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理解的光網絡
顧名思義,光網絡(optical network)是這樣一類通信網絡系統-它使用光信號而不是電子信號在兩點或多點之間發送信息。
無論是現在的以太光網絡和無源光網絡,都不是很標準的分類,更不是用戶“非此即彼”的選擇。從廣義上說,他們都屬于是光纖通信大概念里的細分場景。既不完全是技術表達,也不完全是商業概念,不存在一些人認為的“商業炒作”,更談不上“真光網”“假光網”了。以太光網和無源光網,其實理解為是針對不同場景產生的解決方案的名稱更合適一些。主要由來還是多年以來運營商營造的“光進銅退”和最近幾年開始興起的“雙碳”政策。
二 PON
說到光網絡,不得不提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無源光纖網絡))。PON 系統為點到多點應用,主要由光線路終端 OLT(局端)、光網絡單元 ONU(用戶端)和光分配網絡 ODN 組成,其本質特征就是 ODN 全部由成本較低的無源光器件組成,不包含任何高成本的有源電子器件,無源的特性還使得網絡布放更加靈活,無需機房和電源等,從而極大的提高了網絡建設與部署的便利性,而且光纖本身的特性也比銅線系統更加可靠性,從而節省了維護成本;并且其局端設備和光纖由用戶共享,線路成本較其他點到點方式要低,更利于光纖網絡資源的利用,土建成本也明顯降低。
PON 技術根據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不同,經歷了從 APON、BPON 到 EPON、GPON 和下一代 PON(NG-PON)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而從復用方式上看,APON、BPON、EPON 和 GPON 技術都屬于TDMPON,隨后的 NG-PON 技術中則考慮了其他復用以及調制方式的 PON 技術,例如 WDMPON、OCDMAPON、OFDMPON 等。但是無論怎么分類,PON的核心是Passive,即分配網絡無源化。ODN支持多級分光。
任何技術,有優勢必然就有劣勢,PON的劣勢也來自于它的架構。也即因為它ODN的無源化,使得它在園區網中的應用始終有兩個困擾,與架構有關,是無法通過技術協議的提升而完美解決的。
其一就是在ODN的范圍內(這個范圍在園區內可能半徑在1km以上),無法以“內插”式級聯做到靈活組網。雖然光分配器很靈活,但再靈活也是在末端,并非在上端、中端。只要OLT跟ONU之間的路由確定了,那么中間就不允許再接別的有源設備了,其實也是喪失了一些靈活性。
其二,就是無論如何PON在園區網都是接入以太網設備的,共享式的架構讓其節約了光纜,降低了匯聚間能耗,可同時也損失了每用戶在并發狀態下的真實獲得帶寬。舉例有個2000人的園區,無論OLT下面怎么分光,OLT到核心交換機的帶寬,多是通過端口捆綁進行的。而園區網資源基本上都與核心交換機直通,所以此時能獲得多少到核心交換機的帶寬(特別是并發條件下),就是用戶在高峰使用下的可獲得帶寬。
人數2000人和20000人常用的平均帶寬情況,(可類比中小學和高校兩類場景)。
所以未來高校若有高峰平均帶寬超過8Mbps的應用,要部署PON網絡的話需要尤其謹慎,通常來說,平安校園(高清視頻監控)的應用不適合以PON傳輸。PON網絡更適合在使用互聯網帶寬的場景下-因此時互聯網帶寬才是人均帶寬的最大瓶頸。
另外PON的架構導致排錯和維護時,操作性有些門檻的。舉一個并不鮮見的簡單例子,校園網內根據地址段分析,有棟樓某一層的某臺主機中毒了,不停的攻擊校園網,此時更多網管可能會考慮直接斷掉本層的物理通信,比如拔掉匯聚交換機上負責本樓層的光纖跳線,很稀松平常的操作。但在PON中就很難,如果在末端操作,這一樓層會有若干個分光器,如在OLT上操作,則會涉及多個PON口,無法快速中斷或拉起網絡。
PON不是什么新鮮技術,更不是高深技術,千門萬戶的家庭寬帶,幾乎都是PON網絡構成的。
三 以太光
至于以太光網,就更不是革命性技術了。PON的幀格式還做了變化(雖然我個人認為,從網卡以太幀到ODN的PON幀再到核心交換機的以太幀,純屬“內卷”),以太光網二層幀始終是一樣的,當然這也帶來他的優勢。比如組網的靈活性,帶寬的充裕性,轉發的高效性。
基本上可以這么說,將傳統的接入交換機改造為可以入戶安裝、光纖上行(最好能單芯,支持BIDI)、小巧靜音,能夠做到FTTH,傳統以太網也就可以說改變成了以太光網了。論光程,它不比PON網絡短,論性能,比PON只強不弱。真的不是所謂“假光網”的。再說這方面也沒有什么權威認證不是?
