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標簽 > BP網絡
BP神經網絡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lelland為首的科學家提出的概念,是一種按照誤差逆向傳播算法訓練的多層前饋神經網絡,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神經網絡。
BP(back propagation)神經網絡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lelland為首的科學家提出的概念,是一種按照誤差逆向傳播算法訓練的多層前饋神經網絡,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神經網絡。
基本原理
人工神經網絡無需事先確定輸入輸出之間映射關系的數學方程,僅通過自身的訓練,學習某種規則,在給定輸入值時得到最接近期望輸出值的結果。作為一種智能信息處理系統,人工神經網絡實現其功能的核心是算法。BP神經網絡是一種按誤差反向傳播(簡稱誤差反傳)訓練的多層前饋網絡,其算法稱為BP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梯度下降法,利用梯度搜索技術,以期使網絡的實際輸出值和期望輸出值的誤差均方差為最小?;綛P算法包括信號的前向傳播和誤差的反向傳播兩個過程。即計算誤差輸出時按從輸入到輸出的方向進行,而調整權值和閾值則從輸出到輸入的方向進行。正向傳播時,輸入信號通過隱含層作用于輸出節點,經過非線性變換,產生輸出信號,若實際輸出與期望輸出不相符,則轉入誤差的反向傳播過程。誤差反傳是將輸出誤差通過隱含層向輸入層逐層反傳,并將誤差分攤給各層所有單元,以從各層獲得的誤差信號作為調整各單元權值的依據。通過調整輸入節點與隱層節點的聯接強度和隱層節點與輸出節點的聯接強度以及閾值,使誤差沿梯度方向下降,經過反復學習訓練,確定與最小誤差相對應的網絡參數(權值和閾值),訓練即告停止。此時經過訓練的神經網絡即能對類似樣本的輸入信息,自行處理輸出誤差最小的經過非線形轉換的信息。
BP(back propagation)神經網絡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lelland為首的科學家提出的概念,是一種按照誤差逆向傳播算法訓練的多層前饋神經網絡,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神經網絡。
基本原理
人工神經網絡無需事先確定輸入輸出之間映射關系的數學方程,僅通過自身的訓練,學習某種規則,在給定輸入值時得到最接近期望輸出值的結果。作為一種智能信息處理系統,人工神經網絡實現其功能的核心是算法。BP神經網絡是一種按誤差反向傳播(簡稱誤差反傳)訓練的多層前饋網絡,其算法稱為BP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梯度下降法,利用梯度搜索技術,以期使網絡的實際輸出值和期望輸出值的誤差均方差為最小。基本BP算法包括信號的前向傳播和誤差的反向傳播兩個過程。即計算誤差輸出時按從輸入到輸出的方向進行,而調整權值和閾值則從輸出到輸入的方向進行。正向傳播時,輸入信號通過隱含層作用于輸出節點,經過非線性變換,產生輸出信號,若實際輸出與期望輸出不相符,則轉入誤差的反向傳播過程。誤差反傳是將輸出誤差通過隱含層向輸入層逐層反傳,并將誤差分攤給各層所有單元,以從各層獲得的誤差信號作為調整各單元權值的依據。通過調整輸入節點與隱層節點的聯接強度和隱層節點與輸出節點的聯接強度以及閾值,使誤差沿梯度方向下降,經過反復學習訓練,確定與最小誤差相對應的網絡參數(權值和閾值),訓練即告停止。此時經過訓練的神經網絡即能對類似樣本的輸入信息,自行處理輸出誤差最小的經過非線形轉換的信息。[3]
結構
BP網絡是在輸入層與輸出層之間增加若干層(一層或多層)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稱為隱單元,它們與外界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其狀態的改變,則能影響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關系,每一層可以有若干個節點。[4]
計算過程
