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加速了。
在人類所有的造物里,這是第一次,造物具備了智能。甚至在某些專業領域,人工智能已經超越了它的創造者。
以致于凱文。凱利感嘆:學會向我們的創造物低頭。這其中,憧憬者有之,警惕者亦有之。
未來是否會像科幻電影一樣?
但其實,大部分人對人工智能的想象都是錯的。我們過多地沉迷于科幻電影帶來的視覺沖擊,卻忽略了近在眼前的生活。
比爾。蓋茨也說,我們總是高估未來2年會發生的改變,卻低估未來10年會發生的改變。
但其實,改變不是一種命運,它是一種選擇。就像圣雄甘地所說:“Bethechangeyouwanttoseeintheworld.”
這一次,我們不做預言,不看遙遠的未來,我們就聚焦當下,看看我們究竟能用人工智能做什么,我們如何用它創造真正的價值,這中間需要準備些什么,又要注意些什么。
畢竟,我們創造AI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
如今,它近在咫尺。
從AI到智能體
對AI抱有期待和對AI恐懼的兩類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期待和害怕本質上都是同一件事:AI太智能了。
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是的,沒錯,AI已經在諸如圍棋這樣的智力游戲上虐得人類體無完膚。但是,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只能處理特定的問題。而具備與人類同等智慧、甚至超越人類智慧的強人工智能,或者說通用人工智能,目前并不存在,短期內也看不到實現的可能。
幻想雖無邊際,但人工智能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這就好比,狗的嗅覺比人類敏銳那么多,但它只是人類的好朋友。
從這一點來說,單獨的AI其實很雞肋。它只是一個輪子,它確實比我們的腿要快一些,但前提是我們得把它裝到車上。
而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必須去做的:光有AI并不夠,它只是一個核心,還需要同真實世界發生交互、產生聯接,創造應用,才能真正為人類社會服務。這便是華為提出的智能體概念。
在華為全聯接2020,華為云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發布了智能升級的參考架構智能體。智能體是以AI為核心,以云為基礎,構建一個開放、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確判斷和持續進化的智能系統。它包括四層: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和智慧應用。
智能交互是智能體的五官和手腳,它聯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讓數據、軟件和AI算法在云邊端自由流動。
智能聯接是智能體的軀干,通過5G、F5G、Wifi6等物理聯接提供泛在千兆、確定性體驗和超自動化的網絡,實現無縫覆蓋,萬物互聯,實現應用協同,數據協同,組織協同。
智能中樞是智能體的大腦和決策系統,基于云基礎設施,賦能應用,使能數據、普惠AI,支撐全場景智慧應用。
智慧應用則是智能體的價值呈現,通過與客戶、伙伴的協同創新,加速ICT技術與行業知識的深度融合,重構體驗、優化流程、使能創新。
有了智能體,AI巨大的生產力才能發揮作用,才能為人類生活創造價值。智能體是未來政府、企業智能升級的參考架構,是我們在AI這個輪子上建造的動車。
智能體早已在華為內部得到應用,華為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就是采用了智能體的架構。
在智能交互上,華為通過IEF,把攝像機、智慧屏、傳感器等600多萬交互設備連接起來,實現邊緣智能化。
在智能聯接上,華為引入WIFI6和5G,覆蓋了所有園區。通過WeLink聯接近20萬員工,超百萬的合作伙伴和客戶。
在智能中樞上,華為將所有的資源和數據在華為云上匯聚,IT能力在云上提供服務。
在智能應用上,華為將AI引入所有主業務流程,目前已經在200個場景應用,如銷售、研發、制造、供應等,創造了超過8000名數字員工。
除了華為自身實踐外,華為與伙伴一起已經在超過600個項目上落地和實踐智能升級。
在華為全聯接2020,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表示,深圳正在積極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重大機遇,努力打造全球標桿城市,特別是將依托華為等科技企業的先進技術,建設鵬城智能體,全力創建全國數字經濟樣板城市。
當前,深圳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科技賦能、數字轉型、云上行動,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的迭代升級,不斷提升城市治理和政務服務能力。在深圳,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了網上辦理,約95%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了“零跑動”,企業和市民辦事更加便捷。通過建設全市AI智能信號燈控“一張網”等智慧交通服務,城市高峰期機動車通行速度提升10%,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智慧機場建設全面實現了刷臉登機和機位智能分配,機場出港航班準點率達90%,位居全球大型機場前列,旅客平均等待時間縮短近40%。
深圳已經實現了所有醫院醫學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在智慧醫療的服務支撐下,讓患者平均節省40分鐘左右的排隊時間,每年降低患者就醫費用4000多萬元。特別是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深圳充分發揮智慧城市的作用,堅持科技抗疫、智慧防控,廣泛應用5G遠程醫療等新技術、新手段,有力提升了疫情防控效能。
在華為全聯接2020期間,深圳市與華為發布共建鵬城智能體,通過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級一體化智能協同體系,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引領未來深圳智慧城市建設,將深圳智慧化水平推向更高階。
顯然,鵬城智能體的建設是一項浩大的社會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市民、社會共同參與。一大批科技企業、各領域專家學者、各行業社會組織以及廣大市民一起都將參與其中,共建、共筑、共創、共享。
除了對城市賦能,智能體在行業亦可大展身手。
在永鋒鋼鐵,通過AI與工業機理融合,對鋼的晶粒度品質評級。以前判定結果受人工主觀影響大,如今借助AI,鋼材智能評級結果準確率達到95%以上,評級效率是人工的數百倍。
以高速自由流為例,全國改造了9400多個收費站和8萬車道,取消省界收費站244組,建設龍門架2.5萬個,發展2億ETC用戶。實現了全國高速公路一張網,開創了收費站無感知通行;客車通過省界收費站的平均時間,從15s減少到2s;貨車的通過時間,從29s縮短到3秒。
這些實踐都在表明:智能體正在改變千行百業。
從智能體到全場景智慧
如果站在更宏觀一點的角度,智能體還只是服務側的愿景,是企業、政府等對自身的一種智能化升級。
但華為提出的“全場景智慧”,則是站在用戶的視角,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圍繞用戶的實際場景和使用習慣展開,將智能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全場景智慧是指面向城市、企業和行業等場景,通過5G、云、AI、計算等多種技術與行業知識深度融合創新產生的裂變效應,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讓居民的幸福感更強、企業生產效率更高、行業創造力更強。全場景智慧將覆蓋城市、企業、行業,惠及每個組織、每個家庭、每個人。
為什么要與各種場景深度融合?
