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Intemet ofthings)的概念于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提出,目前業界并沒有統一、精確的定義。早期的物聯網是依托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絡,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新的時代,物聯網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實體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軟件,使之成為“智能物體”,通過網絡設施實現信息傳輸、協同和處理,從而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互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在感知領域的另外一個術語就是傳感網,它將大量、多種類傳感器節點(傳感、采集、處理、收發、網絡于一體)組成自治的網絡,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動態協同感知。可以看出,傳感網是以感知為目的的物物互聯網絡。從用戶或產業應用的角度也被稱為物聯網,因此傳感網和物聯網的概念本質上是相同的。兩個概念的使用場景存在一定差異,傳感網是實現物物通信的重要手段和基礎設施。因此更多的是從實現的角度來描述網絡本身。而物聯網則從應用的角度來描述物物通信的網絡,在本文中根據實際情況,兩種概念均會使用。
明確的物聯網發展已有5 年歷史.日本最早于2004年提出以發展泛在網絡社會為目標的U- Japan構想,計劃于2O04—2007年共投入29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帶來371億美元的直接收益。韓國提出了U.Korea戰略及 IT839戰略,計劃到2010年共投入700億美元,物聯網發展是其中三大基礎建設之一。2009年4月,美國政府公布了40億美元智能電網投資計劃.智能電網在現有電網基礎上,通過在發電、輸電等各個環節引入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實現電網高可靠、高效運行。智能電網可以實現高壓輸電線安全監控、電力設備工作情況監控、智能用戶需求響應、實時定價、停電檢測、電能質量監測等目標。美國能源部預計這一計劃在未來20年內將節省投資800億美元。
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的幾個關鍵環節可以歸納為“感知、傳輸、處理”,實現“及時、精確、全面地獲取和處理信息,達到科學決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護環境、增強安全等目標,更加有利于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其中,傳感技術、納米技術、嵌入式智能技術、射頻識別技術以及網絡和通信技術為物聯網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提供了基礎。
(1)傳感器與傳感節點技術
傳感器是指能感知預定的被測指標并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傳感器的類型多樣,可以按照用途、材料、輸出信號類型、制造工藝等方式進行分類。常見的傳感器有速度傳感器、熱敏傳感器、壓力敏和力敏傳感器、位置傳感器、液面傳感器、能耗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射線輻射傳感器、振動傳感器、濕敏傳感器、磁敏傳感器、氣敏傳感器等。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傳感器類型也不斷產生。傳感器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工業生產自動化、國防現代化、航空技術、航天技術、能源開發、環境保護與生物科學等。
隨著納米技術和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的應用.傳感器尺寸的減小和精度的提高,也大大拓展了傳感器的應用領域。物聯網中的傳感器節點由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傳輸和電源構成。節點具有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通信能力,也就是在傳統傳感器基礎上,增加了協同、計算、通信功能,構成了傳感器節點。智能化是傳感器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嵌入式智能技術是實現傳感器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其特點是將硬件和軟件相結合,利用了嵌入式微處理器的低功耗、體積小、集成度高和嵌入式軟件的高效率、高可靠性等優點,同時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物聯網中智能環境的實現。
