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標簽 > Qi標準
國際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2010年8月31日上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發布Qi無線充電國際標準,將該標準引入中國。
Qi是全球首個推動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化組織——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以下簡稱“聯盟”)推出的“無線充電”標準,具備便捷性和通用性兩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產品,只要有一個Qi的標識,都可以用Qi無線充電器充電。其次,它攻克了無線充電“通用性”的技術瓶頸,在不久的將來,手機、相機、電腦等產品都可以用Qi無線充電器充電,為無線充電的大規模應用提供可能。[1] “Qi”這個圖標是漢語中“氣”的拼音(Qi),含義為是“在亞洲哲學中代表“元氣”-一股無形的能量[2] 。
發布
國際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2010年8月31日上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發布Qi無線充電國際標準,將該標準引入中國。
Qi是全球首個推動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化組織——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以下簡稱“聯盟”)推出的“無線充電”標準,具備便捷性和通用性兩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產品,只要有一個Qi的標識,都可以用Qi無線充電器充電。其次,它攻克了無線充電“通用性”的技術瓶頸,在不久的將來,手機、相機、電腦等產品都可以用Qi無線充電器充電,為無線充電的大規模應用提供可能。[1] “Qi”這個圖標是漢語中“氣”的拼音(Qi),含義為是“在亞洲哲學中代表“元氣”-一股無形的能量[2] 。
發布
國際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2010年8月31日上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發布Qi無線充電國際標準,將該標準引入中國。
技術
基本原理Qi基于電磁感應原理進行輸電。感應耦合電能傳輸系統的基本原理如右圖所示。這個系統由發射器線圈L1和接收器線圈L2組成,兩個線圈共同構成一個電磁耦合感應器。發射器線圈所攜帶的交流電生成磁場,并通過感應使接收器線圈產生電壓。這種電壓可用于為移動設備供電或為電池充電。電能傳輸效率取決于感應器之間的耦合(k)和它們的品質(Q)。(見優值因數)
耦合不僅與兩個感應器(z)之間的距離以及相對大小(D2 /D)有關,還與線圈的形狀和它們之間的角度有關(圖上無顯示)。[4]
系統概述Qi無線充電系統由基站和移動設備組成。基站包含一個或多個發射器,發射器將提供用以接收的能量。移動設備包含一個接收器用來提供電能給負載(如電池),接收器還將為發射器提供信息。發射器內有能量轉換單元,將電能轉換為無線能源信號,接收器內的能量收集單元則將無線能源信號轉換為電能。接收器將根據需要將電能輸送至負載,發射器根據接收器的需要適配能量傳遞。[5]
耗電量影響耗電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充電效率。Qi的無線充電器與有線充電器的組件相同(交流轉直流電源適配器連同充電電子產品),但通過無線連接取代了電源適配器與手機之間的銅線。無線連接的效率遠不及銅線,但經過精心設計,無線連接至少能達到70%的傳輸效率。而另一個因素則是待機耗電。假設這些人一直將充電器插在電源上,待機時的耗電量幾乎等于電池充電時的耗電量。而Qi大幅降低了待機功率,并演示了一個待機耗電僅0.0001瓦(100微瓦)的系統。以下是Qi官網上的估算:我們估計,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您用一個無線充電器取代兩個有線充電器,則無線充電器與有線充電器效率相當。相關計算的詳情如下。有線充電器耗電量首先計算一個傳統手機充電器的耗電量。此類充電器就是所謂的“外接式電源適配器”。能源之星網站提供了大量數據。登錄該網站可以發現,一般情況下,符合Energy Star標準的交流轉直流電源適配器:滿載時的效率:5瓦的電源適配器的平均效率為72%空載時的耗電量:5瓦的電源適配器的平均耗電量為0.12瓦,一些特別好的電源適配器的耗電量僅為0.01瓦。假設您每天使用電源適配器1小時,其余時間一直將電源適配器插在電源上。充電完畢后,人們通常不會將電源適配器和底座從電源上拔出。雖然這種做法并不可取,但卻很常見。
