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小米“AI+IoT”戰略的野心所在:一方面盡可能多地連接智能設備實現小愛同學無處不在的可能,另一方面,通過這種無處不在的優勢和用戶語音交互習慣的養成,成為內容與服務的最終整合與呈現者,最終完善硬件+互聯網服務的商業模式構建。
2014年,一個WiFi連接模組的價格是60多元人民幣;2018年,WiFi連接模組的價格被小米做到了9.9元人民幣。
作為一個縮影,這種硬件成本的大幅縮減往往意味著,IoT行業正在從拓荒期進入成長期,從小規模的摸索嘗試轉向大規模的經驗復制。在這一階段,單位時間內的擴張范圍和擴張速度成為業內玩家們比拼的核心指標。對于小米而言,建立更大規模連接與讓AI無處不在將幫助其贏得這場比拼。
構建一個完整的“三環”布局,是小米更快地建立更大規模連接的需要。這個模型的最內環包括了手機、電視、盒子、路由器和智能音箱等小米的核心產品;中間一環則是小米通過投資孵化構建的IoT生態鏈體系;最外環將是接入小米IoT系統的第三方廠商。其優勢在于,可以將內環和中間環快速培育出的IoT生態能力,向最外環進行最廣泛的輸出。
在“三環”布局基礎上,憑借不斷增加的連接設備能夠幫助小米實現AI語音助手的無處不在,并借助這種優勢整合內容與服務,實現小米在互聯網服務領域的突破,幫助其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公司”。甚至,當小米AI語音助手占領用戶心智時,這種AI+IoT所具備的勢能,將有機會同時讓小米在C端和B端兩個市場成為底層基礎。
這也是小米“AI+IoT”戰略的野心所在:一方面盡可能多地連接智能設備實現小愛同學無處不在的可能,另一方面,通過這種無處不在的優勢和用戶語音交互習慣的養成,成為內容與服務的最終整合與呈現者,最終完善硬件+互聯網服務的商業生態構建,打破固有的“硬件公司”成見。
開放生態鏈,建立更大規模連接
隨著手機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IoT這個新的增量市場正在成為手機廠商的新戰場。尋找下一個增長點之外,IoT行業中進行的這場遭遇戰,對手機廠商而言還有一層更為重要的意義,即手機廠商憑借在IoT硬件領域的天然優勢,有機會成為更大規模新連接建立的主導者,從而在AIoT時代擁有更多話語權。
也正因如此,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在“MIDC·2018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上表示,在未來的5到10年內,AI+IoT都將是小米的核心戰略。在建立物與物、物與人的連接上,布局較早、生態成熟、也有決心的小米擁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卻也需要突破人們“不加入小米生態鏈就無法接入小米IoT系統”的誤解,展示一個更為開放的小米,將最外層的一環不斷做大。
“小米投資只是為了更有效地推動和強化這種合作,這是我今天特別特別要跟大家說明的,小米開放的決心沒有變,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這一點。”雷軍強調道。在他看來,各個巨頭都極其看好AIoT的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也要求小米需要比以前更加開放。
在早期探索的基礎之上,將小米的經驗和生態環境共享給更多第三方廠家,幫助他們更高效地完成產品的智能化,接入用戶更多的IoT系統中,是小米在未來能夠主導連接的關鍵。隨著用戶需求推動越來越多的硬件廠商開始謀求硬件產品的智能化,生態鏈的方式顯然早已不能滿足對速度和規模的追求。
從數據上看,IoT市場上的“圈地運動”才剛剛開始。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17年按連接數量計算,消費級IoT硬件全球市場份額小米占比為1.7%,其后是蘋果0.9%,亞馬遜0.9%,三星0.7%和谷歌0.6%。盡管小米2018年Q3財報顯示,小米IoT消費級物聯網連接設備數已經達1.32億臺(不含手機、筆記本電腦),但相比艾瑞咨詢預測中在2022年將達到的153億的IoT設備連接總量而言,也有著不小的差距。
過去一年,小米IoT平臺接入了1000多款第三方產品。在開發者大會期間,小米宣布與宜家達成合作。從12月開始,宜家全系的智能照明產品將會接入小米IoT平臺,可以被米家和小愛同學控制。在連接技術上,小米不但把WiFi模塊做到了9.9元人民幣,而且開始支持ZigBee和藍牙Mesh的連接方式。
在開發者大會現場的一位第三方廠商員工看來,小米比其它廠商更具優勢的地方在于帶貨能力。小米本身擁有大量科技屬性很強的用戶,樂于嘗試IoT設備這類新事物。同時,小米還擁有自己的新零售渠道,有助于幫助新的產品迅速被更多用戶認知。“在有品之外的電商渠道上,用戶往往會通過直接搜索產品名稱,而不是產品類別來找到我們的產品,這與在有品上的眾籌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除了給開發者提供了嵌入式的軟件方案,聯網的智能模組,統一的APP體驗和智能聯動,可靠的云服務,其實還為開發者提供了孵化自有品牌產品的新零售渠道——小米有品。”小米集團IoT平臺部總經理范典口中的這些工具是小米沖出生態鏈模式走向更多第三方廠商的籌碼,也是其在連接協議之爭中爭得優勢的關鍵。
打通三個大環,AI無處不在