因為智能體價值的發揮依賴于與具體產業或經濟形態結合,比如:與城市的結合就形成智慧城市,跟工業制造結合就形成工業制造4.0,跟物流結合就是智慧物流。
為什么是“全場景”?
因為沒有局部的智慧。“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社會是一個整體,任何局部的智能化升級都將被其他未能升級的局部所牽制,從而影響整體的效能和體驗。所謂“智慧”,是人類對生命的認知、對平衡的感知和對事物間聯系的理解,包括判斷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這些能力的統一體。因此,智能必須覆蓋全場景,才能稱得上智慧。
為什么是現在?
2020年是5G商用新時代,高速率、低延時和大容量網絡讓聯接無縫覆蓋,使得萬物互聯成為可能;云計算的成熟與普及,讓算力、AI觸手可及,業務上云與運營運維更敏捷;AI使得海量的數據、算力和行業知識充分結合,創造出新的業務體驗、新的場景應用和新的產業形態;“5G、云、AI、計算”等多技術融合與協同創新,使得全場景智慧成為可能。
在觸手可及的智能世界,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行業都將從中獲得新能力,挖掘新機會,創造無限可能,并將共同創造繁榮美好的“智慧社會”。
落地與挑戰
“全場景智慧是一個技術的大融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全場景智慧是社會智慧化發展更高的形態,或者說是最終的一個愿景。愿景雖好,如何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全場景智慧需要把信息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多方面能融合在一起。單純一項技術如果不跟其它的關聯,也不容易產生這么好的效應。而且不僅僅是IT,因為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還要跟所在領域的相應的技術有關,所以全場景智慧是一個技術的大融合。
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這些技術之間實際上是關聯的,華為認為可以從場景化切入,重點從以下5個方面來實現全場景智慧:
1)通過5G和IoT實現高帶寬、低時延的網絡覆蓋和萬物感知;
2)通過提供充裕、經濟、綠色的算力,為城市智慧發展打下基石;
3)通過擁抱云服務,加速區塊鏈、大數據等創新技術使用,打造快速創新平臺;
4)通過大力發展AI技術并使之普惠,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通過使能合作伙伴生態創新,讓AI技術和行業知識緊密結合,發展智能新業態。
同時,華為還提出了“5機”的概念。“5機”是指5個機會,也指5種技術,即“聯接、AI、云、計算、應用”。“5機”融合將使數字化轉型走向智能升級的新階段,并帶來三方面價值:
一是重構生活體驗。例如,地鐵公交一碼通行,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費,一張臉走遍機場,無人超市等。
二是優化生產流程。例如,AI輔助新冠CT診斷,AI加速藥物篩選,AI讓合成纖維從抽檢到全檢,AI合同智能審查等。
三是使能行業創新。例如,無人機通過云、5G、AI、邊緣的協同,實現電網、礦山、港口等城市生命線的智能巡檢,實現無人化和自動化。
這些都是技術層面具體的、可以實施的措施。
在管理層面,賽迪顧問數字轉型研究中心總經理王曉寧則認為,全場景智慧的主題可以分為政府主題、居民主題和企業主題。要實現智能化甚至全場景智慧的落地,需要政府管理者、公眾、企業等方方面面都要實現智能化。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在這三大主題里邊,層次、理念和理解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這也讓我們思考,全場景智慧在落地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是安全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表示:安全是智能化發展的前提。智能社會是由信息社會進一步升格形成的,它基于大數據,這個體系里頭如果不安全,就談不上智慧智能。要實現全社會的智能化,安全一定是保底的,從技術來講也是核心的,在安全支撐下建設我們的智能社會,才是唯一的前提。
安全問題是智能化發展的前提
然后是公平性。全場景智慧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進來,同時也要惠及每一個人。
60年前,簡雅各布斯便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重新定義了城市規劃:只有當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創造者時,城市才有可能為所有人都提供一些東西。
同樣的,全場景智慧也需要所有人都是它的參與者,它才有可能為所有人都提供便利。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對“弱者”的扶持,不要讓“數字鴻溝”擴大。
當大部分人都使用一項科技時,你就失去了不使用它的權利。比如在這次疫情中,大部分地方都要求健康碼才能進入,不會用智能手機的人就很難出門了。
所以,在全場景智慧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格外注意這種公平性。無論是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在邊遠的鄉村,無論是正值壯年的白領,還是小朋友和老年人,都應該并且必須從全場景智慧的發展中收益。
技術的發展應當人人受益
技術的發展目標永遠是讓人的生活更美好。站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拐點上,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方向,便選擇了什么樣的未來。
以全場景智慧愿景牽引,規劃技術在未來社會的最好結果,沿著正確的方向創建未來,造福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組織這是華為的選擇。你呢?
責任編輯:YYX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