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拍照、AI+醫療、AI智慧家電。。.。。.自2017 年以來,沉睡了數年的AI再次覺醒,人工智能異常火熱。
近日,一則“90%公司虧損,AI企業將迎倒閉潮?”的報道刷爆朋友圈,給火熱的人工智能(AI)創業浪潮潑了一盆冷水。
AI企業為何而火,又是為何而衰,AI企業又將如何應對冰火兩重天的蝴蝶效應?是生存還是衰危?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為何而火
AlphaGo再度燃起AI導火索
AI的發展可謂起起落落。自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以來,已經經歷了超過60年的時間,期間更是經歷了“三起兩落”的曲折過程。
一直到2016年,谷歌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引起軒然大波;2017年,AlphaGo繼續升級為Master,再度在與世界冠軍柯潔的人機大戰中大獲全勝。人工智能強勢崛起,全球人工智能界掀起了AI浪潮。
全球響應,政策助力
為了抓住 AI 發展的戰略機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已爭相開始制定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在過去的 15 個月里,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中國、阿聯酋、芬蘭、丹麥、法國、英國、歐盟委員會、韓國和印度都發布了促進 AI 應用與開發的戰略。
加拿大的《泛加拿大人工智能戰略》(Pan-Canad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丹麥于 2018 年 1 月發布的《丹麥數字技術增長戰略》、歐盟委員會于2018 年 4 月通過了《人工智能通訊》、芬蘭的《芬蘭的 AI 時代》與《AI 時代的工作》、法國的“十五億歐元計劃”、印度的《國家人工智能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等成為發展AI的重要戰略舉措。
我國在2017年7 月頒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之后,工信部又于 2017 年 12 月發布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計劃希望推動中國的 AI 產業到 2020 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去年 11 月,科技部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科大訊飛等科技公司展開合作,宣布建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隨后,中國又于今年 1 月宣布投資 138 億元人民幣,在中關村建立人工智能科技園。政策的發布助力著人工智能的發展。
融資熱潮開啟,企業遍地開花
AI很快成為了全球吸金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AI企業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北京市經信委最新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到4040家,其中獲得過風險投資的公司達1237家。
中國機器人峰會重要嘉賓、國投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世海,曾表示“國投創新,作為國務院批復的唯一一個國內支持先進制造產業投資的基金,致力于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目前管理的金額是600多億元,其中在先進智能制造領域投資規模200億元,這是該管理機構在智能制造領域投資的主要的一個基金。”
2017年10月,曠視科技完成4.6億美元C輪融資;2018年4月,商湯完成6億美元C輪戰略融資;2018年5月,商湯完成6.2億美元C+輪融資;2018年6月,寒武紀宣布完成數億美元的B輪融資,整體估值達到25億美元,依圖科技官方宣布完成2億美元C+輪融資......一批批的AI企業迎來了融資熱潮,這股熱潮再度將AI推向了一個高點。
據了解,2017全年,大陸AI企業的融資總額已占到全球的7成。根據北京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總規模達395億美元,融資事件1208筆,其中中國的投融資總額達到277.1億美元,融資事件369筆,分別占全球的70%和31%。
為何而衰?
據騰訊研究院&IT 桔子聯合發布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初步估算,截止2017年6月,中美倒閉企業總數已超過 50 家。一葉落而知秋,AI創業公司的倒閉還將更加密集——因為泡沫破裂。
李開復在2017年就做出預測,到2018年年底,會有一批公司倒掉。他認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AI項目確實貴了,泡沫是存在的"。
入不敷出,資金斷裂
融資熱潮的開啟,可以看見其蓬勃發展的表象,卻也存在泡沫化隱憂。據億歐智庫《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累計獲得超過500億人民幣融資,但其中商業落地前100強公司累計產生收入卻不足100億人民幣。在整個產業鏈中,90%以上的AI企業依然處在虧損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年營業收入不足兩億。
在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國家千人專家姚力軍曾提到“機器人公司很多,盈利的其實并不多。人工智能一出現,很多人就動了心,這口飯吃不好”。
為何企業年營業收入不高?大部分企業處于起步階段,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往往會因研發成本過高而導致虧損:側重于大數據類的數據堂去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1.91%,巨額的研發費用導致公司2016 年虧損1693萬元;研究語音識別的智臻智能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去年虧損額高達7335萬,研發費就用了5903萬。這種入不敷出自然帶來的是虧損。
除了研發燒錢以外,投資市場也開始趨于理性。王世海介紹到,國投創新的整個投資策略首先聚焦行業,不是什么賺錢投什么,要緊扣行業發展規律和國家戰略進行布局;然后是要靠龐大的資源,幫助被投資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包括上市并購,海外并購。
