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的瘋狂涌入無疑是件可喜的事情,但目前國內的VR相關企業,總體上并無高精尖的技術創新成果、專利,產品相對低端也并不十分成熟。如何讓國內VR產業發展得更好?我們需要冷靜思考,探索并找到一條健康發展模式。
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VR市場陷入低迷,國內外VR公司倒閉、轉型、裁員的聲音此起彼伏。下面我們來看行業大佬的觀點:
1、51VR創始人李熠認為,去年下半年,整個行業的發展肯定是有些波動的,說短暫的寒冬也不為過。在媒體與資本的雙重推動下,一個全新技術出現后,在不具備成熟度和商業化條件的情況下被放大期望,造成了這樣的寒冬景象。
2、Insta360全景相機聯合創始人陳金堯認為,資本方面開始趨于冷靜,不再搶賽道,收縮VR行業的投資,導致一些公司業務方向并不明確,收入不穩定或過低的營業收入威脅到企業正常運轉的公司瀕臨破產倒閉等。故出現了非常多VR寒冬的聲音。
3、腦穿越VR創始人黃莊說,“VR寒冬是一種比較夸張的說法,我們更喜歡說這是市場回歸理性。2016年國內VR設備在線銷量達每月100萬元,較2015年增長近10倍,也有很多有實力的公司拿到錢,開發出新的產品,相對于“過熱”來說這是寒冬而已?!?/p>
4、HTC的VR副總裁鮑永哲,這種浪潮是一波一波的,去年上半年太high了,現在回到常態是好事。如果實際看產業鏈,其實沒有覺得變冷,大盤子還是在增長的,增長速度也沒有在變化。越晚進來、技術越深的人也在不斷加入。
5、量子視覺VR攝影機創始人張聰認為,雖然VR并不如期待中的那么繁花似錦,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寒冷低靡。寒冬的一大原因是去年三大PC VR頭顯出貨量不及預期,而且用戶體驗來講差很多。但如果從移動VR來說,據他了解,去年深圳盒子類產品出貨量可能在3000萬臺以上,移動VR并不像PC VR那般遇冷。
6、熱波科技創始人張慶浩認為,現在很多VR的應用都是被動的用戶帶上眼鏡之后才可以體驗,這屬于強加行為,是非?!安换ヂ摼W”的行為。廠家需要找到切入點,讓用戶心甘情愿地戴上眼鏡。
7、華錄百納VR事業部總經理戴悅認為,現在整個VR終端設備的數量是過于稀少的。如果全國只有幾百萬臺電視,電視臺如何盈利?電視廣告也不會有價值。反過來,VR內容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是很難變現的,這種情況長期存在的話,會對內容生產團隊造成很大壓力。大一點的公司還會好一點,創業公司壓力更大。
8、指揮家VR聯合創始人白志藝則認為,目前VR最大的問題時用戶基數還不夠大。今年指揮家VR會采用B to B to C的方式,一方面保證團隊有收入,另一方面,產出的內容是給C端體驗使用的。
9、熱波科技創始人張慶浩表示,“我們在2016年就預判到會有這樣的發展結果,于是即時轉型B端業務,把影響降到最低,現在看來,是很理性的?!?/p>
10、松禾資本董事總經理司文敏表示,VR/AR這個產業的門檻其實很高,無論是從技術門檻還是人才門檻,無論是硬件還是內容。To B看上去是誰都可以做,其實不是這樣的。(以B端的VR教育為例)這個團隊在教育行業起碼得扎根10年,還需要有VR技術的積累,對這個團隊的要求很高?;镁S世界副總裁馬黎明則認為,現在的VR跟傳統行業的結合還是非常膚淺的,教育的也好、醫療的也好,都只注重一些表現形式,還沒有真正的結合到行業本身。(比如)教育方面現在有K12,有未來教室的需求。未來教室如何去打造?如何滿足老師、學生的需求?這些都是從業者需要坐下來、沉淀下來,認真地去思考的問題。
可以發現,VR產業鏈分為三大部分,包括底層支持、分發渠道和內容支撐。
底層支持方面,提供VR硬件和軟件支持的主要有芯片廠商(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屏幕供應商(三星等)、引擎公司(Unreal、Unity等)。國內雖然也有芯片廠商(瑞芯微、全志等)、屏幕供應商(京東方、深天馬等),但與國外巨頭比,技術上還有差距。所以我們需要搶占底層技術市場,盡早站在生態鏈頂端才是王道。
而不可否認,2016年國內VR產業陷入低迷,一些資本撤離中國VR市場。要想重新獲取資本的青睞,國內VR廠商必須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策略,堅持生存當先、發展核心競爭力為本。如果您有觀點,歡迎互動,我們會將您的觀點呈現給更多讀者~
評論
查看更多