BP神經網絡的計算過程由正向計算過程和反向計算過程組成。正向傳播過程,輸入模式從輸入層經隱單元層逐層處理,并轉向輸出層,每~層神經元的狀態只影響下一層神經元的狀態。如果在輸出層不能得到期望的輸出,則轉入反向傳播,將誤差信號沿原來的連接通路返回,通過修改各神經元的權值,使得誤差信號最小。1.網絡狀態初始化2.前向計算過程[4]
優劣勢
BP神經網絡無論在網絡理論還是在性能方面已比較成熟。其突出優點就是具有很強的非線性映射能力和柔性的網絡結構。網絡的中間層數、各層的神經元個數可根據具體情況任意設定,并且隨著結構的差異其性能也有所不同。但是BP神經網絡也存在以下的一些主要缺陷。①學習速度慢,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一般也需要幾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學習才能收斂。②容易陷入局部極小值。③網絡層數、神經元個數的選擇沒有相應的理論指導。④網絡推廣能力有限。對于上述問題,目前已經有了許多改進措施,研究最多的就是如何加速網絡的收斂速度和盡量避免陷入局部極小值的問題。[5]
應用
目前,在人工神經網絡的實際應用中,絕大部分的神經網絡模型都采用BP網絡及其變化形式。它也是前向網絡的核心部分,體現了人工神經網絡的精華。BP網絡主要用于以下四個方面。1)函數逼近:用輸入向量和相應的輸出向量訓練一個網絡逼近一個函數。2)模式識別:用一個待定的輸出向量將它與輸入向量聯系起來。3)分類:把輸入向量所定義的合適方式進行分類。4)數據壓縮:減少輸出向量維數以便于傳輸或存儲。
BP算法的基本思想
上一次我們說到,多層感知器在如何獲取隱層的權值的問題上遇到了瓶頸。既然我們無法直接得到隱層的權值,能否先通過輸出層得到輸出結果和期望輸出的誤差來間接調整隱層的權值呢?BP算法就是采用這樣的思想設計出來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學習過程由信號的正向傳播與誤差的反向傳播兩個過程組成。
正向傳播時,輸入樣本從輸入層傳入,經各隱層逐層處理后,傳向輸出層。若輸出層的實際輸出與期望的輸出(教師信號)不符,則轉入誤差的反向傳播階段。
反向傳播時,將輸出以某種形式通過隱層向輸入層逐層反傳,并將誤差分攤給各層的所有單元,從而獲得各層單元的誤差信號,此誤差信號即作為修正各單元權值的依據。
這兩個過程的具體流程會在后文介紹。
BP算法的信號流向圖如下圖所示
BP網絡特性分析——BP三要素
我們分析一個ANN時,通常都是從它的三要素入手,即
1)網絡拓撲結構;
2)傳遞函數;
3)學習算法。
每一個要素的特性加起來就決定了這個ANN的功能特性。所以,我們也從這三要素入手對BP網絡的研究。
3.1 BP網絡的拓撲結構
上一次已經說了,BP網絡實際上就是多層感知器,因此它的拓撲結構和多層感知器的拓撲結構相同。由于單隱層(三層)感知器已經能夠解決簡單的非線性問題,因此應用最為普遍。三層感知器的拓撲結構如下圖所示。
一個最簡單的三層BP:
3.2 BP網絡的傳遞函數
BP網絡采用的傳遞函數是非線性變換函數——Sigmoid函數(又稱S函數)。其特點是函數本身及其導數都是連續的,因而在處理上十分方便。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函數,等下在介紹BP網絡的學習算法的時候會進行進一步的介紹。
單極性S型函數曲線如下圖所示。
f(x)=11+e−x
雙極性S型函數曲線如下圖所示。
f(x)=1−e−x1+e−x
3.3 BP網絡的學習算法
BP網絡的學習算法就是BP算法,又叫 δ 算法(在ANN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不少具有多個名稱的術語), 以三層感知器為例,當網絡輸出與期望輸出不等時,存在輸出誤差 E ,定義如下
E=12(d−O)2=12∑?κ=1(dk−ok)2
將以上誤差定義式展開至隱層,有
E=12∑?κ=1[dκ−f(netκ)]2=12∑?κ=1[dκ−f(∑mj=0ωjκyj)]2
進一步展開至輸入層,有
E=12∑?κ=1dκ−f[∑mj=0ωjκf(netj)]2=12∑?κ=1dκ−f[∑mj=0ωjκf(∑nj=0υijχi)]2
由上式可以看出,網絡輸入誤差是各層權值ωjκ、υij的函數,因此調整權值可改變誤差 E。 顯然,調整權值的原則是使誤差不斷減小,因此應使權值與誤差的梯度下降成正比,即
Δωjκ=−η∂E∂ωjκj=0,1,2,…,m;κ=1,2,…,?
