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剛過去一個月,吳甘沙就變得很忙碌,忙著為他的無人駕駛車拓展新地盤。
自從卸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成立馭勢科技以來,他已經適應了這種“連軸轉”的生活。連我們今天的采訪,都是匆匆拍完合影,然后在車里進行的,他還打趣的說:“在車里聊無人駕駛,這叫應景兒!”
圖|右一為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
其實早在2016年底的時候,馭勢科技已經在北京房山區劃了一塊地方,來專門用作車輛路測,但這顯然還不夠。
“像北京那樣的地方,(無人駕駛車輛測試)都要到鬧市區,但路上的車和人都很多。而無人駕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人車分流,在這一點上,這個地方非常合適,非常好。”他在又結束了一次考察之后,似乎心里已經有了打算。
“我覺得這個地方非常適合做無人駕駛,它現在還是一張可以畫的白紙。”
似乎,馭勢科技的新一輪跑馬圈地又要開始了。
通用場景的無人駕駛還要等多久?
對于車輛的無人駕駛,業內一般認為,只有達到了L5級別,才算是通用場景的成熟駕駛階段。而對于它的到來時間,一直以來都有兩種猜測。一種是2021年,很多公司都說是這個時間(除了福特的說法有點保守);另外一種說法是2025年。
2021年這個時間怎么來的呢?其實有點無厘頭。就像國家經常做5年計劃一樣,當2016年無人駕駛興起的時候,大家都在說,我們也來做一個5年規劃吧。結果,就把時間定在了2021年。
不過,即使是這樣,吳甘沙也認為,到了2021年就未必不能實現無人駕駛。
吳甘沙說:“信息社會和工業社會相比,有一個最大差別:工業社會是牛頓定律,非常直白的一個因果關系,你有多大的推動力,就會產生多少的位移,意味著技術本身的發展就是這么一個節奏,是不能被催熟的。
“但是,信息社會是默頓定律,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當你讓所有人都相信2021年自動駕駛會實現的話,那么大量的資金和人才都會撲進去,結果這個預言就真的自我實現了。”
而無人駕駛的另外一個2025年的時間線,基本是按照10年的時間去算的。
美國有人提出過著名的“艾莫拉法則”,認為人們往往會高估技術的短期影響力,而低估技術的長期影響力。也因此,業內就適當的把時間線往后延了幾年。
“如果有人說我的技術兩年內能改變世界,這就是他高估了,不太可能。而有的人說,這個技術我一輩子都不可能看到,結果5年后或者10年后,技術卻實現了。”
因此,吳甘沙認為,從這個角度講,“10年(到2025年)這個時間是不能低估的。”
當然,業內也有觀點認為,到2030年,人們出行的90%都將是通過無人駕駛共享出行實現的。甚至有人說,到2035年,整個世界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近期國內的無人駕駛已經接連有了一連串的大新聞。除了馭勢科技自己的機場擺渡車項目落地以外,還有2017年12月2日深圳的4臺無人駕駛大巴上路運行、2018年2月2日南京的無人駕駛迷你公交,都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基于開放路段的無人駕駛,硝煙已經開始彌漫,馭勢需要開始新的動作了。
吳甘沙說:“開放路段的無人駕駛,肯定要做,關鍵要看風險可不可控。我們在北京也在上路,通過開放路段測試系統安全性與最大化降低風險。我估計,最遲到今年第二季度,北京會有很多的車在路上開始跑了,但也只能算是測試階段,并不是真正的商業化運營。
“當你做了幾十個、成百上千個單一場景的測試之后,你再面對一個非常復雜的、通用的場景時,就已經有比較強的能力了。”
到那時,應該就是馭勢的下一個高峰了。
未來無人駕駛車有哪些形態?
我們可以從一些生活場景中得知這個問題的答案。
未來,如果你早上去上班,可以直接去坐地鐵或無人公交車;如果你中午需要約見客戶,可以直接叫一輛專屬小車;如果你想路上開個視頻會議或與客戶商討合作方案,可以改叫一輛MPV;如果你想上下班路上隨時鍛煉身體,可以叫一輛移動的健身房......
基于對未來的車輛形態的思考,吳甘沙在他的構想中,有四類車將會成為生活場景的主導車型:AOO級車型、公交車、小巴/MPV、功能性車輛。
第一種是今天常見的AOO級小型車。
“你看現在川流不息、來來往往的車輛,你把所有車的乘坐人數平均一下,也就是一點幾個而已,很少。但是你看現在的車,一個個都是接近2噸。
“用一輛2噸的車運一個不到100公斤的人,很浪費,從物理上來說也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認為未來AOO級的車在城市里面的通勤或是個人出行上,都將是一種主流車型。”
第二種,就是公交車輛。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