我個人并不是“高帶寬”迷信者,可以說目前90%以上的應用,平均帶寬需求在4Mbps以內。2018年江蘇省發布的《智慧校園》中,要求接入Internet網絡速率不低于人均1Mpbs。按照20/80原則(20%流向校外,80%流量本地化完成),到數據中心4Mbps,剛剛好。除了AR/VR、4K以上格式的點播視頻、高清直播、無損畫質會議或需要較大帶寬渲染的游戲,多數應用不需要那么多的帶寬。可這并不代表其他用戶不希望高帶寬傍身,高清電影愛好者、系統開發人員可能需要較短的時間下載影音資源、OS資源。并且在與運營商的校企合作中,現在單用戶套餐也從100M向300M甚至500M演進了,多家運營商落地帶寬可能有n10G,而OLT到核交的帶寬也便是n10G,搞不好未來出現倒掛。
所以,有一些圖看起來有理,實際上是誤導性的。比如來自知乎的一篇文章,這么說的,且配了下圖。因為為斜體內容:
以上圖為例,樓宇弱電間的全光匯聚交換機40GE上行,用戶側288個10GE端口,存在40GE/2880GE的收斂,即1/72的收斂,擁塞點為上行口,本質上以太全光方案也有一個隱形的“1/72分光比”。并且由于全光匯聚交換機沒有保證帶寬和最大帶寬的動態帶寬機制,2880GE的上行數據在上行口40GE擁塞的時候,無差別進行丟包,對業務體驗是極壞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小帶寬的辦公業務都體驗不佳,因為小帶寬流量被其它用戶的大帶寬流量擠占。而F5G全光方案,網絡擁塞是可控的,通過DBA動態帶寬分配機制,可以給每個ONU或ONU端口分配保證帶寬和最大帶寬,既保障了用戶業務,又提高了端口的帶寬利用率。采用1:16分光比也遠遠優于全光匯聚交換機隱形的“1:72分光比”。
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這個圖里OLT到核心交換機互聯帶寬是多少,沒有帶寬收斂?我見到的網絡可也不少了。OLT到核交帶寬,通常是40G,高的有80G的,OLT的10G口很精貴啊。在大網絡里,OLT平均也有5塊板子約80個10G的PON口,按上行80G算,這不就又是1:10的收斂嗎?實際上應該是下圖這樣的,不是嗎。
四 新以太光
不掰扯帶寬了,反正大部分場景用不了那么多。
再簡單說一說目前采用波分技術的新一代以太光網絡,據說銳捷和信銳都有了。傳統以太光網需要有個樓宇匯聚,不然主干光纜就太多了,關鍵是核心交換機的端口密度也不夠。拿千兆入室來說,比如啊,某個校園,教室、辦公室、會議室都是FTTH,房間內安裝交換機,假定房間總數有500個。就需要500個核心交換機上的千兆口。而目前主流產品1U的線路卡最高密度是48個,需要11塊業務板,往往超出了主流產品的槽位設計范圍,關鍵此時核心交換機一側的光纖跳線密度……不可想象。此時用樓宇匯聚交換機來做一下收斂是最好方案,這屬于傳統方案。但是有樓宇匯聚就得在樓宇內設置專用設備間,提供電源,做不到“核心至接入”間全程無源。
而使用波分技術,可以有效降低主干光纜芯數,降低核心交換機端口占用。CWDM用波長進行分光,所以需要配備相應不同的波長彩光模塊呈對數部署。優點在于中間的主干光纜不需要采用大對數,只需要少量的小對數光纜即可傳輸,節省光芯數量。比如1:8的波分,就可以減少7/8的主干光纖芯數和核心交換機光口、光模塊。而實現的效果,與直連核心是一樣的。使用光纖直通和波分收斂的架構如下方式一和方式二(圖源信銳):
另外,銳捷采用了另外一種架構,不直接到核心交換機,他們專門設置了一種100G上行交換機(下行口按需可以有千兆、萬兆)。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架構,真的有點類似PON網絡了,算是架構上的創新。(圖源銳捷,有改動)
核心交換機還是原來的核心。使用了超聚合交換機上與核心交換機百G互聯,下與接入交換機通過“透明匯聚”實現波分下的全千兆、全萬兆速率互聯。這樣在網絡的位置,與PON相比,超聚合交換相當于OLT,部署在核心機房,大帶寬上聯,“共享式”下聯,“透明匯聚”相當于分光器,實現1:8分光。是不是就比較清楚了?
基本上傳統以太光網較之新以太光網,主要就差別在于是否存在有源匯聚間,有還是沒有,會導致整個架構發生較大變化。
五 怎樣選擇?
大概說一下幾個場景吧,不一定完全準確。
1、小區寬帶、公建園區(各租戶屬不同單位),及其他東西流量無需求、甚至各租戶(單位)之間最好能隔離流量的場景,可選PON網絡。至于選EPON/GPON,不在本文分析。
2、高校、中小學校園及其他單一法人園區(如農業科學院等)辦公場景,有較大橫向流量要求(特別是有自建數據中心),可選以太光網、新以太光網。選哪個,主要看還有無細分區別。
如果想照顧靈活性,不在乎樓宇設備間有源無源,可選擇傳統以太光網。
如果只想末端獲得較大帶寬,無所謂組網靈活,且不想在樓宇設備間放電源,可選新以太光。
3、不屬于上述的其他場景,對帶寬、維護、組網靈活性沒有啥特別的要求(典型如高校宿舍,沒有那么多要求,按小區寬帶組網和按校園網方式組網,都不影響學生體驗)。選哪個都行,穩定、可靠,不影響用戶體驗就好,此時不妨選一個單位決策人認為技術含量高、架構先進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