Δυij=−η∂E∂υiji=0,1,2,…,n;j=1,2,…,m
對于一般多層感知器,設共有 h 個隱層,按前向順序各隱層節點數分別記為 m1,m2,…,mh,各隱層輸出分別記為 y1,y2,…,yh,各層權值矩陣分別記為 W1,W2,…,Wh,Wh+1,則各層權值調整公式為
輸出層
Δωh+1jκ=ηδκh+1yhj=η(dκ−oκ)oκ(1−oκ)yκj(j=0,1,2,…,mh;κ=1,2,…,?)
第 h 隱層
Δωhij=ηδhjyhi−1=η(∑lκ=1δoκωh+1jκyκj(1−ykjappa)yhi−1(i=0,1,2,…,m(h−1);j=1,2,…,mh)
按以上規律逐層類推,則第一隱層權值調整公式
Δω1pq=ηδ1qχp=η(∑m2r=1δ……2——rω2qr)y1q(1−y1q)χp(p=0,1,2,…,n;j=1,2,…,m1)
容易看出,BP學習算法中,各層權值調整公式形式上都是一樣的,均由3個因素決定,即:
學習率 η本層輸出的誤差信號δ本層輸入信號 Y(或X)
其中輸入層誤差信號與網絡的期望輸出與實際輸出之差有關,直接反應了輸出誤差,而各隱層的誤差信號與前面各層的誤差信號有關,是從輸出層開始逐層反傳過來的。
可以看出BP算法屬于δ學習規則類,這類算法常被稱為誤差的梯度下降算法。δ學習規則可以看成是Widrow-Hoff(LMS)學習規則的一般化(generalize)情況。LMS學習規則與神經元采用的變換函數無關,因而不需要對變換函數求導,δ學習規則則沒有這個性質,要求變換函數可導。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前面采用Sigmoid函數的原因。
綜上所述,BP三要素如下圖所示。
下面我們會介紹BP網絡的學習訓練的具體過程。
BP網絡的訓練分解
訓練一個BP神經網絡,實際上就是調整網絡的權重和偏置這兩個參數,BP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分兩部分:
前向傳輸,逐層波浪式的傳遞輸出值;
逆向反饋,反向逐層調整權重和偏置;
我們先來看前向傳輸。
前向傳輸(Feed-Forward前向反饋)
在訓練網絡之前,我們需要隨機初始化權重和偏置,對每一個權重?。?minus;1,1]的一個隨機實數,每一個偏置?。?,1]的一個隨機實數,之后就開始進行前向傳輸。
神經網絡的訓練是由多趟迭代完成的,每一趟迭代都使用訓練集的所有記錄,而每一次訓練網絡只使用一條記錄,抽象的描述如下:
while 終止條件未滿足:
for record:dataset:
trainModel(record)123
首先設置輸入層的輸出值,假設屬性的個數為100,那我們就設置輸入層的神經單元個數為100,輸入層的結點Ni為記錄第i維上的屬性值xi。對輸入層的操作就這么簡單,之后的每層就要復雜一些了,除輸入層外,其他各層的輸入值是上一層輸入值按權重累加的結果值加上偏置,每個結點的輸出值等該結點的輸入值作變換
前向傳輸的輸出層的計算過程公式如下:
Ij=∑i=1ωijoi+θj
oj=f(Ij)=11+eIj
對隱藏層和輸出層的每一個結點都按照如上圖的方式計算輸出值,就完成前向傳播的過程,緊接著是進行逆向反饋。
逆向反饋(Backpropagation)
逆向反饋從最后一層即輸出層開始,我們訓練神經網絡作分類的目的往往是希望最后一層的輸出能夠描述數據記錄的類別,比如對于一個二分類的問題,我們常常用兩個神經單元作為輸出層,如果輸出層的第一個神經單元的輸出值比第二個神經單元大,我們認為這個數據記錄屬于第一類,否則屬于第二類。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前向反饋時,整個網絡的權重和偏置都是我們隨機取,因此網絡的輸出肯定還不能描述記錄的類別,因此需要調整網絡的參數,即權重值和偏置值,而調整的依據就是網絡的輸出層的輸出值與類別之間的差異,通過調整參數來縮小這個差異,這就是神經網絡的優化目標。對于輸出層:
Ej=Oj(1−Oj)(Tj−Oj)
其中Ej表示第j個結點的誤差值,Oj表示第j個結點的輸出值,Tj記錄輸出值,比如對于2分類問題,我們用01表示類標1,10表示類別2,如果一個記錄屬于類別1,那么其T1=0,T2=1。