更多連接的建立,在為小米贏得IoT連接協議主導權的同時,也為小米向更多用戶推廣自己的AI語音助手服務提供了基礎。在小米對“AI+IoT戰略”的解釋中,開放合作是一個關鍵詞,讓更多設備接入到小米的IoT系統中,完善“三環”布局;核心能力也是一個關鍵詞,即實現三個環的通聯,共同完成讓小愛同學的AI能力無處不在的目標。
“我相信AI+IoT這樣的控制技術將來會嵌入到每一個設備里面,可能沒有一個專門的設備叫智能音箱,或者智能音箱成為一個很小眾的設備,這項技術嵌到了每一個設備里。”雷軍表示,三五年內,可能每一個智能設備都帶了AIoT的控制模塊,使整個交互會變得非常有趣。
這種有趣之處在于,智能語音助手將成為一個強大的AI能力系統,既是開放平臺,也是強大的生態。這個系統的一端會連接各種智能硬件,另外一端則會連接內容與服務,中間則需要一個良好運行的技能開發者生態,為這個系統開發不同的能力,將硬件與內容、服務有效地連接起來。在硬件全面連接的基礎上,語音助手將成為硬件、內容、服務和AI技術的最終整合者。
“小米在手機和IoT兩個領域都有非常深厚的布局,正是基于這些小米在端上的優勢,基于現在比較成熟的AI優勢,我們才覺得小米今天站在了一個更大的風口上。”小米集團人工智能與云平臺副總裁崔寶秋表示。
為了把握住這個風口,小米一方面通過單獨發布小愛同學App+藍牙設備的方式,為小愛同學提供了在其它品牌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上運行的機會。另一方面,小米試圖借助小愛同學對內容和功能進行整合,打散固有App之間的界限,將用戶的習慣培養成通過小愛同學直接召喚內容或服務。
在崔寶秋的介紹中,能夠支持小愛同學控制的智能設備現在一共有200余款,23個大的品類,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周三四家(款)的速度增長。同時,小愛同學還支持召喚微軟小冰,而小米IoT系統也支持與谷歌Assistant和亞馬遜Alexa進行連接。
IoT系統與AI能力的同步開放,提升了小米在IoT硬件建立連接時的速度,擴大了小愛同學的覆蓋范圍,也加速了小米整合硬件、產品、內容和服務的步伐。
“我們不僅要對接智能設備廠家,也要對接互聯網廠家,我們要對接軟件、硬件的APP開發者,還有技能開發者,我們要接入AI技術公司,希望各種公司幫我們提供服務,我們抱團打天下。最終服務上層的綠色的所有的用戶,我們小米的用戶也是大家的用戶,我們一起的用戶。”崔寶秋說。
用戶通過語音指令,在手機和智能化的硬件設備上實現某一具體功能的喚醒和執行,而這種功能背后則是一個個能力開發者,這些能力開發者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自己的能力是由APP、小程序、輕應用哪種方式承載。通過連接場景和服務,AI語音助手已經呈現出了成為新的前置入口的可能性,為小米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腳踏實地,向往星空
在更大范圍連接建立的基礎上,小米將有能力構建一個包含硬件、內容、服務的體系:即小米以IoT硬件為載體,通過向外輸出自身的硬件生態鏈能力,向更多硬件產品植入自身AI能力;然后以無處不在的AI語音助手作為新的入口,在生態里包容更多內容和服務,實現硬件、內容、服務的整合。甚至,在這個體系基礎上,走出一條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建設之路。
保持手機業務在存量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依托用戶和生態基礎保持自身在IoT市場中的優勢,同時進一步加強在AI方面的技術能力,讓小愛同學真正實現無處不在,是小米需要在C端市場踏住的實地,和成為方案整合者的根基。
這種嘗試如果能夠成功,也就意味著,在C端市場,將有相當大的用戶會選擇使用小米系的智能硬件產品,通過小愛同學實現語音交互,同時會借助小愛同學積累大量的用戶數據和能力開發者。而這種積累對于B端用戶而言也同樣重要,這將為小米從C端市場向B端市場進軍提供可能。
小米與全季酒店達成的合作,展現出了從C端向B端擴展的可能性。目前,通過這個合作,小米將小愛音箱、智能照明等場景搬到了即將開業的全季上海虹橋中心酒店,顧客可以在旅游或出差時,在酒店里體驗小米智能家居,起到一個樣板間的作用。當IoT設備和小愛同學的用戶達到一定數量,且對語音交互越來越依賴后,酒店安裝承載小愛同學的智能家居或許將成為一種必然被滿足的用戶需求。
這將是一種由單個用戶需求的變化累積引發的B端的變革,當小愛同學實現無處不在時,同時掌握硬件、用戶、內容與服務的小米IoT系統,也將能夠向產業鏈的縱深延伸,承擔更多B端用戶的服務和管理需求。
“我們有了這么多的智能設備,已經有了很好的平臺,我們先從這個點開始,我們把它從一個個人的用戶,擴展到一個家庭,然后把它擴展到整個樓宇,再擴展到社區,最后通過這個平臺,逐漸把一個真正的智慧城市做出來。”金山云CEO王育林表示。
無論是To C 還是To B,小米都迫切需要沖出生態鏈的格局,構建出完整的“三環”,在大規模硬件設備連接的基礎上,借助AI+IoT的勢能完成自身生態的建設,為即將到來的AIoT時代做好準備。
因為,AIoT時代的競爭注定是一場不同生態之間的比拼,小米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生態作為最終角逐的入場券。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