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的想象空間讓參與者們不得不「竭盡所能」,去爭奪每一份合同。愛立信總裁&CEO 鮑毅康覺得,未來 3 年將是決定 5G 格局的關鍵。
而 5G 基站的生意是這場「卡位爭奪戰(zhàn)」的起點。據市場調研機構 DellOro 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在 5G 通信設備市場中,華為以 35.7%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愛立信以 24.6% 排名第二,諾基亞以 15.8% 排名第三。
華為擁有著 5G 領域目前最多的技術專利。而最新數據顯示,愛立信現(xiàn)階段的 5G 商業(yè)合同達到了 95 份,超越了華為的 91 份,以及諾基亞的 70 份。
反超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美貿易戰(zhàn)中,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yè)的封殺,5G 尤甚。
這直接體現(xiàn)為美國努力說服各個國家拒絕使用中國供應商的技術、設備。比如,美國近期拉攏英國電信運營商不使用中國的通訊設備搭建 5G 網絡。而英國的 3G、4G 網絡基礎設施多數是基于華為的基站設備搭建,而中國供應商的 5G 基站具有一定的價格優(yōu)勢,如果徹底擺脫華為或是中興提供的設備,將直接造成建設成本的提高。
為此,英國與美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印度成立了一個「D10 聯(lián)盟」。試圖擺脫對中國通信設備的依賴,建立全新的供應鏈體系。法國在 7 月 3 日表示,不會完全禁用華為的設備,但鼓勵運營商避免使用。
除了英國,美國甚至試圖為巴西運營商提供資金來購買愛立信或諾基亞的 5G 設備。而處在全球貿易鏈中的中國臺灣的電信運營商,在 5G 網絡搭建中,也都未使用華為的設備,以愛立信和諾基亞為主。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除了讓來自瑞典的愛立信、芬蘭的諾基亞頗為受益之外,甚至在通信設備中比較邊緣的韓國三星,其 5G 基礎設施訂單也在大幅增加,陸續(xù)拿下了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一些電信運營商的合同。
在過去一年內,中美貿易戰(zhàn)為全球 5G 格局增添了大量的不確定因素,直接導致通信設備領域「三巨頭」華為、愛立信、諾基亞的訂單增長也變得撲朔迷離。
有一種說法叫誰主導了 5G,誰就擁有未來科技的制高點,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三星等在全球范圍內打響了「5G 爭奪戰(zhàn)」。
雖然,愛立信目前在合同數量上取得了暫時領先,但究竟誰能主導 5G 建設的下一階段?這是一場政治與商業(yè)的混合大戲。
「意外」贏得盟友的愛立信與諾基亞
愛立信是通信領域的傳統(tǒng)巨頭。從 1990 年起,愛立信便擁有 2G 領域 40% 的市場份額,是當時的行業(yè)領軍者。
在隨后的是十幾年里,愛立信幾乎保持著年均 35% 以上的增長速度。在技術溢出之下,愛立信也將業(yè)務擴展至智能設備、手機芯片等領域。不過新增業(yè)務并沒有帶來新的增長點,反而拖累了這個通信設備巨頭,導致其一度陷入財務泥沼。
于是,與諾基亞相似,愛立信在 2011 年向索尼賣掉了自己的手機業(yè)務的 50% 的股份,重新專心研制、銷售通信設備。這些年的狀態(tài)可以用「不溫不火」來形容。
不過,隨著美國帶頭遏制中國科技企業(yè)的行動不斷擴大范圍,這為愛立信創(chuàng)造了在全球 5G 網絡搭建中反超的機會。一方面,華為因為美國的限制,在市場推廣上受到極大阻礙;另一方面,在產品層面上,愛立信又趕在了諾基亞之前。
在 5G 競爭中,諾基亞雖然排名第三,但日子似乎并不好過。
自從將手機品牌賣掉之后,諾基亞一直專注于通信基礎技術。實際上,從 2G 時代到 4G 時代,諾基亞擁有大量的通信技術專利,蘋果公司每年需要向其支付巨額的專利使用費。
不過,在 5G 的推進中,雖說有了外部環(huán)境的助力,但諾基亞本身并不那么幸運。