中間的隱藏層并不直接與數據記錄的類別打交道,而是通過下一層的所有結點誤差按權重累加,計算公式如下:
Ej=Oj(1−Oj)∑kEkWjk
其中Wjk表示當前層的結點j到下一層的結點k的權重值,Ek下一層的結點k的誤差率。
計算完誤差率后,就可以利用誤差率對權重和偏置進行更新,首先看權重的更新:
其中λ表示表示學習速率,取值為0到1,學習速率設置得大,訓練收斂更快,但容易陷入局部最優解,學習速率設置得比較小的話,收斂速度較慢,但能一步步逼近全局最優解。
更新完權重后,還有最后一項參數需要更新,即偏置:
至此,我們完成了一次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通過不斷的使用所有數據記錄進行訓練,從而得到一個分類模型。不斷地迭代,不可能無休止的下去,總歸有個終止條件
訓練終止條件
每一輪訓練都使用數據集的所有記錄,但什么時候停止,停止條件有下面兩種:
設置最大迭代次數,比如使用數據集迭代100次后停止訓練
計算訓練集在網絡上的預測準確率,達到一定門限值后停止訓練
BP網絡運行的具體流程
網絡結構
輸入層有n個神經元,隱含層有p個神經元,輸出層有q個神經元。
變量定義
輸入變量:
x=(x1,x2,…,xn)
隱含層輸入變量:
hi=(hi1,hi2,…,hip)
隱含層輸出變量:
ho=(ho1,ho2,…,hop)
輸出層輸入變量:
yi=(yi1,yi2,…,yiq)
輸出層輸出變量:
yo=(yo1,yo2,…,yoq)
期望輸出向量:
do=(d1,d2,…,dq)
輸入層與中間層的連接權值:
wih
隱含層與輸出層的連接權值:
who
隱含層各神經元的閾值:
bh
輸出層各神經元的閾值:
bo
樣本數據個數:
k=1,2,…,m
激活函數:
f(⋅)
誤差函數:
e=12∑o=1q(do(k)−yoo(k))2
第一步:網絡初始化
給各連接權值分別賦一個區間(−1,1)內的隨機數,設定誤差函數e,給定計算精度值ε和最大學習次數M。
第二步:隨機選取
隨機選取第k個輸入樣本以及對應的期望輸出
x(k)=(x1(k),x2(k),…,xn(k))do(k)=(d1(k),d2(k),…,dq(k))
第三部:隱含層計算
計算隱含層各神經元的輸入和輸出
hih(k)=∑i=1nwihxi(k)−bh(h=1,2,…,p)
hih(k)=f(hih(k))(h=1,2,…,p)
yio(k)=∑h=1pwhohoh(k)−bo(o=1,2,…,q)
yoo(k)=f(yio(k))(o=1,2,…,q)
第四步:求偏導數
利用網絡期望輸出和實際輸出,計算誤差函數對輸出層的各神經元的偏導數δo(k)
第六步:修正權值
利用輸出層各神經元的δo(k)和隱含層各神經元的輸出來修正連接權值who(k)。
第七部:修正權值
利用隱含層各神經元的δh(k)和輸入層各神經元的輸入修正連接權值。
第八步:計算全局誤差
E=12m∑k=1m∑o=1q(do(k)−yo(k))2
第九步:判斷模型合理性
判斷網絡誤差是否滿足要求。
當誤差達到預設精度或者學習次數大于設計的最大次數,則結束算法。
否則,選取下一個學習樣本以及對應的輸出期望,返回第三部,進入下一輪學習。
BP網絡的設計
在進行BP網絡的設計是,一般應從網絡的層數、每層中的神經元個數和激活函數、初始值以及學習速率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考慮,下面是一些選取的原則。
1.網絡的層數
理論已經證明,具有偏差和至少一個S型隱層加上一個線性輸出層的網絡,能夠逼近任何有理函數,增加層數可以進一步降低誤差,提高精度,但同時也是網絡 復雜化。另外不能用僅具有非線性激活函數的單層網絡來解決問題,因為能用單層網絡解決的問題,用自適應線性網絡也一定能解決,而且自適應線性網絡的 運算速度更快,而對于只能用非線性函數解決的問題,單層精度又不夠高,也只有增加層數才能達到期望的結果。
2.隱層神經元的個數
網絡訓練精度的提高,可以通過采用一個隱含層,而增加其神經元個數的方法來獲得,這在結構實現上要比增加網絡層數簡單得多。一般而言,我們用精度和 訓練網絡的時間來恒量一個神經網絡設計的好壞:
?。?)神經元數太少時,網絡不能很好的學習,訓練迭代的次數也比較多,訓練精度也不高。
(2)神經元數太多時,網絡的功能越強大,精確度也更高,訓練迭代的次數也大,可能會出現過擬合(over fitting)現象。