(2)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RFID)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RFID為物體貼上電子標簽,實現高效靈活管理,是物聯網的支撐技術之一。典型的RFID系統由電子標簽、讀寫器和信息處理系統組成。當帶有電子標簽的物品經過特定的信息讀寫器時.標簽被讀寫器激活并通過無線電波將標簽中攜帶的信息傳送到讀寫器以及信息處理系統,完成信息的自動采集工作。信息處理系統根據需求承擔相應的信息控制和處理工作。
(3)網絡和通信技術
傳感網依托網絡和通信技術實現感知信息的傳遞和協同。傳感網的網絡技術分為兩類:近距離通信和廣域網絡通信技術等。在廣域網絡通信方面,IP互聯網、 2G/3G移動通信、衛星通信技術等實現了信息的遠程傳輸。特別是以IPv6為核心的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將為每個傳感器分配IP地址創造可能,也為傳感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網條件在近距離通信方面,以IEEE 802.15.4為代表的近距離通信技術是目前的主流技術,805.15.4規范是 IEEE制定的用于低速近距離通信的物理層和媒體接人控制層規范,工作在工業科學醫療(ISM)頻段,免許可證的2.4 GHz ISM頻段全世界都可通用。802.15.4的低功耗、低速率和短距離傳輸的特點使它非常適宜支持計算和存儲能力有限的簡單器件。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擴展,業界開始研究如何通過一種新型的低功耗網絡連接技術將IP的使用擴展到資源受限的傳感器節點設備上,IETF 6LowPAN工作組負責研究的 Iev6over 802.15.4協議,在應用層和MAC層之間增加了一個適配層,使得IPv6可以在802.15.4網絡上實現高效通信,從而逐步實現物聯網和互聯網的融合。目前IETF在該領域已經形成兩個RFC:RFC 4919和RFC 4944。物聯網能夠整合上述所有技術的功能.實現一個完全交互式和反應式的網絡環境。
3 物聯網和電信網的融合需求及架構
傳感網南部署在觀察區域內大量的微型傳感器節點組成,主要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多跳的自組織網絡系統,目的是協作感知、采集網絡覆蓋區域中感知對象的信息,并傳送給觀察者。典型的傳感網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由傳感器節點、關口節點(sink node)組成。傳感器節點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絡,節點之間通過無線的方式進行通信.并通過多跳方式將感知到的數據傳到關口節點,關口節點借助長距離通信將區域的數據傳送到遠程的應用中心。由于傳感網節點數量眾多,采集的數據量大,因此數據通常需進行節點間的協同處理和融合匯聚。
目前.大多數的傳感網應用僅僅是孤立應用系統,相互之間沒有關聯和交互。要想真正達到物聯網確定的最終目標,就必須實現和電信網的融合,打破這種孤立的形態,形成新一代物聯網。如IETF 6LowPAN工作組所做的工作,傳感器和IP互聯網的融合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即傳感器將逐步IP化,互聯網的功能范圍將從個人電腦等傳統終端逐漸擴展到傳感器節點中,傳感器節點將真正成為電信網中的一個終端節點。
?
?
圖1 傳感網通信方式示意圖
傳感網絡有別于其他網絡的特征有:
· 節點處理能力低、內存小,能力有限:
· 節點電源小,蓄電少;
· 通信失敗率高.帶寬低,鏈接失敗率高;
· 環境條件相對苛刻,節點故障或互聯出問題的幾率較大:
· 傳感節點、傳感網絡、傳感業務單元都應支持移動性(但事實上受限于硬件能力,傳感網絡可能不完全支持可移動性);
· 動態網絡拓撲,傳感節點會比較頻繁地進入或脫離拓撲,使得網絡拓撲發生變化;
· 異質節點共存,單個物聯網應用可能涉及多個傳感網絡,這些傳感網絡中的節點可能使用不同的物理地址,甚至不同協議(IP或非IP);
· 地理部署范圍廣。
物聯網能夠為各種用戶群提供廣泛的應用.包括普通消費者、公共機構、政府、企業等。為了支持更廣泛的應用,電信NGN中需要再增加或擴展針對物聯網需求的功能(簡稱NGN擴展功能),目前這一塊工作也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熱點工作之一。韓國的電子和通信研究所(ETRI)在ITU.T SG13組提交的 USN (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無所不在的傳感網絡)總體架構,其中包括物理傳感網絡、NGN、USN中間件以及USN上層應用。各種傳感器網絡在最靠近用戶的地方組成無所不在的網絡環境,用戶在此環境中使用各種服務。電信的NGN網絡在其中則作為核心處理平臺為USN提供支持。ITU.T的USN可以理解為物聯網,USN和電信NGN的網絡逐步實現融合。
隨著電信網與物聯網的融合.物聯網應用也對NGN網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電信網應能為物聯網提供如下的管理能力:網絡管理、業務管理、移動性管理、服務質量管理、安全性管理、位置服務、認證鑒權能力、計費能力等,具體要求如下。
(1)網絡管理
按照對于IP支持程度的不同,傳感網可分為基于IP的傳感網絡和非IP的傳感網絡。在通信方式上有無線連接和有線連接。這些不同的傳感網在特定的物聯網應用中共存.因此需要NGN能夠管理不同類型的傳感網絡。基于非IP網的物聯網通常通過網關對其進行管理,而基于IP網絡的傳感網絡則被作為一個子網直接進行管理。其次,傳感網中經常會發生單個節點硬件故障或者鏈路失敗,但傳感網本身不能由于單個故障而中斷工作,因此,NGN網絡應支持傳感器網絡的配置,以實現連接保障和對于傳感器節點生命周期的管理。