6 月 22 日,諾基亞宣布將在法國裁員 1233 人,這是這家諾基亞在法國 4 年來的第 4 輪裁員。整體而言,諾基亞在 2019 年已經縮減了 5000 名員工,他們對外回應稱是「沉重的成本壓力」。
但這并沒有短暫地提升其利潤率,2019 年的毛利率反而下降了 1.7%。
在 2020 年 1 月初,諾基亞宣布獲得超過 2000 個 5G 專利,僅次于華為。然而,諾基亞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因為資金問題,其對 5G 的研發(fā)投入也正在持續(xù)降低。
這也導致了時任諾基亞時任總裁杰夫 · 蘇立的離職。「被收購」的傳聞一度縈繞在諾基亞的上空。
同樣,不久前,美國政府甚至想說服美國本土企業(yè)思科收購愛立信,來彌補美國沒有 5G 基礎設備制造商的短板。而且,如果完成了收購,那么美國將成為全球 5G 專利最多的國家。不過,思科沒有做出回應。
5G 卡位戰(zhàn)的下一階段
鮑毅康表示,從愛立信過往的研究看,當時率先推出 4G 技術和網絡的運營商增長速度明顯更快在 5G 時代,運營商跨越式發(fā)展的機會也在于 5G。這同樣關系到運營商背后通信基礎設備供應商的增長走勢。
在 3G 時期,愛立信在 2011 年的市場占有率為 43%,華為當時是 11%;進入到了 4G 的轉換期之后,中國廠商憑借中低端定位的產品,獲得了快速增長,到了 2016 年,華為以 29% 的市場份額成為第一,中興以 12% 排在第四。這段時期標志著中國通信設備廠商在市場與技術方面完成了追趕。到了 5G,從技術層面上看,中國廠商完成了徹底的反超。
而從市場層面看,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下,過去你追我趕的華為、愛立信、諾基亞,可以說是重新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雖然,愛立信與諾基亞等國際廠商目前受到了美國的政治影響的加持,但政治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
比如,日本雖然加入了「D10」聯(lián)盟,旨在擺脫對華為設備的依賴,將其排除在新的供應鏈之外。但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日本的公司卻在為這些中國設備提供元器件,來「推動」中國 5G 的飛躍,并從中獲利。
到 2020 年底,中國計劃斥資 1,500 億美元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逾 50 萬個基站,以實現(xiàn)將 5G 覆蓋全國,這些基站通常使用的是華為、中興的設備。
日本電子元件制造商村田董事長 Tsuneo Murata 表示:「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 5G 的普及。對我們的零件來說,這是一個前景十分光明的市場。」日本政府沒有對此做出回應,政治商業(yè)博弈展露出了其狡猾、復雜的一面。
另外,電信基站設備雖然可以說是 5G 推廣的起點,但并不是 5G 的全部。
「5G 基礎設施建成之前,很難定義任何殺手級應用。然而,我們十分清楚,一旦 5G 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殺手級應用便會出現(xiàn),并將創(chuàng)造出數倍于基礎設施本身的價值。」鮑毅康預測道。
對于這場 5G 卡位戰(zhàn),在基礎設備之外,各個垂直領域的應用也格外重要,比如遠程醫(yī)療、無人駕駛、沉浸式 VR 等場景的推廣普及。高通中國區(qū)研發(fā)負責人徐晧認為,「5G 相當于修路一樣,一旦形成會給其他垂直行業(yè)做出推動。」5G 之上會孕育一個影響到更廣范圍的全新生態(tài)體系,未來能否幫助客戶打造出豐富的 5G 產業(yè)鏈的應用場景,這也是華為、愛立信們爭取訂單的關鍵。
一方面美國等國家在資金、減免稅收、政策等方面「間接」支持諾基亞、愛立信們,另一方面華為、諾基亞等設備廠商自身也需要不斷擴大與展示自身的技術、產業(yè)優(yōu)勢。
這已經脫離了純粹的商業(yè)競爭。區(qū)域間的利益博弈,正以科技戰(zhàn)的形式「直白」地展露在每一個人眼前。
過去,掌握了技術,就如同掌握了進入下一個時代的鑰匙。而在 5G 這場復雜的政治與利益的追逐戰(zhàn)中,我們顯然要重新理解科技與商業(yè)。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