由此,我們得到神經網絡隱層神經元個數的選取原則是:在能夠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再加上一兩個神經元,以加快誤差下降速度即可。
3.初始權值的選取
一般初始權值是取值在(−1,1)之間的隨機數。另外威得羅等人在分析了兩層網絡是如何對一個函數進行訓練后,提出選擇初始權值量級為s√r的策略, 其中r為輸入個數,s為第一層神經元個數。
4.學習速率
學習速率一般選取為0.01−0.8,大的學習速率可能導致系統的不穩定,但小的學習速率導致收斂太慢,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對于較復雜的網絡, 在誤差曲面的不同位置可能需要不同的學習速率,為了減少尋找學習速率的訓練次數及時間,比較合適的方法是采用變化的自適應學習速率,使網絡在 不同的階段設置不同大小的學習速率。
5.期望誤差的選取
在設計網絡的過程中,期望誤差值也應當通過對比訓練后確定一個合適的值,這個合適的值是相對于所需要的隱層節點數來確定的。一般情況下,可以同時對兩個不同 的期望誤差值的網絡進行訓練,最后通過綜合因素來確定其中一個網絡。
BP網絡的局限性
BP網絡具有以下的幾個問題:
?。?)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這主要是由于學習速率太小所造成的,可采用變化的或自適應的學習速率來加以改進。
(2)完全不能訓練:這主要表現在網絡的麻痹上,通常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一是選取較小的初始權值,而是采用較小的學習速率。
?。?)局部最小值:這里采用的梯度下降法可能收斂到局部最小值,采用多層網絡或較多的神經元,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BP網絡的改進
P算法改進的主要目標是加快訓練速度,避免陷入局部極小值等,常見的改進方法有帶動量因子算法、自適應學習速率、變化的學習速率以及作用函數后縮法等。 動量因子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反向傳播的基礎上,在每一個權值的變化上加上一項正比于前次權值變化的值,并根據反向傳播法來產生新的權值變化。而自適應學習 速率的方法則是針對一些特定的問題的。改變學習速率的方法的原則是,若連續幾次迭代中,若目標函數對某個權倒數的符號相同,則這個權的學習速率增加, 反之若符號相反則減小它的學習速率。而作用函數后縮法則是將作用函數進行平移,即加上一個常數。
BP網絡實現
由于BP網絡具有出色的非線性映射能力、泛化能力和容錯能力,因此BP網絡成了至今為止應用最廣泛的人工神經網絡。下圖是Matlab下用BP網絡做線性擬合的結果,效果很好。
% BP網絡函數逼近實例
% 1.首先定義正弦函數,采樣率為20Hz,頻率為1Hz
k = 1; % 設定正弦信號頻率
p = [0:0.05:4];
t = cos(k*pi*p) + 3*sin(pi*p);
plot(p, t, ‘-’), xlabel(‘時間’); ylabel(‘輸入信號’);
% 2.生成BP網絡。用newff函數生成前向型BP網絡,設定隱層中神經元數目為10
% 分別選擇隱層的傳遞函數為 tansig,輸出層的傳遞函數為 purelin,
% 學習算法為trainlm。
net =
newff(minmax(p),[10,10,1],{‘tansig’,‘tansig’,‘purelin’},‘trainlm’);
% 3.對生成的網絡進行仿真并做圖顯示。
y1 = sim(net,p); plot(p, t, ‘-’, p, y1, ‘--’)
% 4.訓練。對網絡進行訓練,設定訓練誤差目標為 1e-5,最大迭代次數為300,
% 學習速率為0.05。
net.trainParam.lr=0.05;
net.trainParam.epochs=1000;
net.trainParam.goal=1e-5;
[net,tr]=train(net,p,t);
%5.再次對生成的網絡進行仿真并做圖顯示。
y2 = sim(net,p);
