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G進入商用第二年,全球運營商快速部署,比如中國運營商今年計劃建設55萬個5G基站。但同時我們也發現,業界對2G/3G/4G的關注和討論從未停歇。
在2月28日通信世界全媒體組織的“5G如何‘加速跑’”的主題線上沙龍上,來自三大運營商的嘉賓除了談如何加速5G發展之外,均提到了4G/5G協同,表達了對4G網絡的思考和重視。
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所長丁海煜就表示,由于4G/5G共享2.6GHz頻段,中國移動4G/5G將長期并存、協同發展。中國電信研究院移動通信研究所所長王慶揚指出,5G不會全面代替4G。
我們還發現,近日GSMA發布由中國聯通牽頭全球4G和5G產業共同制訂的《面向5G的網絡體驗演進白皮書》明確提出4G LTE+5G NR,是5G時代目標網的形態。4G LTE將替代2G/3G,實現“減制增效”。
在5G炙手可熱的情況下,政府、行業組織、運營商以及各大媒體等,卻都在討論2G、3G和4G,這是為何?運營商該如何推進2G/3G減頻退網?4G與5G該如何協同發展實現業務效益最大化?就此,近期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線上深度專訪了華為無線產品線副總裁曹明。
華為無線產品線副總裁 曹明
5G建網挑戰:“四世同堂”壓力大
“隨著5G的到來,運營商開始面臨2G/3G/4G/5G‘四世同堂’帶來的站點資源不足、頻譜受限、網絡復雜、成本增加的挑戰。”曹明表示。的確,在5G快速發展的同時,運營商已經深深感受到運營多張網絡帶來的上述壓力。
第一,“四世同堂”讓站點資源受限。增加5G設備需要更多的天面空間,但原有的網絡設備幾乎已經占據了所有的空間資源。此外,5G設備的疊加也給現有的電源系統造成巨大挑戰。因此,目前站點資源已經成為5G全面、快速部署的最大障礙。
第二,運營商同時要維護4套接入網,2套核心網,2套傳送網,網元多,系統復雜,問題定位難。且很多2G/3G設備老舊,耗電多,運維成本高。
第三,頻譜是稀有資源,但低效的2G、3G尚占據著不少頻譜。同等條件下,4G LTE的頻譜效率是2G GSM的十倍以上?;诟偁幒腕w驗的需求,運營商需要將更多頻譜遷移到4G/5G、不斷提升頻譜效率,以提升網絡在5G時代的競爭力。
第四,投資收益的壓力。隨著LTE的全面發展,2G/3G用戶開始減少,一些市場已經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據北方某省運營商統計,2019年2G GSM網絡的運維成本占比近1/3,但帶來的收入占比不足2%。
對此挑戰,曹明提出了“一退一協”兩個建議:一方面為加速5G商用部署、提升網絡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應加速2G/3G減頻退網;另一方面,未來目標網是由4G+5G構成的極簡網絡,運營商應協同發展4G/5G,發揮“1+1>2”的優勢,打造最佳效率和性能的網絡,為用戶提供極致體驗。
這兩點已經得到全球越來越多的政府和運營商認可。2019年10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表示,2G、3G退網的條件已逐漸成熟,鼓勵運營企業積極引導用戶遷移轉網,將有限的頻譜資源和網絡資源用到5G、4G移動通信網絡發展當中,整體降低成本,幫助用戶降費,提升運營效率。
應對之策1:加速2G/3G減頻退網
我們發現,2G/3G規模關網的潮流已經到來。隨著4G已經在全球普及,有100多張網絡已經計劃或實施2G/3G減頻退網,以簡化網絡,提升投資效率。
據記者了解,在中國,中國移動已經對2G(GSM)減頻和3G(TD-SCDMA)退網,加速4G/5G協同發展。中國電信正推動CDMA(2G和3G)退網,發力VoLTE遷移2G語音業務,要求5G終端不再支持CDMA。中國聯通在部分區域推動2G退網,鼓勵2G用戶升級到4G,將2G頻譜重耕用于4G和5G。
從全球看,日本的運營商在建4G初期,就關閉了2G,在建設5G時,開始啟動3G退網。瑞士的運營商計劃2020到2021年關閉2G以獲得更多的站點資源和頻譜部署5G。印度Bharti宣布到2020年將關閉22個州的3G網絡,并加大對4G網絡的投入,迎接未來5G的快速部署。英國EE加速做厚4G,提升4G網速來支撐5G的用戶回流體驗。
不過,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2G/3G減頻退網是一個系統工程,會花費比較長的時間。除需要得到監管機構的同意或者通知外,關鍵是要解決2G/3G減頻退網前所承載的業務遷移的問題。2G/3G網絡依然在語音和物聯業務方面發揮余熱,減頻退網的前提是4G網絡能把這些業務承接過去。其中,2G/3G語音主要靠4G網絡的VoLTE;物聯網主要靠NB-IoT和eMTC。運營商需要確保語音、物聯業務在遷移后“接得通、接得快、體驗好”。
正如通信行業專家金峰所說,2G/3G能否放心“退休”,主要看它們的“接班人”能否提供一致性的服務,是否已有足夠多的用戶完成了網絡的遷轉。
未雨綢繆:多措并舉遷移2G/3G用戶
“對2G/3G退網,運營商提前做好準備十分關鍵?!辈苊鞲嬖V記者。2G/3G關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未雨綢繆”,運營商應該在政策、網絡、業務、用戶方面提前布局和規劃。曹明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第一,策略和政策上的準備,提前明確減退計劃、制定相關措施;第二,網絡上的準備,保證4G網絡覆蓋不弱于2G/3G;第三,業務上的準備,包括開通VoLTE和NB-IoT業務;第四,用戶遷移的準備,以適合的方式完成2G/3G存量手機和物聯用戶的遷移。
