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盡管AI的迅猛發展讓很多人對自己終將飯碗不保而心生恐懼,但大部分專家認為不必太過擔憂。因為人們的需求會隨著形勢變動而改變,最終自會有新工作產生。
“動蕩是可能的,但我不認為這會給我們帶來更高的失業率。”高盛網絡分析師Heath Terry在11月份的報告中寫道。
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 百度總裁張亞勤、搜狗CEO王小川、清華大學教授魯白、 WTO首席經濟學家張首晟、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學家 Ben Goertzel、小i機器人創始人袁輝在“人工智能”分論壇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發展。
搜狗CEO 王小川表示,人工智能取代人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從兩個維度來看這個問題:“人很笨,機器更笨,從60年代到80年代做了規則導向人工智能失敗了。第二次,人想把答案交給機器,但是機器沒法認知這個世界也是很笨。這是第三次,通過大數據把套路教給機器,重復性的事情讓機器去學習,所以這叫機器學習,還沒有走出這個時代,它是學習重復性的事情,要重復很多次才可以做到?!?/p>
他說:“因此在現階段我們可見的時間里面機器還沒有走出重復的事情。我們知道語音識別,但凡我們把兩個聲音放在一塊,疊加在一塊,這個時候機器就沒有見過,沒法識別。人是可以的,多個人我也可以區分開,但是機器不行。在智慧層面,機器還是只能處理見過的套路,復雜的系統還做不到?!?/p>
百度總裁張亞勤表示,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現在講這個問題焦慮太早了,有點像焦慮火星上面會不會堵車。“以后會不會,我覺得什么都有可能,”他說:“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所用的這些辦法,比如說深度學習是沒有可能性的。他是研究生命科學,人腦科學的,現在我們所用的深度學習不管是卷積神經網絡,還是遞歸神經網絡,基本上和人腦的關系不是太大。但是卷積受到一些啟示,四層視覺理解和規律有一些。但是整體來講還是三大,大數據、大模型、大計算。而且里面很多缺陷,還有很多問題。人工智能本身沒什么神秘,60多年了,經過了三個階段。從最早的邏輯規則,邏輯推理,到后面的知識專家系統,到現在的大數據為基礎的深度學習。就已經很多年了,并不是剛剛出現的?!?/p>
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學家 Ben Goertzel在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 人工智能在接下來幾十年將能夠完成人們所做的所有工作,并且比人做的更好,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人工智能能夠代替人類,包括簡單的一些純體力的勞動,以及管理方面的職務。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工智能會主導這個星球,就像人類成為了萬物的主宰。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在人工智能當中植入合適的價值,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所創造的人工智能能夠很好地完成我們現在必須做的事情,但是與此同時要與人類愉快的共存。
清華大學教授、腦科科學家魯白說:“我先說一下人腦有什么功能,再看看機器或者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人腦有五個方面的功能,感覺、運動、記憶、情感與情緒、認知。先說一下情感跟情緒,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也許怎么跟人工智能或者電腦產生感情這樣一個偽命題。這個里面就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情感的產生與情感的交流,再延展一下就是社會性。最后一方面是認知,認知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一般的認知,連動物都有的。我覺得人工智能可以有這方面的認知功能,包括思維邏輯、分析,包括做決定之類的事情。人還有另外一方面的認知叫做高級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自我的意識,包括想象力、創造力,最后還有人所特有的一種目的性的行為。等下有機會我可以展開人是在這幾個方面不能被機器所代替的。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他基本上是跟機器兩碼事?!?/p>
他認為,現在電腦或者人工智能能夠實現的是溝通信息的傳導,其實溝通是社會溝通交流基本的部分,從社會交流的基本意義上來講,就有很多很多社會交互的規則,以及表述的方式。我簡單說兩個,一個是同理心,機器跟機器之間,機器跟人之間有沒有同理心。另外,情感的交流,我是給機器提出一些挑戰,能不能把情感的因素加到我們交流里面去。
WTO首席經濟學家張首晟認為,人類也是進化過來的產品,但是人類過去智能進化的歷史肯定不是每18個月能翻一次倍,但是摩爾定律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最神秘,最最奇妙的定律。所以機器通過摩爾定律的推進,機器認知理性的能力能不能超過人類我覺得是肯定的?,F在讓機器重復人類進化的歷史沒有什么太大的必要。他覺得在近期就可以看到機器能夠超越人理性的部分。但是人的感情那部分,我想也沒有必要讓機器再重復這段歷史。
