一下人作為一個智能體,他的智能(Intelligence)是怎么樣產生的。我們通過對機器的一些,現有的我們目前的一些硬件設備,能不能產生跟人一樣的智慧,這是一個科學的問題。第二個是從應用角度來講,我們通過人工智能以后產生一些好的這些算法,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對我們的工業界會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我們現在不是在講人工智能+,其實在各個行業用人工智能的技術能夠對這個行業有不斷的提高。比如說咱們剛才講的互聯網,比如說個性化推薦搜索,這些都是需要人工智能的技術,給人帶來很大的這個方便。
那么工業界比如說機器人,怎么樣設計一個比較好的機器人,能夠生產自動化。那么我們講無人車,這些都是一個很好的人工智能的應用,幾乎涉及到所有各個的行業。只要有比如說數據,不管是大數據還是小數據,甚至是說對兩大人類智能的一個高峰,比如說藝術的創造,科學研究本身,大家都是在探討咱們人工智能是不是也可以攻克這兩座大山。
本來只有人才可以干的事情,是不是人工智能也可以。比如說人工智能幫助設計,對產品的設計,對廣告創意的設計,比如說我們現在有生成模型,我們怎么樣生成這個圖像,甚至已經達到一個以假亂真的地步,科學研究是不是人工智能它可以自己去做一些研究,這些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說有些科研發現,是通過對過去的研究論文(paper)的機器的閱讀,機器的分析,其實能夠得到更新的一個知識,可以顯示出人工智能其實也可以做一些科學研究。
我感覺第一當然就是生活上的方便了,第二就是改變我們的認知,比如說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
我們會通過人工智能,一個更好的手段,能夠對自然進行一些改造,能夠把我們的技術往上再去提高一點。那么同時對其他交叉學科,對比如說neuroscience,就是腦科學,我們人工智能去研究。但人工智能主要是機器方面,那么還有對人的大腦的研究,其實有很多互動的東西,那么通過這個方面對這科學研究也有很多的促進作用。
剛才我講了對科學研究,比如說Google,美國的谷歌公司。他們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去研究怎么樣對新能源的產生,有沒有幫助。我們通過人工學習方法,學習一個比較好的這種參數,能夠產生一個更好的生產能源的一個方式,人工智能可以用到各個樣的科研領域里。
我們最早的研究也是從生物學里面,生物學里面有一個洛特卡-沃爾泰拉模型(Lotka-Volterra Model)。兩種不同的動物,兩個不同的群體,這個群體之間互成這種關系,然后就導致它的群體的數量會隨著時間變化。你就會發現它們不是個靜態變化,而是個動態變化。
就是說當兔子很多的時候,這時候兔子會慢慢下來,而狐貍種群的數量會慢慢上去。然后等兔子少了以后,狐貍種群它又下來,因為它沒有食物了,就下來了,下來以后兔子群體又上來了,所以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這個很有意思,這兩個不同的這個群體之間的互動,就是在生物學里面。然后我們做了一個仿真,就是用一個捕食者(predator),一個獵物(prey),然后它們之間捕食關系。然后我們給它們加人工智能,給它們加一些智能(Intelligence)之后應該怎么躲,怎么去捕食。
它們剛開始都不知道怎么去捕食,捕食的意義是什么,但它們發現吃了這個對手以后,其實可以活得更長,血更多之類的。我們在模擬(simulate)的環境情況下,要用深度學習去驅動(drive)他們的行為,結果發現我們學習到一樣的現象,就是它們種群的數量是動態的關系,然后成因果關系。所以這個就發現,其實生物界的一些現象,我們可以用人造(artificial)情況下,把它浮現出來,真正顯示了這倆之間有很強的一些關系在里面。
科學與創新
我們在求異當中,發現其實最關鍵的是發現問題。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多種多樣,總歸是能夠找到一個不一定完全解決它,但是你如果是第一個,我一直跟學生講,說我們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什么意思?就是你要有這個能力去把這個問題找對。
你找對問題,比別人給你一個問題,你去找到一個正確答案還重要。因為找對問題以后你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是數學表達式表現(formulate)出來,然后去解決它。這個是一個非常有益的(rewarding)過程,為什么?是你第一個發現了這個方面,往往第一個去解決這個問題,你會有很大的提高。第二個問題只是在你第一個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一個往上的走的修補過程。
所以相對來說創新性并不是那么大,所以一定要就是說從問題角度著手,這是很重要的。同時你通過問題著手,這會給你最大的一個獎勵(reward)。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