plot(p, t, ‘-’, p, y2,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這是用C語言寫的:用BP神經網絡擬合函數:Y=sin(X)#include “math.h”
#include “time.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ctype.h”
#define Ni 1
#define Nm 4
#define No 1
#define L 100
#define Enom 0.02
#define loopmax 100000
#define e 2.71828
double E;
double a,u,n;
double W1[Ni][Nm],D1[Ni][Nm],W2[Nm][No],D2[Nm][No];
double D22[Nm][No],D11[Ni][No];
double a1[Ni][Nm],a2[Nm][No];
double Pi[L][Ni],Pm[L][Nm],Po[L][No],T[L][No];
double Xm[L][Nm],Xo[L][No];
double Qm[L][Nm],Qo[L][No];
void proceed();
void proceedR();
void forQ();
void amend();
void initiate();
double newa(double a,double D);
double cal(double d);
double vcal(double d);
main()
{
long int i;
int flag;
char choice;
for(;;)
{
flag=0;
initiate();
for(i=0;;i++)
{
proceed();
if( E 《 Enom )
{
flag=1;
break;
}
if( i 》= loopmax)
{
flag = -1;
break;
}
if(i%2500==0)
printf(“第%10d輪誤差:%20f,學習速率:%10f\n”,i,E,a1[0][0]);
forQ();
amend();
}
if(flag》0)proceedR();
else printf(“訓練失敗!\n”);
for(;;)
{
choice=getchar();
printf(“是否繼續?(Y/N)\n”);
choice=getchar();
choice=toupper(choice);
if(choice==‘Y’)break;
if(choice==‘N’)exit(0);
}
}
}
void initiate()
{
int i,j;
int random;
double x;
double step;
int stime;
long ltime;
ltime=time(NULL);
stime=(unsigned)ltime/2;
srand(stime);
a=0.02;
u=1;
n=1;
printf(“本程序將用BP神經網絡擬合函數:Y=sin(X)\n\n”);
for( i=0; i《Nm; i++)
{
for( j=0; j《Ni; j++)
{
random=rand()%100-50;
x=random;
x=x/100;
W1[j][i]=x;
D11[j][i]=0;
D1[j][i]=0;
a1[j][i]=0.01;
}
for( j=0; j《No; j++)
{
random=rand()%100-50;
x=random;
x=x/100;
W2[i][j]=x;
D22[i][j]=0;
D2[i][j]=0;
a2[i][j]=0.01;
}
}
step=1.0/L;
for(i=0;i《L;i++)
{
x=i;
Pi[i][0]=x*step;
T[i][0]=sin(Pi[i][0]);
}
printf(“初始化成功!\n\n下面將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請稍候。\n”);
}
void proceed()
{
int i, j, k;
E=0 ;
for( i=0; i《L; i++ )
{
for( j=0; j《Nm; j++ )
{