“有一個最簡單的判斷,人工智能是不是已經超過人類,或者達到人類的水平,有一個測試的辦法,就是圖靈測試,放一個幕在后面,到底是人還是機器人對話,你如果談了一天感覺不出來是誰的話,機器就達到了這種水平。我覺得達到這種水平是很難的,人是非理性的部分,機器可能學不會。但是完全是理性那部分,機器不但學得會,還可以超過人類。所以我提出一個新的測試的辦法,能不能哪一天這個機器人能做一個科學的發展,比人類發現的還要早。這樣我覺得在理性那部分。因為我們現在最前沿的科學發現還是人做出來的,但是哪一天機器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突然可以總結出來大自然的規律,或者做一個新的語言,比如說100年前以后愛因斯坦就可以預測引力波的存在,也許機器人也可以預測一個新的技術出現。”
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袁輝則有兩個核心觀點:第一,現在AI已經在很多方面取代部分標準、重復的人工行為,無論是在能源、零售、金融,很多方面已經普遍在進行應用,我們對普通觀眾來講,我們講人工智能、機器人,大家都有一個所謂的夢想。但是人工智能是無處不在的,并不是以具體的形象單獨存在的。第二,我們創造AI從60年前到今天,我們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我們的目的是什么,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有相信,不斷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我們人工智能也是處于這樣的目標。目前實際上是不用太擔心當下的人工智能,但是如果從人類的想象力來考慮人工智能,我們有一個說法,人是由碳來構成的,碳可以經過幾千萬年的凈化形成人類,為什么硅不可以。人類最后創造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畢竟是人類創造的一個人物,如果人類自己的想象力無盡,什么都有可能發生。
美財長:人工智能50-100年內不會威脅就業
據CNBC報道,美國財政部長 史蒂芬·姆欽(Steven Mnuchin)在周五接受采訪,認為人工智能至少在50到100年內不會對美國人就業帶來危機。
“我認為人工智能取代美國人的工作是未來才可能的事,我們現在距離它還遠得很?!蹦窔J在接受美國媒體Axios采訪時說。
相對于財政部長的樂觀態度,AI領域的專家們建議對新技術還是應該采取更謹慎的態度。
斯坦福大學在去年9月份進行的一項研究稱,“社會正處在如何部署AI技術以促進而不是阻礙自由、平等和透明等民主價值觀的關鍵時期?!?/p>
或許下面這些觀點能夠讓包括在姆欽在內的經濟官員重新審視人工智能。
AI技術已經在塑造未來
高盛分析師在去年11月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稱從“人告訴計算機做什么”到“計算機自主學習”之間的飛躍將給各個行業帶來重大影響。巧合的是,高盛正是姆欽的前雇主。
分析師寫道:“人工智能是信息時代的頂尖技術。去年的研究讓我們相信,這并不是一個錯誤的開始,而是一個拐點。”越來越強的計算能力、爆炸似的數據增長、深入學習的創新、專業硬件以及開源軟件的增長都在加快著AI時代的來臨。
數以百萬的美國人面臨失業
白宮在去年十二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援引經合組織(OECD)的估算,認為9%的美國工作崗位面臨被AI取代的危險。如果這意味著失業和流離失所,那么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的生計和經濟將在短時間迎來嚴峻考驗。
斯坦福的研究者認為,相對于整份工作,具體的技能型任務更有可能被AI率先取代。新一輪的職業革命將在不遠的將來波及眾多崗位,從放射科醫師到卡車司機和園丁,無一能幸免。
牛津大學的Carl Frey和Michael Osbourne的研究指出,未來二十年內,美國47%的工作崗位都面臨被AI取代或電腦化的危險。
低技能工作首當其沖
所需教育程度不高的低技能工作最有可能在短期內受到影響。經合組織估計,在“高度可自動化”的崗位上,有44%的從業人員教育程度不到高中畢業,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員工只占到1%。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從工資的角度作出衡量,發現時薪低于20美元的工作崗位中,有83%將面臨自動化的威脅。相比之下,時薪在20至40美元之間的工作受AI影響的比例為31%。那些時薪在40美元以上的工作受AI影響的比例僅為4%。
CEA預計,自動駕駛技術有可能給220萬至310萬道路從業人員帶來挑戰。但并非所有的司機都會面臨相同的風險程度。比如負責駕駛和照看兒童的校車司機就不太可能被AI取代。城際客車司機受到的沖擊會更大一些。對于那些需要經常在道路上往返通勤,但主要工作卻并非駕駛的人——比如推銷員——AI技術的應用顯然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力。
相對于低技能工作的岌岌可危,那些需要高水平培訓的工作非但不會受到AI的危害,反而技術能夠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職業特性,律師的大部分工作都不能被自動化,但使用AI來提取信息和案例模型無疑能夠對律師工作提供助益。
政府的角色
AI在取代一些工作的同時,也會創造出另外一些新的工作。專家認為,政府、私營機構和個人都應該為這些新工作的到來做好準備。
“對收入水平和分配的最終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政策、公司組織工作的方式以及個人投資學習和尋找新機遇的決策?!彼固垢4髮W的研究指出。
延伸閱讀:
吳恩達離職不僅影響百度 也是中國AI發展遇到的一個挫折