由此產生的總耗電量如下:充電:1小時*2瓦/72% = 2.8瓦時(假設一個5瓦的充電器在一次完整的充電中平均供電2瓦)待機(空載):23小時*0.12瓦 = 2.8瓦時由此可見,待機耗電量在手機充電器的總耗電量中所占比重很高。無線充電器的耗電量我們的無線充電器同樣包含一個交流轉直流電源適配器。假設其效率同樣為72%以及待機耗電量同樣為0.12瓦。[注:無線充電器的待機耗電量遠低于0.12瓦,此處僅為方便對比說明。]無線充電連接的傳輸效率一般為70%。我們假設利用該無線充電器取代2個有線充電器,總耗電量為:充電:1小時*4瓦/ 72% / 70% = 7.9瓦時(同時為2臺裝置充電)待機(空載):23小時*0.12瓦 = 2.8瓦時與有線充電器的對比兩個有線充電器的總耗電量:2 * ( 2.8 + 2.8 ) = 11.2瓦時
一個為兩臺裝置充電的無線充電器的總耗電量:7.9 + 2.8 = 10.7瓦時
由此可見,兩者的總耗電量大致相當。雖然無線傳輸的效率明顯不如銅線傳輸,但是當利用無線充電器取代多個外接式電源適配器時,無線充電器能夠減少待機耗電。[6]
效率很多網友誤認為70%是Qi標準由家用電到設備的能量轉化效率。實際上70%只是發射器到接收器之間的能量傳輸效率,并不包括AC-DC適配器的轉化效率。實際上5V DC輸出由家用電到電池的總體效率Qi最高為45%,傳統直連為50%~65%。[7]
應用Qi可廣泛應用于手機、MP3、照相機等手持低功率設備中。已有多款電子產品采用了Qi無線充電技術,代表產品有Nokia Lumia 920、Nokia Lumia 820(要實現Lumia 820無線充電,需添加Lumia 820無線)。也有許多公司成為Qi標準的成員,代表公司有海爾、飛利浦、諾基亞。
展望
Qi現階段的設計目的是為5W以下的電子產品提供無線電力供應。而在遠景計劃中,WPC計劃將Qi充電站植入到家庭、汽車、火車等各個公共場所,從而讓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享受無線充電帶來的無限便捷。
新唐Qi標準的無線充電方案 5W--15W無線充電參考設計分享
新唐提出兼容 Qi 標準 5W、7.5W/5W、15W/5W 三方案與符合 Qi 標準 5W 方案。轉換效率可達 85%,可動態功率調整,皆具有過溫、限...
兼容WPC Qi標準的5V無線充電解決方案與高通Halo車用無線充電技術分享
ASC0303內置片內運放、片內比較器,芯片內部集成WPC Qi標準無線充電傳輸所需的全部功能,而在汽車無線充電方面,高通HALO進一步把充電功率提升到...
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一方面是無線充電市場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受限于成本、標準規格等因素影響,無線充電導入情況不如預期。對于想要開發無線充電產品的工程師...
電源充電技術已經成為當前及下一代便攜設備的焦點。隨著智能手機等便攜設備的功能以及顯示屏尺寸的發展,耗電量將是用戶的最大困擾,今后大功率充電的需求將越來越明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無線充電技術還沒有被大規模應用,而在眾多的無線充電技術中,Qi和A4WP是最接近規模應用的兩個。它們各自有哪些優缺點?誰將在即將到來的...
Qi標準規范于2010年7月宣布后,配件產品便能運用這項業界標準,來提供行動裝置無線電源,本文將重點說明配件產品與主行動裝置的介面,以及配件的系統層級需...
Qi 1.3千呼萬喚始出來,9.9元的山寨無線充電接收器可能要GG了…
(文/程文智)無線充電市場一直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存在,雖然各家廠商在努力推廣,但市場反應并不熱烈。小編自己購買過幾個無線充電板,從9塊9到200塊左右的都...