Pm[i][j] = 0;
for( k=0; k《Ni; k++ )
{
Pm[i][j] = Pi[i][k] * W1[k][j] + Pm[i][j];
}
Xm[i][j] = cal( Pm[i][j] );
}
for( j=0; j《No; j++)
{
Po[i][j] = 0;
for( k=0; k《Nm; k++)
{
Po[i][j] = Xm[i][k] * W2[k][j] + Po[i][j];
}
Xo[i][j] = cal( Po[i][j] );
E = E + ( Xo[i][j] - T[i][j] ) * ( Xo[i][j] - T[i][j] ) / 2;
}
}
}
void forQ()
{
int i,j,k;
for( i=0; i《L; i++ )
{
for( j=0; j《No; j++)
{
Qo[i][j] = ( T[i][j] - Xo[i][j] )* vcal( Xo[i][j] );
}
for(j=0; j《Nm; j++)
{
Qm[i][j]=0;
for( k=0; k《No; k++)
{
Qm[i][j] = Qo[i][k] * W2[j][k] + Qm[i][j];
}
Qm[i][j] = Qm[i][j] * vcal( Xm[i][j] );
}
}
}
void amend()
{
int i,j,k;
double D;
for( i=0; i《Nm; i++)
{
for( j=0; j《Ni; j++)
{
D1[j][i]=0;
}
for( j=0; j《No; j++)
{
D2[i][j]=0;
}
}
for( i=0; i《Ni; i++)
{
for( j=0; j《Nm; j++)
{
for( k=0; k《L; k++)
{
D1[i][j] = Qm[k][j] * Pi[k][i] + D1[i][j];
}
D = D1[i][j] * D11[i][j] ;//為D11付初值
a1[i][j] = newa( a1[i][j] , D ); // a 付初值
W1[i][j] = W1[i][j] + a1[i][j] * ( n * D1[i][j] + ( 1 - n ) * D11[i][j] );
D11[i][j] = D1[i][j];
}
}
for( i=0; i《Nm; i++)
{
for( j=0; j《No; j++)
{
for( k=0; k《L; k++)
{
D2[i][j] = Qo[k][j] * Xm[k][i] + D2[i][j];
}
D = D2[i][j] * D22[i][j] ;//為D11付初值
a2[i][j] = newa( a2[i][j] , D );
W2[i][j] = W2[i][j] + a2[i][j] * ( n * D2[i][j] + ( 1 - n ) * D22[i][j] );
D22[i][j] = D2[i][j];
}
}
}
void proceedR()
{
int i, j;
float x;
double input,output;
char choice;
for(;;)
{
for(;;)
{
printf(“在此輸入需要計算的值(0,1):\n”);
scanf(“%f”,&x);
input=(double)x;
if((input》=0)&(input《=1))break;
printf(“注意輸入值應介于0、1之間!\n”);
for(;;)
{
choice=getchar();
printf(“是否繼續?(Y/N)\n”);
choice=getchar();
choice=toupper(choice);
if(choice==‘Y’)break;
if(choice==‘N’)exit(0);
}
}
for(i=0;i《Nm;i++)
{
Pm[0][i]=0;
for( j=0; j《Ni; j++ )
{
Pm[0][i] = input* W1[j][i]+Pm[0][i] ;
}
Xm[0][i] = cal( Pm[0][i] );
}
for( i=0; i《No; i++)
{
Po[0][i] = 0;
for( j=0; j《Nm; j++)
{
Po[0][i] = Xm[0][j] * W2[j][i]+Po[0][i];