國外媒體日前撰文指出,人工智能現在是科技行業的熱門領域,而中國在該領域還落后于西方國家。由于國內缺乏高水平人才,中國科技巨頭都在大力招募谷歌、Facebook等公司的人才,但是像吳恩達這樣的人工智能權威專家依然難找。吳恩達的離職不只是百度的一個損失,也是對中國公司努力與西方對手競爭的一個打擊。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人工智能可能是目前科技產業最熱門的領域,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和初創公司都競相挖掘來自谷歌、Facebook、微軟以及全球名牌大學在該領域的頂尖人才。
當然,這些人當中沒幾個人能夠與2014年被百度聘用,擔任該公司首席科學家、負責人工智能研究的吳恩達相提并論。作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人才之一,吳恩達曾負責谷歌深度學習項目“Google Brain”。他還在斯坦福大學傳授機器學習課程,在線聽課的學生超過10萬,確保了他未來多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影響力。
這也是為何吳恩達本周辭去百度首席科學家一職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不僅對百度是打擊,也是對與美國對手競爭的中國科技公司付出努力的打擊。
中國科技公司雖然與谷歌、Facebook、微軟等科技巨頭同樣具有雄心壯志,但在人工智能領域仍落后于這些美國對手,這也是它們為何必須依賴于自由流動的人才來協助領導和啟發他們的工程師。吳恩達的離職,讓中國科技公司保留海外人才的能力受到質疑。它們還能獲得像吳恩達這樣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嗎?
“中國企業目前幾乎沒有幾位高層次人工智能人才。許多人水平一般,不正宗,”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董潔林表示?!皼]有高層次人才的指導,他們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功?!?/p>
科技領域下一個賺大錢的機遇包括了無人駕駛汽車、工業機器人和預防性醫療保健等,因為這些領域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圍繞著人工智能技術展開,所以百度和其它中國公司才向人工智能投入了重注。
創新工場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表示,人工智能研究近幾年剛成為中國重點大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正因為如此,中國企業更喜歡聘請在美攻讀學位的中國工程師。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谷歌、Facebook等公司從事過大數據基礎設施項目,這在中國很少見。
當百度2014年聘用吳恩達時,這家公司之前一年已在硅谷開設了深度學習研究實驗室,但卻很難招募到硅谷人工智能人才?!皡嵌鬟_確實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百度一位高管表示。一位來自北歐的百度工程師在去年10月曾表示,雖然他的家人和好友從未聽說過百度,但他加入百度是為了向吳恩達學習。
吳恩達出生在英國,父母曾是香港人。加盟百度之后,他在北京與百度硅谷辦事處之間來回穿梭。目前尚不清楚吳恩達為何會在加盟百度不到三年時間選擇離職,他也沒有透露下一步的打算,僅表示仍將會從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工作。百度表示,他們會繼續開發人工智能技術。“我們擁有深厚的人才儲備,”該公司稱。
百度是十多家在硅谷或西雅圖開設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的中國公司之一,因為它們在這里能夠聘用到更多的人工智能優秀人才。百度高管表示,該公司通常會向愿意前往中國工作的人工智能人才多提供15%的薪酬。
百度的主要競爭對手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目前也在挖角美國公司的人才。阿里巴巴集團最近宣布了一項長期戰略,要開發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技術,誓要從全球聘請頂尖科技人才。
今日頭條是一款人工智能驅動的新聞聚合應用,日活躍用戶超過6300萬。消息人士透露,該公司已從Facebook、微軟和其它一些西方公司挖來了一些人工智能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據悉,為了聘請人工智能人才,今日頭條開出了豐厚待遇:人工智能相關工作人員的起薪為人民幣80萬元(約合11.6萬美元),加上股票期權,他們的收入能輕松超過人民幣100萬元。
除去薪酬待遇之外,相對于美國競爭對手,中國公司還有一個優勢:7.31億網民創造的海量數據。中國智能手機用戶對設備的使用程度遠超美國,這為研究人員創造了更為豐富的數據。這也讓一些觀察人士認為,雖然吳恩達這樣的大腕離開了百度,但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后起之秀們仍將會考慮在中國干出一番事業。
“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創新性的應用技術,頂級中國公司仍對頂尖人工智能人才具有吸引力,”本瓴才富(Caipital Group) 首席執行官翟斌表示。“中國經歷將會在他們的簡歷上添加重要的一筆。”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