部分 Qi 無線充電器與蘋果 iPhone 12 不兼容,iOS 14.2 予以修復
一些基于 Qi 的無線充電器似乎無法與 iPhone 12 機型配合使用,可能是由于新設備內部的磁鐵、對準問題或其他無線充電協議的內部變化。 自 201...
現在市面上無線充電產品普遍升級為無線快充,為7.5W和10W,未來將發展到15W以改善用戶體驗。目前無線充電協議主要為WPC無線充電聯盟的Qi標準,其中...
不久前,蘋果收購了無線充電技術公司PowerByProxi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這家公司所開發的松耦合諧振充電技術可以實現最遠15英尺的無線電力傳出,在7...
摘要:無線充電已經慢慢普及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介紹了無線充電技術的三大主流標準和最新QI標準無線充電方案GPMQ8005A,一起來看下文。
Samsung Galaxy S8 選擇 IDT 高效無線電源解決方案
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2017 年 6 月 13 日 –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IDT) (NASDAQ...
電子發燒友早八點訊:當你聽到“無線電”這個詞的時候,可能會首先想到Nikola Tesla和他的宏偉計劃,并且像全世界宣告自己最新成果時的場景。雖然Te...
到目前為止,有不少媒體已經報道稱蘋果很有可能會在 iPhone 8 中加入無線充電技術,并且有消息顯示蘋果公司已經加入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
使用無線充電功能給手機充滿電,需要花費將近3個小時,而使用原裝有線充電器則只需要1個多小時就能搞定,除了上述提到到了充電距離外,無線充電效率不高,也是導...
編輯推薦廠商產品技術軟件/工具OS/語言教程專題
電機控制 | DSP | 氮化鎵 | 功率放大器 | ChatGPT | 自動駕駛 | TI | 瑞薩電子 |
BLDC | PLC | 碳化硅 | 二極管 | OpenAI | 元宇宙 | 安森美 | ADI |
無刷電機 | FOC | IGBT | 逆變器 | 文心一言 | 5G | 英飛凌 | 羅姆 |
直流電機 | PID | MOSFET | 傳感器 | 人工智能 | 物聯網 | NXP | 賽靈思 |
步進電機 | SPWM | 充電樁 | IPM | 機器視覺 | 無人機 | 三菱電機 | ST |
伺服電機 | SVPWM | 光伏發電 | UPS | AR | 智能電網 | 國民技術 | Microchip |
開關電源 | 步進電機 | 無線充電 | LabVIEW | EMC | PLC | OLED | 單片機 |
5G | m2m | DSP | MCU | ASIC | CPU | ROM | DRAM |
NB-IoT | LoRa | Zigbee | NFC | 藍牙 | RFID | Wi-Fi | SIGFOX |
Type-C | USB | 以太網 | 仿真器 | RISC | RAM | 寄存器 | GPU |
語音識別 | 萬用表 | CPLD | 耦合 | 電路仿真 | 電容濾波 | 保護電路 | 看門狗 |
CAN | CSI | DSI | DVI | Ethernet | HDMI | I2C | RS-485 |
SDI | nas | DMA | HomeKit | 閾值電壓 | UART | 機器學習 | TensorFlow |
Arduino | BeagleBone | 樹莓派 | STM32 | MSP430 | EFM32 | ARM mbed | EDA |
示波器 | LPC | imx8 | PSoC | Altium Designer | Allegro | Mentor | Pads |
OrCAD | Cadence | AutoCAD | 華秋DFM | Keil | MATLAB | MPLAB | Quartus |
C++ | Java | Python | JavaScript | node.js | RISC-V | verilog | Tensorflow |
Android | iOS | linux | RTOS | FreeRTOS | LiteOS | RT-THread | uCOS |
DuerOS | Brillo | Windows11 | Harmony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