一個好消息是,對2G/3G退網,產業已經做了不少準備。據了解,一方面針對語音業務的遷移,全球超過200張4G網絡開通了VoLTE服務,2018年后新出的4G手機,超過90%支持VoLTE。針對被動退網用戶,中國電信集團市場部副總經理陸良軍提出,中國電信正在推動百元價位VoLTE手機發展。
另一方面,針對物聯網業務從2G向NB-IoT遷移,從全球統計來看,已有連接數超過80%集中在車聯、智能單車、金融POS以及設備監控這四大應用。而這四大應用都已經進入全面替代周期。據悉,NB-IoT已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2張商用網絡,芯片模組價格追平2G,2020預計模組價格在2-3美元左右。目前NB-IoT連接數過億,涌現了4個千萬級、7個百萬級應用,并且已經被ITU接納為5G LPWA物聯候選技術,前景一片光明。
針對其他替換難度較大的2G/3G用戶和業務,運營商可以采取保留一張薄網或與其他運營商合作的方式實現退網。
應對之策2:建未來極簡網,推動4G/5G協同發展
從投資、建設進度和用戶發展來看,5G實現全網覆蓋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運營商還需推動4G/5G協同發展。目前看,4G/5G長期共存已成為業界共識。
2019年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多次表示,中國移動提出“5G+”計劃,推動5G+4G協同發展。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會統籌推進4G和5G協同發展。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表示,4G和5G網絡將長期并存。
之所以運營商重視4G/5G協同,是因為如下這三大好處。
第一,網絡協同,5G永久在線。在5G NSA組網下,4G跑信令、5G跑數據,選擇一個良好覆蓋和體驗的4G錨點才能保障5G用戶永遠在線,實現100%可接入。在SA組網下,利用4G豐富的網絡基礎信息,實現5G快速返回,無縫互操作。
第二,體驗協同,千兆體驗。在5G建設的很長一段時間內,4G將作為一張“托底”的基礎網絡,會是承接語音、物聯以及個人移動寬帶數據業務的基礎網絡。
中國聯通牽頭的《面向5G的網絡體驗演進白皮書》中提出全球運營商共同理解:5G帶來極致體驗,但4G網絡能力也需進一步提升,否則5G用戶離開NR覆蓋區后,業務的延續性無法維系,將影響用戶的綜合感知。
統計顯示,在英國和韓國,一些5G頻譜資源處于劣勢的運營商,通過4G/5G體驗協同方案(EN-DC)大幅提升5G用戶體驗。
第三,頻譜協同,一網兩用。5G終端滲透率的上升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存在部分區域5G輕載的情況,與此同時4G業務因為擁塞導致體驗下滑。對此,運營商可以通過動態頻譜共享方案,在不影響5G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把部分5G頻譜動態共享給4G使用,釋放被壓抑的流量并提升用戶體驗。
“4G/5G協同發展的實質是網絡和業務的協同發展,通過1+1>2,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辈苊鞅硎?。而對于運營商移動網的發展,華為從以下三方面提供助力:
第一,在終端層面,華為聯合產業伙伴加速4G終端成本的降低,包括已實現NB-IoT模組成本與2G持平,有效支撐NB-IoT全面接棒2G物聯業務。
第二,在網絡層面,華為基于SingleRAN平臺,提供Lean GSM、CloudAIR、SuperBAND以及PowerStar等多種方案,助力運營商加速2G/3G減頻退網、實現4G/5G深度協同。
第三,在商業層面,華為基于與全球運營商合作的豐富經驗,提供構建未來極簡移動網的商業與網絡咨詢服務,為運營商2G/3G減頻退網和4G/5G協同發展提供端到端的方案與服務。
記者觀察:減制增效,勢在必行
2G/3G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問題,減制增效是普遍認可的國際經驗。為了發展5G,實現5G引領,業界已經就2G/3G退網、4G/5G協同達成共識。尤其是對4G/5G的協同發展,業界意見高度一致。
現在主要問題是,運營商該在什么時間節點、用何種方式保證原有用戶體驗不下滑的基礎上,加速用戶遷移,推進“減制增效”。在明確未來移動極簡網目標下,運營商可以重點評估2G/3G網絡投入與收入的情況。關鍵是節奏的把握,運營商應提早制定策略和計劃,變被動為主動,重耕高成本、低效率的老制式網絡,為5G加速商用“減負”。同時,運營商需要進一步提升4G覆蓋,夯實基礎網絡,與5G協同發展,為5G價值兌現“提速”。
目前看,在VoLTE/NB-IoT的網絡、終端和生態成熟背景下,運營商有序退網的條件已成熟。我們呼吁,為了盡快擁抱5G,運營商需加速2G/3G退網和推動4G/5G協同,輕裝前進,利在當下,贏在未來。
責任編輯;zl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