行業分析研究是市場投資的基石,也是每個從業人員都應該夯實的基本功,任何不基于行業研究所發起的投資都是自殺行為。如果沒有后續的資金投進入,這意味著可能接下來就難以生存下去。
水漲船高,人才技術雙迷失
除了資本泡沫,人才的缺失與技術泡沫也成為了AI企業虧損的原因之一。
自人工智能浪潮涌起之后,眾多創業項目都稱與AI相關,而部分學術界人士主導的人工智能項目,往往會將學術界"刷論文"的風氣帶到公司領域。在媒體報道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某家AI公司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實這些突破性進展往往完全是難以落地的學術字眼。
核心技術缺失。根據《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雖然中國AI領域的論文產出量在2017年排名全球第一,但在企業論文產出排行中,僅國家電網公司以841篇擠進全球前20大產出最多的企業,但仍遠遜于IBM、微軟的5105、4710篇。這個數字透露出,中國的AI核心技術可能更多的是在實驗室階段,真正落實在商用領域的比例仍不多,這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中,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曾在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表示“從科技角度看,無論是芯片的材料,芯片的設計,亦或光刻機,包括封裝測試以及接口和開發工具,還有客戶服務問題等等,我們都有差距。作為中國這樣的一個主權大國,必須要加大投入,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
在人才方面,不僅缺失,還形成了一股薪資炒作的風氣。
中國目前AI領域人才擁有量18232人,占全球8.9%,遜于美國的13.9%,另按北京清華大學的報告,中國大陸AI領域杰出人才數為977人,全球第6,不及美國的20%。全球人才投入較高的企業中,大陸也僅有一家華為進入全球前20,人才方面的短缺,是目前中國AI產業最急迫的短板。
人工智能工程師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年薪可50萬起跳,公司其他工程師會有趨利心態,逐漸轉到高薪的人工智能方向。李開復曾表示“最近很多AI人才的身價確實被炒作到一個不太合理的狀況,人才確實是不多,但現在所謂的"行情",應該是超過了一個合理范圍,長久來說,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此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曾在中國機器人峰會作報告時表示“我們需要一批能動手、有夢想、敢折騰的年輕人”作為創業導師的李澤湘,在他看來,培養人的動手能力、系統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把想法變成樣品,通過追求去一步步實現,這是十分關鍵的。目前,如何避免薪資炒作的風氣,將想法落到實處,培養積極正能量的AI人才成為一件至關重要的事。
尋找買單者,商業落地成幻影
對于部分初創企業來說,研發成本過高成為入不敷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對于另外一些“財大氣粗”的企業來說,為何也盈利不多,甚至虧損呢?
不少AI企業在消費端和企業端受阻。資本和創業者一擁而上,無非是看好人工智能未來的商業化。但是,目前多數人工智能企業還不懂如何利用數據資源去服務客戶、創造有商業價值的公司。
如今的很多人工智能,只是新瓶裝舊酒。純粹的人工智能缺少商業模式,而技術需要為商業服務,并為社會帶來進步,才能實現其最終價值。
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表示,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不少AI企業在消費端和企業端受阻后,甚至把政府作為主攻的客戶方向,“政府反而成了最大買單方。”
資本為什么青睞類似寒武紀、商湯等AI公司,除了擁有雄厚的研發能力之外,AI產品的商業化落地能力更是一項重要指標。那些成立了幾年卻依然沒有商業化產品落地的企業在融資方面會有很大劣勢。有VC表示,現在的AI應用創業公司必須要離錢近,其投資標準之一就是初創公司2年內必須有銷售收入,這就要求企業一定要找到應用場景。
地平線、寒武紀和深鑒科技被稱為“中國AI芯片小三巨頭”,寒武紀垂直于手機業務、深鑒科技主要聚焦于安防,地平線希望覆蓋更多業務。他們的成功突圍,離不開找到了自己的應用場景。
各大成功的AI公司及相關科研人士也強調應用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的重要性。
編程貓聯合創始人孫悅看重AI的落地場景,AI的意義在于把效能、服務質量和標準化維度放大。“AI最重要的是找場景,場景對了可以賺錢。”
那么,未來有哪些應用場景呢?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曾在中國機器人峰會上表示“未來全新人類社會生活和需求與現代技術存在差距,這個GAP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它列舉出來,未來少人化,甚至到無人化的工廠,老人化社區的服務和護理,虛擬社區的交互,私人定制的陪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重要的應用場景。”
“現在主要考慮的是在發展和盈利的速度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要規模還是利潤。”乂學-松鼠AI教育聯合創始人、CEO周偉認為教育市場符合市場大、成長快、離錢近的特點,所以商業化落地變現相對容易。
將技術落到實處,需要改變思維,擁抱實體經濟,這也是一種商業落地。在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獵豹移動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傅盛曾表示“未來互聯網會成為電一樣的基礎設施,而不是高科技領域,所以互聯網公司都要往實體經濟滲透,如何和實體經濟結合就變得很重要。”
思必馳CMO龍夢竹將思必馳比喻成淘金夢里“最后一公里遞工具的人”,“一直在深挖垂直場景的需求,針對智能終端,以家和車為主,連接萬物。”
赤子城創始人劉春河非常重視公司的盈利能力,他認為AI創業要少一些概念,多一些實踐,“檢驗一個應用的唯一標準就是扔到市場去。”
一系列融資數字在不斷刷新行業記錄,每一次獨角獸的融資都會吸引媒體、行業、大眾的眼球。要想在這競爭激烈的浪潮中存活下來,成為下一個獨角獸,還需要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培養剛需人才、找到應用場景、完成技術商業落地等一系列漫長而復雜的工作。因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