}
}
output=cal( Po[0][0] );
printf(“輸入值為%20f對應的結果為%f\n”,input,output);
printf(“輸入值為%20f對應的正常結果為%f\n”,input,sin(input));
for(;;)
{
choice=getchar();
printf(“是否繼續?(Y/N)\n”);
choice=getchar();
choice=toupper(choice);
if(choice==‘Y’)break;
if(choice==‘N’)exit(0);
}
}
}
double newa(double a, double D)
{
if( D 》 0 )
{
{
if(a《=0.04)
a = a * 2;
else a=0.08;
}
}
else
if ( D 《 0)
{
if(a》=0.02)
{
a = a / 2;
}
else a=0.01;
}
return a;
}
double cal(double d)
{
d = - (d * u); // chushihua
d = exp( d );
d = 1 / ( 1 + d );
return d;
}
double vcal(double d)
{
return u * d * ( 1 - d );
}
BP網絡 ,全稱為 反向傳播神經網絡(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是一種基于誤差反向傳播算法(Error Back...
編輯推薦廠商產品技術軟件/工具OS/語言教程專題
電機控制 | DSP | 氮化鎵 | 功率放大器 | ChatGPT | 自動駕駛 | TI | 瑞薩電子 |
BLDC | PLC | 碳化硅 | 二極管 | OpenAI | 元宇宙 | 安森美 | ADI |
無刷電機 | FOC | IGBT | 逆變器 | 文心一言 | 5G | 英飛凌 | 羅姆 |
直流電機 | PID | MOSFET | 傳感器 | 人工智能 | 物聯網 | NXP | 賽靈思 |
步進電機 | SPWM | 充電樁 | IPM | 機器視覺 | 無人機 | 三菱電機 | ST |
伺服電機 | SVPWM | 光伏發電 | UPS | AR | 智能電網 | 國民技術 | Microchip |
開關電源 | 步進電機 | 無線充電 | LabVIEW | EMC | PLC | OLED | 單片機 |
5G | m2m | DSP | MCU | ASIC | CPU | ROM | DRAM |
NB-IoT | LoRa | Zigbee | NFC | 藍牙 | RFID | Wi-Fi | SIGFOX |
Type-C | USB | 以太網 | 仿真器 | RISC | RAM | 寄存器 | GPU |
語音識別 | 萬用表 | CPLD | 耦合 | 電路仿真 | 電容濾波 | 保護電路 | 看門狗 |
CAN | CSI | DSI | DVI | Ethernet | HDMI | I2C | RS-485 |
SDI | nas | DMA | HomeKit | 閾值電壓 | UART | 機器學習 | TensorFlow |
Arduino | BeagleBone | 樹莓派 | STM32 | MSP430 | EFM32 | ARM mbed | EDA |
示波器 | LPC | imx8 | PSoC | Altium Designer | Allegro | Mentor | Pads |
OrCAD | Cadence | AutoCAD | 華秋DFM | Keil | MATLAB | MPLAB | Quartus |
C++ | Java | Python | JavaScript | node.js | RISC-V | verilog | Tensorflow |
Android | iOS | linux | RTOS | FreeRTOS | LiteOS | RT-THread | uCOS |
DuerOS | Brillo | Windows11 | Harmony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