(2)業務信息(profile)
在物聯網環境中.多個應用會同時使用單個傳感網絡采集的數據,由于不同應用的用戶要求不同,所以要求物聯網能夠對同一批傳感數據根據需求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處理。物聯網信息管理就是一種支持不同特性和需求的傳感數據的管理方式。業務信息庫由物聯網應用的信息單元組成,其中存儲了業務標識、數據類型、業務提供者、位置信息等。NGN擴展功能需要支持采用一套標準的業務信息庫來注冊和發現物聯網業務。
(3)設備信息管理
設備信息管理包括傳感網絡和傳感節點的設備信息.在特定情況下,設備信息可以和業務信息關聯。設備信息包括傳感網絡標識、設備標識、設備類型、設備能力、設備位置等。由于未來物聯網中傳感器、傳感節點和傳感網絡均存在多樣性,因此設備信息管理需要支持管理大量的異類節點和網絡。
(4)業務注冊和發現管理
為了發現物聯網應用和業務,物聯網業務需要提前注冊到業務目錄中。由于業務種類多樣,需要采用一套標準的業務描述信息和描述語言,從而提高業務注冊和發現的效率。物聯網使用者和應用可以通過提交一個或者多個業務屬性來發現已注冊的業務。在部分應用中,傳感網中的設備需要和業務一樣提前注冊。物聯網使用者或應用通過提交一個或者多個設備屬性來發現注冊的業務。如果設備擁有者不希望被別人發現和訪問,該設備可以不進行注冊。
(5)服務質量(QoS)保障
QoS保障機制在某些物聯網應用場景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傳感網采集的火警報警信息傳送。由于未來物聯網網絡是構建在現有基礎網絡之上的,所以物聯網自身應能夠根據業務要求為應用和數據打上QoS標識,而且這些標識應該是基礎網絡能夠識別的。除了標識機制外,提高傳輸效率和資源管理效率也是保障QoS的重要手段。
(6)連接管理
在基于IP的傳感網絡中,物聯網用戶和傳感網之問也通過IP實現組網。在這種情況下,傳感節點直接連接到基礎網絡中(通常情況下傳感節點是通過網關直接接人的)。在基于非IP網絡的傳感網絡中,由于傳感節點都沒有IP地址,所以用戶和傳感網之間是通過傳感網關實現組網互聯的。不同類型的傳感網必須能連接到基礎網絡中.即NGN擴展功能支持傳感網和基礎網絡之間的連接,不管這些網絡是 IP還是非IP、無線還是有線的。
(7)移動性管理
傳感網對移動的支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的傳感網自身對傳感器節點移動性的支持:二是能夠將現有的移動IP技術和傳感器網絡結合,形成一個低功耗、低速率要求的新型物聯網絡。前者可以通過傳感器自身的移動技術實現,這種移動不會影響到基礎網絡的拓撲。第二種情況描述的是整個傳感器網絡在不同的網絡間移動(如在NGN網絡和非NGN網絡間),稱為網絡移動性,此時要求NGN能夠支持傳感器在網絡間移動,并支持對于傳感器節點移動時的位置信息管理。
(8)其他要求
由于傳輸數據的敏感度,傳感網的應用和服務應該有較高的安全性要求。但傳感節點本身受制于很多條件,無法配合進行安全性處理,比如數據加密,因此要求傳感網應用支持密鑰管理;另外,傳感網的安全機制應能夠與電信網絡安全機制協同工作。其次,NGN擴展功能必須能夠完成傳感網上用戶的認證鑒定和授權功能,能夠有效地防止非授權用戶接人非授權的服務、資源和數據。根據傳感網使用場景的要求,傳感網需要根據不同的數據傳播方式提供不同營賬和計費服務。
4 物聯網和電信網的融合舉措
隨著傳感器器件芯片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傳感器技術將進一步成熟。在這種情況下,以傳感器技術為核心的物聯網將和電信網絡進行深度融合。隨著形勢的變化.國家開始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我國運營商需要密切關注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政策動向和標準化進展。并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引導產業的發展。傳感器是電信網的神經末梢延伸,物聯網是電信運營商成為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必要組成部分。近期的重點是拓展物聯網和電信寬帶網絡的融合,特別是與移動網絡和下一代互聯網絡的融合。通過物聯網采集更豐富、更全面的價值信息,開發更多新型業務,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物聯網發展中,電信運營商建立并重點提供感知網絡解決方案和平臺服務,使客戶傳感網絡和電信網絡進行融合,讓客戶更好地收集和使用實體信息.作為電信網絡的延伸。隨著國內電信重組的完成,我國三大運營商均成為具有有線寬帶網絡和覆蓋全國的移動網的全業務運營商,發展物聯網應用具有良好的基礎網絡優勢.電信網絡的邊緣設備和終端可以作為中層的匯聚節點及大容量傳感節點,因此需要逐步升級相關網絡邊緣設備的規范,規范物聯網與電信網絡的融合方案和接口.引導業界采用標準接口開發傳感器產品。在現有網絡架構基礎上,建立物聯網應用的業務管理平臺和感知數據庫。做好統一標識規劃,并實現和其他管理系統的協同。制定終端內感知功能實現規范,推動手機等通信終端成為具備通信、感知和處理的綜合信息終端,增強用戶粘度,推進物聯網走向公眾應用。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